巴山蜀水

巴山蜀水

巴山蜀水(拼音:作bā shān shǔ shuǐ),巴、蜀指重慶、四川一帶,巴山指的是重慶和川東一代的山區,丘陵較多,蜀水指的是川西一帶的成都平原地區江河縱橫,河道非常多,兩種文化長期交融貫通,被稱為巴山蜀水。可參見蕭白《晚禱》中:“多少思懷在這圓圓月中,一次偶然的月下促膝,常成一生追念,於是巴山蜀水近來,洞庭湘河近來,揚子江鐘山也近來……”。

基本信息

成語解釋

發 音 bā shān shǔ shuǐ

巴山蜀水巴山蜀水

巴、蜀指四川一帶。四川一帶的山山水水。

成語故事

巴山蜀水巴山蜀水

對於巴山蜀水,是眾說紛紜,先秦時期地區名和地方政權名,在今四川境內。東部為巴,西部為蜀。據《華陽國志》所記,先秦巴蜀地區的民族有濮、賨、苴、龔、奴、獽、夷、蜒、滇、僚、僰等族稱,其中大部分是百濮支系。大量出土文物表明,巴蜀文化是與中原有別的另一民族文化。特別是其精緻的青銅器,形制、紋飾均具地方特色,但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在屬於戰國時期的兵器及古璽上,還發現兩種與漢字不同且迄今未能釋讀的文字;另有泰國西南部海港城市,巴蜀府首府。

在遠古時代,四川為巴、蜀兩個國家統治著,過去一般認為是在商周時期(即公元前11世紀至前5世紀)建立的國家。現根據廣漢三星堆出土的文物推斷,早在4000年前,蜀人就已經在川西平原建立起了奴隸制國家。《華陽國志》說:“蜀之為國,肇於人皇,至黃帝,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帝嚳,封其支庶於蜀,世為侯伯、歷夏、商、周,武王伐封,蜀與焉”。

以前認為,這一記載多根據傳說,不一定可信。三星堆文物的出土,人們才相信,蜀國的歷史至少應向前推1000年。

“蜀”的名稱最早見於商代的甲骨文。蜀的祖先據說是生活在黃河中上游的古代羌族的一支,他們沿岷江流域南遷進人四川盆地,被稱為“氐族”,並在成都平原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傳說中最早稱王的是蠶叢和魚鳧,以後是柏灌。到了杜宇王朝,正是中國的西周時期;開明王朝則是中原的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316年,泰國趁蜀國和巴國發生戰爭之機,派大將司馬錯率軍南下,一舉滅掉了蜀國和巴國,使四川地區統一於中華帝國的版圖之內,古代蜀國的歷史就此結束。此後,又因歷代帝王都將統治巴蜀的最高治所設在成都,而成都為古蜀都,“蜀”也就成了四川地區的地簡稱。因此,三國時,劉備占據四川稱帝,史稱“蜀漢”;五代時,王建和孟知祥先後占據四川稱帝,史稱“前蜀”和“後蜀”。

關於“蜀”名稱的來歷,史書記載中有兩種說法:一說蜀就是蠶,是因古蜀王蠶叢教民栽桑養蠶,使四川成為中國最早養蠶的地方,因而得名。另一種說法是,蜀是一種形態象蠶、但能螫人的毒蟲,因此“蜀”很可能是商朝統治者對蜀人的一種賤稱。

巴族的記載最早見於殷墟甲骨文,叫“巴方”,大約生活在今陝西省漢水流域,以後逐漸向東南方向遷移,進入今湖北清江流域和四川東部(大部分在今重慶市境)。關於“巴”名稱的來歷說法不一:有說是因川東兩條河流的形狀而得名;有說是川東盛產的一種植物“巴茅”而得名;還有以蟲、蛇之屬來解釋的。另有一種說法是:古代巴人居石穴,川東人稱石為巴,因此得名。巴國建國的時間不詳,春秋戰國時期經常與楚國發生戰爭,因此都城不斷遷徒,合川、豐都、閬中、重慶都作過都城,以重慶的時間最長。

秦滅巴、蜀後,在四川推行郡縣制,在原巴蜀地區設定了巴郡和蜀郡。漢初增設了廣漢郡,·漢武帝元封5年(前106年),在全國設13刺史部,四川地區為益州部。三國末年,魏滅蜀後,分割益州,另置梁州。兩晉和南北朝時期一直沿用梁、益二州建制。

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廢除州、郡制,改益州為劍南道,梁州為山南道。唐玄宗開元23年(公元735年),劍南道又分為劍南西川節度和劍南東川節度,“川”字開始在四川地區區劃名稱中出現。

