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民俗

巴中民俗

巴中是四川省一個地級市,素有“紅軍之鄉”“川東北氧吧”。巴中的民族民間文化歷史悠久,種類繁多,內容豐富,特色鮮明,價值極高。

打三朝

打三朝在巴中十分盛行,凡農村姑娘結婚以後,生下第一個孩子的第三天以後舉行的一種儀式。參加儀式的主客為外婆。外婆給外孫準備的衣物和給女兒的營養食品:醪糟、豬腿、臘肉、雞、蛋、糖等,外婆乘坐滑桿和幫忙送禮的人員一道送到女婿家中,擺放在幾張大方桌上,女支客司主持儀式,吟誦吉利語,外婆給外孫取名,償長命錢。女胥家必須設筵席款待客人。

婚俗

男女婚姻一般都由介紹人牽線搭橋,經雙方父母同意後自由戀愛一段時間,長者達數年之久。這段時間裡,要履行“六禮”迎親之俗。其作法:一是男家請媒人(介紹人)到女家提親謂之“納采”;二是男家請媒人向女家提“八字”謂之“問名”;三是男家合八字後並決定締結婚姻,並送去禮情謂之“納吉”;四是男家給女家送去聘禮務辦嫁妝謂之“納徵”;五是男家擇出吉日並備禮告女家求得同意結婚日期謂之“請期”;六是正式結婚之日組織迎親接人謂之“新迎”。解放前迎親均用花轎,現代迎親有用車輛。 農村婚娶中,至今還有一種“哭嫁”或“坐歌堂”的習俗,但不很普遍。

建房

建房是人生大事,“宅為人之本,人以宅為家,居若安即家代昌”。為此,在建新房的一系列工程中,都要舉行莊重嚴肅、種類繁多的活動,一般都是以萬物有靈為依據,以自然崇拜為主要內容的一系列民俗儀式:首先是請風水先生相宅、石匠進山選石、開山取石、破土下基;其次是請土匠架板築牆、安過牆、提垛子、開梁口、下牆板、封梁口;再次是請木匠進山尋梁、取梁、做梁、畫梁、祭梁、上樑(包括設魯班堂看財、除煞、持紅、發梁米、拜梁、纏梁、贊梁、清梁、發梁、起梁、拉梁或吼梁、壓梁、踩梁、甩包子、放斗等)、起列、上穿、立柱、做大門、安大門、祭大門、開大門(開財門)、立神龕、面院壩、開龍眼(開龍門)、掃院壩、祭祀新房、喬遷新房等都要選擇良辰吉日舉行。舉行建房民俗儀式,根據房主的貧富,分規模大小,最貧困者建房相宅、上樑辦房酒之俗也必不可少。

祝壽

祝壽,又稱“賀壽”,即是對六十以上老者壽期的祝福,從古至今,城鄉流行,按民俗年未滿六十歲者不能辦生。祝壽的程式有:設壽堂、持壽幛、點壽燭、吃壽麵、獻壽桃,凡內、外親戚、鄉黨同仁前來祝賀,送壽幛、屏、匾、聯、詞時,首先子女均要在壽堂前為壽星禮拜,其次是在筵席上要向來賓及壽星敬十二杯壽酒,再次是主持人要吟誦吉利語,最後是來賓獻祝壽詩文、壽匾、豎匾、贊匾等。

正月十六登高

巴州人每年正月十六均要出遊,登上城周的南龕山王望山西龕山白塔山。其作法是:一家老小,關門上鎖,帶上飲食、娛樂用具上山玩耍一天,度完這一天,巴州人的春節才算結束,此俗歷來有之。巴州志《風俗》篇“新正月九日群集望王山燒香,十六日婦女出遊謂之走百病,諧南龕寺設大醮會,禮佛請佛。山前有圓洞二穴,婦人無子者以物擲之,視其中否以祈嗣,謂之打兒洞”。正月十六日登高游寺院走百病之俗在古代全國各地較流行,大都市無山者便群游城牆,摸城門上之乳釘,摸著者為有福。與巴中人登南龕游光福寺摸佛、摘柏枝插頭上以免百病之俗語一樣。

