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農紅軍軍服式樣

工農紅軍軍服式樣在國內土地革命時期特別是其早期,紅軍軍服的面料、式樣、顏色並不統一,各部隊往往是籌措到什麼服裝就穿什麼服裝。

在國內土地革命時期特別是其早期,紅軍軍服的面料、式樣、顏色並不統一,各部隊往往是籌措到什麼服裝就穿什麼服裝。但是最具有代表性的紅軍軍服是瑞金時期由趙品三設計的綴紅布五角星八角帽、佩紅布領章的粗布灰色軍裝。那么,人們不禁要問,趙品三為什麼是設計了這樣一套軍服而不是別的什麼式樣呢?是什麼因素影響了紅軍軍服的式樣?
一、具有代表性的紅軍軍服的產生
從八一南昌起義開始,共產黨領導的各地武裝起義部隊都穿原來的國民革命軍服裝,參加起義的工農武裝穿個人自己原來的服裝。在起義後轉移和創建革命根據地過程中,各部隊都不同規模的建立了小型的被服廠,加工服裝,供應部隊。但軍服式樣、顏色、面料都不統一。
1929年3月,紅四軍解放了閩西重鎮長汀。在長汀成立紅軍臨時被服廠,縫製了4000套灰色軍衣。新軍服的樣式是由毛澤東、朱德、陳毅親自審定的,灰蘭色、布質,上衣為中山裝式,兩個上貼袋,領口綴紅布領章,領章上繡一圈黑邊為悼念列寧逝世5周年;褲子為普通樣式,配綁腿;軍帽為八角形,綴紅布五星帽徽。這是紅軍首次在一個軍的範圍內有了統一的服裝。朱德曾說,這是紅軍第一批正規的軍服。
趙品三設計的紅軍軍服式樣
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宣告成立。隨即建立了專門培養紅軍指揮員的第一所紅軍學校。紅校的學員由各部隊選送。當時,紅軍剛剛進行完第三次反"圍剿"戰鬥,部隊著裝很不整齊。紅軍學校的校長兼政委劉伯承同志看到學員們著裝雜亂,認為這樣下去會影響部隊的整體形象,也不利於學校的正規化建設;且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宣告成立,已經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後勤保障也已初具規模,紅校的學生們代表紅軍形象,服裝應該統一。他把設計紅軍軍服的任務交給中央紅軍學校任俱樂部主任的趙品三同志。
趙品三接到這個任務後,認真研究,精心設計。起初他是仿照蘇聯紅軍軍服樣式設計的,上衣是緊袖口套頭式樣的,很不適合南方的氣候。因為蘇聯大部分地區與我國南方氣候差別很大。趙品三後來仿照國民革命軍軍服式樣將上衣改為前開襟敞袖口。考慮到紅軍要經常在山地行軍作戰,灰色在山區不容易暴露目標,所以紅軍的軍裝、帽子和綁腿都選用灰布製作。上衣為中山裝,下衣為西裝褲。軍衣領上縫兩塊紅布領章,象徵紅旗普照全國。軍帽仍用大八角式列寧帽。但因帽角太大,不適合中國人的臉型,趙品三就把軍帽改為"小八角",帽中央縫上一顆紅布五角星,象徵工、農、兵、學、商團結一心向革命。這樣紅帽徽、紅領章,很是莊嚴、威風。趙品三精心設計的軍服經過試穿後,劉伯承校長看了表示滿意。他認為這套服裝美觀、大方、實用,就指示紅軍學校總務科長楊至誠給學員每人做一套。當紅軍學校學員們穿著新軍裝,精神抖擻地行進在古老的瑞金城時,不僅引來人民民眾一片讚許的目光,也在各部隊引起不小轟動。
不久,中央蘇區各部隊都紛紛效法紅軍學校,穿上了這種式樣的軍裝。從此,紅軍有了自己統一的服裝。以後,各根據地紅軍的服裝逐漸統一。趙品三設計的這套紅軍軍服,成為典型的紅軍軍服。
那么,紅軍軍服產生的歷史根源和社會文化背景是什麼呢?或者說,趙品三設計的紅軍軍服為什麼不是其他的一種式樣呢?要回答清楚這些問題,有必要探究一下中國近代軍服的起源。
二、中國近代軍服的起源