宋朝為加強中央集權,對州縣大加減並,宋軍滅掉後蜀政權後設定西川路,開寶6年(公元973年),又分設峽西路;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又將西川路和峽西路合併為川峽路;宋真宗鹹平4年(公元l001年),將川峽路一分為四,目p益州路(後改成都府路),梓州路(後改潼川路)、利州路(州治廣元)、夔州路(州治奉節),合稱為川峽四路,簡稱“四川”路,這就是“四川”一名的由來。

元朝在各地設定行中書省,川峽四路全並成四川行中書省,“四川省”名自此問世。

明、清時期,四川省建制未變,疆域已達川西高原和涼山地區。

民國時期,四川形成軍閥割據局面,行政建制極不統一。1935年,蔣介石勢力進人四川後,把四川劃分為18個行政督察專員區及西康行政督察區;1939年,又將西康督察區和四川的17、18督察區合併為西康省,實行川、康分治,直到1955年撤銷西康省,將金沙江以東地區劃歸四川,四川省的西部省界最後確定下來。1997年3月,重慶市升格為中央直轄市,並將涪陵、萬縣二市和黔江地區劃歸重慶。劃歸重慶市的土地面積共8.2萬平方公里,人口3002萬。

現在的四川省共有21個地區(市、州)轄縣(縣級市、區)128個。

延展閱讀

【感情色彩】中性成語

詞語辨析

示例

多少思懷在這圓圓月中,一次偶然的月下促膝,常成一生追念,於是巴山蜀水......(蕭白《晚禱》)

英語

chuanyu;

milpitas;

Szechwan

作品

藝術家:王易

巴山蜀水巴山蜀水

名稱:王易 巴山蜀水

鏡片

材質、形制:設色紙本尺寸:137×69cm

王易(現代)原名朝綜,字曉湘,南昌人。香如子。清末入京師大學堂肄業。多才博學, 工宋詩,意境酷儗陳簡齋(與義)。書法學靈飛經,後改習鍾、王,兼擅褚楷。

又擅音樂,鼓琴品簫,無不盡善。篆刻則得黃牧甫(士陵)之傳,造詣頗深。著作有國學概論、詞典史、樂府通論等。對於巴山蜀水,是眾說紛紜,先秦時期地區名和地方政權名,在今重慶、四川境內。東部為巴,西部為蜀。據《華陽國志》所記,先秦巴蜀地區的民族有濮、賨、苴、龔、奴、獽、夷、蜒、滇、僚、僰等族稱,其中大部分是百濮支系。大量出土文物表明,巴蜀文化是與中原有別的另一民族文化。特別是其精緻的青銅器,形制、紋飾均具地方特色,但也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在屬於戰國時期的兵器及古璽上,還發現兩種與漢字不同且迄今未能釋讀的文字;另有泰國西南部海港城市,巴蜀府首府。

李白在《蜀道難》里很好的敘述了巴蜀的地理,其巴山亦曰大巴山,又曰巴嶺,在陝西西鄉縣西南,支峰綿互數百里,跨南鄭、鎮巴及四川之南江、通江諸縣,冬夏積雪,中包孤雲、兩角、小巴、米倉諸山,旁臨漢江,東接三同峽,山南即古巴國,今地學家稱漢水長江之間諸山為巴嶺山脈,又小巴山,亦名小巴嶺,在巴嶺東南。巴山夜雨(夜雨是指晚八時以後,到第二天早晨八時以前下的雨)。“巴山”是指大巴山脈,“巴山夜雨”其實是泛指多夜雨的我國西南山地(包括四川盆地地區)。這些地方的夜雨量一般都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例如,重慶、峨眉山分別占61%和67%,貴州高原上的遵義、貴陽分別占58%和67%。我國其他地方也有多夜雨的,但夜雨次數、夜雨量及影響範圍都不如大巴山和四川盆地。

氣候

夜雨主要在我國西南山地(包括四川盆地地區)。其蜀水確實是指四川,四川是中國西南地區的一個內陸大省,地處長江上游。全省面積48.5萬平方公里,在全國各省、市、區中名列第5位(僅次於新疆、西藏、內蒙、青海),人口8500萬,僅次於河南、山東,是中國第三人口大省。主要民族有漢、藏、彝、羌、回、苗等53種,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少數民族有13種,是中國第二大藏族聚居區,最大的彝族聚居區。

四川雖不靠海,又不沿邊,對外交通相對閉塞,但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在國內,只要是受過中等教育的人,一提到四川就會立即想到:啊,那是“天府之國”’一個古老又富饒的地方!外國人了解四川,恐怕以下三個因素起了重要作用:一是當代世界偉人、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就出生在四川;二是四川的西昌衛星發射基地不僅把中國的衛星送上了天,而且還把美國生產的衛星送上了太空,這不得不使許多外國人對四川另眼相看。三是四川是大熊貓的故鄉。為使外省人或外國人更透徹地認識四川,我在這裡給導遊先生(女士)們說說四川的古今梗概。

巴山蜀水巴山蜀水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