巴中登高巴中登高

巴中很多年來,有農曆正月十六登高的風俗,乃民間自然形成的不是節日的節日。這一天,來自各區縣四面八方的數萬遊人集聚巴中城,無論官民,皆邀親請友,扶老攜幼,穿戴一新,登高遊樂於城郊南龕、西龕、塔子山、王望山、蓮花山等地。

正月十六巴中人登高起於何因何時,無從考證。有人說是數百年前巴中文人學士及在庠生員,這天去南龕山摸印(到南龕印盒石去摸印石),象徵將來或近期要高中、掌印、當官,後來慢慢形成了民俗。多說登高山是為了“游百病”(驅走百病),據說這一天登南龕以後,一年之內可以無病無痛。民間則傳唐代武則天次子章懷太子李賢貶來巴州,曾在南龕山勸農,正月十六這天,很多人都上山聽勸說農事,故慢慢形成正月十六登高游山之習。

登高這天,很多人一家早備好食品、飲料、瓜果、糖食、早飯後,將食品等物背運上山,四處遊樂,唱歌、跳舞,一派歡樂氣氛。中午在山上野餐,野餐食品中,芝麻烤餅夾涼麵是必有的。山上人山人海,空曠處全是野餐場地。到廟裡拜佛的,燒香、放鞭炮的亦不少。

正月十六登高,尤以南龕遊人最多。古巴州川劇《牡丹燈》喬雲有唱句:“雲屏石天然生就,打兒洞能把子求,”雲屏石、打兒洞都在南龕山上。過去很多人到下午登高游山結束回家時, 都要在山上撅一枝柏樹椏枝,或別在頭上、身上,或拿在手上帶回家,說是這樣可消除病災。登高游山的人多,折撅樹枝對樹木損害很大,故今嚴厲禁止折撅樹枝。

喪葬

喪葬由一系列繁甭的儀式組成,避免死在床上,要淨身,穿好老衣,平平睡在堂屋正中的竹蓆上,燒倒頭紙,腰間用黑色張做褲帶叫做系年零線,多大年齡多少根,腳前點一盞菜油燈。斷氣時要放鞭炮,並將死者生前所睡床鋪上的墊草拿到野外去燒掉,以此向村民報喪,還要派孝子披麻戴孝去向遠方的親人(友)報喪。再請白鶴仙師根據死者的出生、死亡時間卜算入殮時期,並按子女的出生日期在互不相剋的前提下選擇好墳地。對死者所舉行的一切儀式都在靈堂里進行。設靈前首先將死者屍體放入木棺中,擺放在堂屋正中,堂屋大門口左側的階沿上擺放用竹和紙做成的靈房,靈房前的香案正中,放著死者的靈牌和照片。晚上孝女守靈,直到出喪為止,出喪頭一天下午,親朋好友敲打鼓,抬著花圈輓聯前來弔喪,其中,女婿要抬祭豬,孝家設坐堂鑼鼓與孝子專門接待來客,來客進入孝家均有一定程式。祭奠儀式有客祭、堂祭和家祭三種,祭祀活動的主持稱讚禮生。家祭通常採用明清時流行的“出堂三獻”或“對靈三獻”儀式,都有吟誦祭文形式。祭奠儀式結束則進行封棺儀式。最後由孝歌班子通宵達旦坐唱孝戲或孝歌才算結束。出靈又稱出喪。凡參與出靈的人,是死者同輩的直系親屬,要全穿孝服和包孝帕,孝子也要全穿孝服,長孝端上靈牌在院壩口等“八仙”抬靈柩出堂屋,靈柩抬到院壩邊時,贊禮生便舉行路祭儀式,孝女面向靈樞跪地痛哭,送死者上青山,民間謂之送老歸山。出靈時,靈柩走最後,孝女走靈柩肖。靈柩路過之處要撒發買路錢,死者亡靈才能通過。靈柩路過民房或街上店鋪門前,“八仙”要打岔說吉令,店主要放鞭炮,孝女全部調頭就地下跪。到墓地時“八仙”放下靈柩入墓,白鶴仙師撥好字頭(朝向),由孝家先掩一把土,“八仙”再說吉令,白鶴仙吟誦撒五穀,最後舉行“墓祭”,白鶴仙要給孝家排寫好燒七的期單,每七天一次,叫“燒周年”,一年滿後,以後每年只在中元、清明和死者生日之期才舉行祭拜。

