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州古塔

歷史風貌

史料記載,古崖州城在宋朝以前為土城,南宋慶元四年(1198年)始砌磚牆,紹定六年(1233年)擴大城址,開東、西、南三個城門。古城後經元、明、清三代擴建,成為南疆規模較大的堅固城池。清道光年間,古城建築基本定形,城牆四周長約2270米,高約8米。古城東、西、南、北門分別是陽春門、鎮海門、文明門和凝秀門。城外開護城河設吊橋,城內設禦敵樓、譙樓、月城等。 崖州古塔
宋末元初著名的女紡織家黃道婆,居住在崖城水南村近40年之久,向當地黎族人民傳播紡織技術。歷代的文人墨客,聖賢學者,達官名流的流配謫居,廣東、浙江、福建等發達地區的商賈留居落籍,對崖州城的興盛,具有重要的影響。 到了明代時,崖州已具有“弦誦聲黎民物庶,宦遊都道小蘇杭”的盛況。 據《三亞市志》記載:乾隆二十年,崖州已設有東關市、西關市,老街上有布店、酒店、首飾店、書店等三十多間。可以想像,昔日崖州古城商羅棋布,商賈雲集,滿街人流,一派繁華熱鬧的景象。 從唐朝起不少官僚名仁被奸臣陷害,曾被流放到崖州城來。單是副宰相以上的大官重臣就有14人之多,如唐朝的韋執誼、唐瑗;宋朝的丁謂趙鼎盧多遜胡銓,元朝的王仕熙,明朝的王個、趙謙等。因此崖城又有“幽人處士家”之稱。尤其是著名的唐高僧鑒真和尚於唐代天寶七年(748年)第五次東渡日本時,遭遇強颱風襲擊,所乘坐的帆船飄流到崖州城,他在這裡幫助修建了大雲寺,留下了一批准備帶去日本的佛教經典,這是崖城文化史上帶有神奇色彩的寶物。元朝女棉紡織革新家黃道婆,也曾居住在崖城的水南村近40年之久。到了明代,崖州已具有“弦誦聲黎民物庶,宦遊都道小蘇杭”的盛況。原古城有東、西、南三門。東門叫陽春門,西門叫鎮海門,南門因在學宮之前,故稱文明門。東、西兩門早已無存,現在修繕一新的南門,是幾經劫難而殘存的唯一崖州古城真跡。修復後的南城門,呈拱形,赭紅色,門庭垛口均仿舊修復,門北“文明門”三字是清代磨石碑刻,字跡清晰如故。修復後的南門上添建一座兩層亭式棱房——文明樓,與城門渾成一體,使之更加雄偉壯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