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背二哥

巴山背二哥

巴山背二哥是隨著巴人從事長途背運這種生產勞動方式而產生的,人們在巴中古道上組成龐大的隊伍背運貨物,在勞動中創造了“巴山背二哥”。龐大的背運隊伍在漫長的背運途中更唱迭合,相互學習交流,沒有固定的師徒關係,屬自髮式傳承,由於背二歌鏇律優美,情趣盎然,故在民間廣泛傳唱。

基本信息

歷史淵源

巴山背二哥巴山背二哥
“巴山背二哥”是在“巴山背二哥”的艱苦勞動中產生的,它的歷史無疑與背二哥的歷史一樣悠久。他們在那深山溝、大山里辛勤的勞動,十分艱苦,什麼蛇倒退、鬼見愁,走在那種路上只準前行,不準後退,只要後退就可能掉下岩去。而且因為山裡的野獸很多,背夫不成群結隊就可能被野獸襲擊、吃掉。所以很自然的結合成一個背二哥隊伍,羊腸小道難行,像原來的米倉古道的棧道,它是前人用鏨子打的一個腳印,只能放一隻腳在裡面走,加上中午肚子又餓了,太陽又熱,山上只有那個懶蟬子在叫喚,什麼聲音都沒有了,在這種情況下,精疲力盡,老“背二哥”杵子一打起,要想吃他那熱饅頭,就要慢慢往上爬。幾句山歌一吼,大家情緒就來了,“巴山背二哥”就在這種環境下產生。
“巴山背二哥”在大巴山區大概有3000年的歷史,從米倉古道、漢壁古道,就是漢中到通江、梁州到巴州的路,這些古道就是“背二哥”背運往來的必經之道,那么米倉古道有3000年歷史,所以背二哥這種背運的勞動方式至少也是3000年歷史,現在有準確記載歷史就是唐玄奘到西天取經,他取回的經書就是背二哥用的這種平肩背夾背起回來的。所以“巴山背二哥”也應該有3000年的歷史了
巴山背二哥一代又一代翻越巴山,長途跋涉在這些古道上,背運糧草,或運輸武器,或背運日常生活用品進行物質交換,為推動川陝物質交流、經濟發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勞。現存於陝西西安市長安區興教寺慈恩塔院內一塊石碑上,有一幅宋代工匠仿原碑圖刻的《玄奘取經圖》,圖中玄奘背經書所用的工具與今天巴山背二哥所背的“背架”一模一樣,說明唐代以前,人們就開始使用“背架”這種運輸工具了。
巴山背二哥是隨著巴人從事長途背運這種生產勞動方式而產生的,人們在巴中古道上組成龐大的隊伍背運貨物,在勞動中創造了“巴山背二哥”。龐大的背運隊伍在漫長的背運途中更唱迭合,相互學習交流,沒有固定的師徒關係,屬自髮式傳承,由於背二歌鏇律優美,情趣盎然,故在民間廣泛傳唱。
《巴州志·風俗篇》載:“康熙雍正年間,春田栽秧,選歌郎二人擊鼓鳴鉦於隴上,曼聲而歌,更唱迭今,麗麗可聽,使耕者忘其疲,以齊功力”。由此說明,在勞動中歌唱可使人忘其疲勞,因而從事長途背運的巴山背二哥唱山歌,消除疲勞現象也出於自然並一直延傳至今。

分布區域

四川巴中市,萬源市各鄉鎮均有

基本特徵

歌詞特徵

《巴山背二歌》的歌詞大都為二二三結構的七言格律詩,其寫作手法多用賦、比、興。如“彎彎背架像條船,情歌背鐵又背鹽,雞叫三道就起身,太陽落地才團圓”。

襯詞特徵

《巴山背二歌》的襯詞除了常用虛詞做襯詞外,還有像巴山其他民族的襯詞一樣用實詞作襯詞,這是《巴山背二歌》最大的特色之一,其襯詞往往有“賢友兒”“情兄兒”等。

音樂鏇律特徵

《巴山背二歌》的調式全都是民族五聲調式中的徵調式,其曲式結構大多為上下兩個樂句的單段體,其唱腔高亢悠揚,能翻山越嶺、穿雲鑽霧,結束時都有長氣短嘆的甩腔——耶嘿。

表現形式

作為一種山歌,《巴山背二歌》生動地反映了背二哥們的生活狀態,勞動場景和內心世界。其表現形態主要是在背運途中打杵歇氣時演唱,往往是一人領唱眾人和,或者眾人齊唱。有歌頌勤勞勇敢的背二歌,有反映勞動艱辛的背二歌,有吟唱背運工具的背二歌,有吟唱勞動服裝的背二歌,也有背二哥們為消除疲勞而唱的情歌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