鴉片戰爭之後,特別是甲午戰敗之後,清政府痛定思痛,決定採用西法,編練新軍。新建陸軍以德國人為教習,其編制、槍械、訓練方法等均仿西法,是近代中國第一支完全按西法訓練的新式陸軍。但是,清軍原來那種長袍馬褂式軍服越來越不適應熱兵器條件下戰爭形勢發展的需要。因此,完成新式陸軍軍服的近代化改造便被提到議事日程。1905年3月,清廷練兵處、兵部制定了《中國陸軍官弁服章》,設計出中國近代軍官軍服和軍銜標誌的第一個圖案樣式。1911年3月,陸軍部在《奏定陸軍軍隊學堂服色章記圖說》中,規定了各級士兵的軍銜標誌和軍服式樣。
清末新軍軍服一改我國古代主要以各種形式的長袍為軍服的狀況,基本上是照搬西洋軍隊的服制,軍上衣採用當時西方列強普遍使用的立領、對襟、衣長至胯的短上衣,軍褲亦為西式褲,軍服顏色以藍、灰、黃為主。以適應熱兵器作戰、訓練、偽裝需要。從照片中可以看出,歐洲各國軍服式樣基本相同,清末新軍軍服與歐洲軍服基本相同。
穿常服的新軍騎兵。注意為首的軍官已佩帶軍銜領章。1911年3月清新軍取消了衣袖上的軍銜標誌,改為領章軍銜形式。
清末新軍軍服改革在中國軍服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她結束了中國幾千年來古代軍服寬衣長袍的基本式樣,開創了中國軍服近代化的先河。對中國軍隊的近代化建設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三、紅軍軍服是清末新軍軍服在我國發展的結果
辛亥革命後,袁世凱成為中華民國大總統。在隨後的十餘年間,中國處於北洋軍閥的統治之下。北洋軍閥脫胎於清末北洋六鎮新式陸軍。因此,北洋軍的軍服基本上延續了清末新軍軍服式樣。但在軍銜服飾上進行了重新設計,以適應改朝換代的需要。1912年袁世凱任臨時大總統時與北洋將領穿常服的合影。還可以看到此時的北洋將領還是沿用清新軍的軍服。
1916年袁世凱死後,北洋軍分裂成許多派系。這些軍閥所穿的軍服在一些細節上開始有五花八門的變化。如奉軍軍服受日本影響較大,軍服顏色為黃色,肩章改為豎式。直系的孫傳芳部占據富庶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其軍服為灰色,軍帽有些象江南漁夫的帽子,軍服質量較好。但其基本式樣未變。
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中國國民黨於1924年5月創辦了黃埔軍校,隨後創建了國民革命軍。國民革命軍軍服繼承了北洋軍軍服式樣,只是將上衣的立領改為立翻領(此時歐洲各國軍裝立翻領設計增多,直領也還在使用,翻領設計業已出現),四個衣袋的形式作了一些改變。
趙品三設計的紅軍軍服直接參考了國民革命軍軍服的式樣和顏色,系在國民革命軍軍服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因此我們說,紅軍軍服是清末新軍軍服在我國發展的結果。而清末新軍軍服直接脫胎於歐洲軍服。
但是,由於紅軍軍服在紅布五角星帽徽、紅布領章方面的成功設計,使紅軍軍服突出反映了中國工農紅軍的革命本質,而紅軍軍服本身的革命性特徵也得到了較好的體現。同時,其八角野戰帽、粗布衣料設計既與革命根據地簡陋的生產條件相一致,也使紅軍著裝簡單樸素,易於接近人民民眾。其後,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服經過半個多世紀的不斷發展,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軍服文化,即以紅色五角星為標誌特徵的解放軍軍服文化。紅軍軍服的成功設計,為具有中國人民解放軍特色的軍服文化的形成打下了較好的基礎。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