舞龍、舞獅、旱船

舞龍舞獅舞龍舞獅

舞龍,民間謂之“耍龍燈”,主要從正月初一至十五日舉行。龍的類型有:彩龍、火龍、水龍、板凳龍、草龍等五種,其中火龍最有特色。耍火龍時要用煙火沖燒,民間謂之“燒花兒”,燒掉穢氣。其花兒通常有紙花、竹筒花、牛欠花、生鐵水花等。

滑竿

滑竿這種古老的交通工具至今仍在民間流行,只不過乘滑竿是山區人的一種時髦,也別有一番情趣,特別是抬滑竿的人報路象在表演對口相聲,如見前面有兩位姑娘,必須小心讓路,前面抬夫報:“路邊兩朵花”,後同抬夫回答:“過路莫挨她”。假如前面來了很多人要與滑竿爭道,前面抬夫報:“天上一朵雲”,後民抬夫隨答“地上一群人”等等。

巴中皮影

“巴中皮影”,指流傳於巴中市境內的一種民間皮雕傳統戲劇人物的工藝美術和民間皮影戲演出兩大部分。

這裡所指的“工藝美術”是指皮影人物的雕刻製作。選擇放血而死的大黃牛皮經過“發汗”、“浸泡”、“刮毛”、“去筋”、“繃伸晾乾”、“下料”,待雕刻製作。繪畫紙人(又稱格子),將要雕制的皮人頭、身、四肢分畫於紙上,後將紙人畫各部分貼上在牛皮上,用40多把不同類型的雕鑿進行棰刻,刻好後上色。再用手工熬制的明油(又稱亮油)浸泡,泡得越透明越好。乾後用粗麻繩將13處關節部位進行連線,組裝成人的身軀和四肢,皮影行業稱“樁”,在樁上上三根提簽(背部和手)供走影之人操作。只有人頭分開單獨製作,演戲時按人物角色變化需要裝上人頭即可。巴中皮影演出中,常有“樁”80多個,男女人頭100多個。有“全堂”和“半堂”之分。全堂為4把椅4匹馬,半堂為2把椅2匹馬。又把“旱排場”和“水排場”全都齊全者稱為“全堂影子”。

巴中皮影巴中皮影

皮影人物民間稱“鬥神”,因其製作過程與民間製作印製鬥神的木板畫和鬥神人物形象相似而得名。巴中的皮影製作既可作身高0.8尺的“三鬥神”,也可作身高1.4尺的“二鬥神”,更可製作身高1.8尺的“頭鬥神”。目前,巴中活態皮影中以“二鬥神”為主。

南江縣火把節

1933年1月25日(農曆除夕之夜)紅四方面軍總政委陳昌浩,73師師長王樹聲,率領217團、219團和被改編的紅軍獨立師從北向南發起了解放南江縣城的關鍵戰役—庇角埡、甄子埡戰鬥。經過七天七夜的戰鬥,國民黨29軍劉漢雄部王耀祖旅全面潰退,為和平解放南江縣城掃清了障礙。1933年2月1日(農曆正月初七),紅73師三路紅軍分別從城東、城南、城西浩浩蕩蕩開進了縣城,標誌著數千年封建統治的南江,第一次回到民眾手中。紅軍入城後即成立了南江縣臨時革命委員會,水洞鄉貧苦農民楊芳仁被任命為主席。臨時革命委員會一邊組織民眾殺豬宰羊,磨豆腐,做糍粑,塗紅抹綠,打旗結彩,送聯獻匾,慰勞紅軍。入夜軍民在縣城舉行了盛大的燈火遊藝晚會,軍民同歡慶、放鞭炮、吹嗩吶、作宣傳、劃彩船、踩高蹺、掛燈籠,公山腳下歡聲雷動,幾水河畔徹夜通明。南江縣臨時革命委員會做出決定,每年正月初七晚上為南江城的“火把節”,以紀念紅軍解放南江的美好日子。

白衣龍舟節

白衣水域寬闊,舟楫甚多。賽龍舟,民間謂之劃龍船,在端陽節舉行。龍舟頭呈龍頭狀,舟尾成龍形尾,舟上有競賽水手,舟頭有人擊鑼鼓,眾人劃漿,步調一致,船直取目標,河岸人山人海,助威吶喊此起彼伏,熱鬧非凡。比賽中以誰先到達目的地為勝,搶賽前放入水中的鴨子數量最多為勝。

洞鄉銀耳節

1991年9月9日至11日,在中國銀耳之鄉——四川·通江,舉辦了首屆“通江銀耳節”。來自全國各地的黨政軍領導、各界來賓和商界代表匯聚昔日川陝蘇區首府紅場,與65萬通江人民,共慶銀耳佳節。原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全國政協常委、通江籍將軍何正文,四川省經協會主任馮興玉,重慶市人民政府副秘書長王新章,北京市豐臺區副區長楊宗奎,中國老區建設促進會開發辦主任張家騏以及在通江的歷任縣委書記、縣長和來自京、津、滬的1000餘名各界代表,出席了節慶活動。

近年來,通江縣委、縣政府為充分發揮通江“中國銀耳之鄉”、“中國紅軍之鄉”、“中國溶洞之鄉”的優勢,加快旅遊經濟發展,整體提升通江形象,擴大對外影響,創造發展機遇,全面促進通江經濟社會快速健康發展,決定於2004年9月9日至10日在通江舉辦首屆“四川·通江洞鄉銀耳節”。文化搭台,經濟唱戲、旅遊造勢,必將讓世界更加了解通江,讓通江最終走向世界。

四川光霧山紅葉節

紅葉光霧山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的一大獨特生態景觀,一道絕美旅遊亮點。其面積為430平方公里,乃中國之最。它由40多萬畝冰川時期的植物活化石——巴山水青棡和20多萬畝紅豆杉、銀杏、槲樹、黃櫨、楓樹、槭樹、紅樺、黃羊木等近千種樹的紅葉組成,每年金秋十月就呈現出萬山紅遍,層林層染的絢麗奇觀。其顏色變化由藍、綠、黃、橙、紅梯次形成;觀賞期長達兩月之久。其紅葉區和紅葉曾被實地考察的英、德、美、法、加拿大、紐西蘭等國家專家稱為“金區”“金葉”。紅葉文化熔豐富的地質、地理、生態文化和巴人、秦漢、三國、紅軍文化及巴山民俗文化於一爐,具有極大的觀賞、美學、科考、經濟價值。
為達到以節促銷、促發展、創品牌的目的。南江縣委、縣人民政府於2002年決定將每年10月定為四川·南江光霧山紅葉節。2003年四川省人民政府決定將10月定為“中國·四川光霧山紅葉節”,並於10月23日至11月13日舉行了節慶活動。10月23日,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辦、四川省新聞辦公室、四川省旅遊局、中共巴中市委、巴中市人民政府承辦、中共南江縣委、南江縣人民政府協辦的“中國·四川光霧山紅葉節”在光霧山核心景區桃園舉行了開幕式。省委副書記李崇禧、副省長張作哈、省政協副主席阿稱、原省人大副主任孟俊修蒞會,巴中市委書記楊安民、市長熊光林、市政協主席苟必倫和南江縣委書記青理東、縣長李曉春等出席。開幕式由省旅遊局副局長張谷主持,副省長張作哈代表省委、省政府宣布“中國·四川光霧山紅葉節”開幕,國家有關部委和省級機關34個廳局負責人、全省20個市州黨政代表、來自澳大利亞、法國的友好嘉賓,國內外750家企業界朋友,中央、省、友好市州20餘家新聞媒體記者和自來成都、漢中、廣元等地及市內兄弟區縣3萬多名遊客參加開幕式。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