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文勤

崔文勤老先生,1919年9月21日,生於菏澤城西梁莊村的一個穆斯林武術世家,自幼習武,20歲時拜梅花拳十三代掌門崔文勤門下深造(吳後到台灣,乃海外梅花拳推廣第一人),後又得到"神槍"司中元先生的悉心點撥,技藝精絕,名冠黃河兩岸。

個人履歷

生前照片生前照片
自1955年始,歷次參加全國省市縣各級武賽均獲獎,歷任地區、市武協副主席,中華體總菏澤分會常委,市政協常委,山東省文史館館員,台灣中華國術會梅花拳委員會總顧問,山東希望杯武術散手賽總裁判長,並多次參加武術劇的拍攝。
1983年,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上,同年的南昌全國武術觀摩大會,以及上海全國第五屆運動會上,都有他的颯爽英姿。
1998年,他被中國武協授予"中國武術七段"。
2003年3月24日逝世。其門人弟子近萬人,著名者有中華武林百傑的名教練王守義,高級教練劉寶印等等。著名武英級運動員張玉萍、魯國慶、侯國旺等,皆為其再傳弟子。現擇其事跡數則簡介之。

個人其他信息

(一)
先輩傳拳不易,今人常自以為是的進行刪改,老先生常為此悶悶不樂,老先生生性耿直,疾惡如仇,對一些不守傳統而進行改革的拳術家,直言不諱,駁斥他人不留一點情面,甚至常常動手以驗真偽,老而彌辣,至死不改,年輕時遇查拳大家于振聲,相交甚歡,脾氣相投,二人皆為守傳統,重師承。某年,一同門為回響國家號召,革新套路,上台表演,人皆歡喜,先生卻大聲怒斥其妄改先輩拳技精華,譁眾取寵,實在可惡。說罷,欲上台懲治,經人勸解,方休。
(二)
舊時門派紛生事端,先生為維護本拳門聲譽,多次與其他門派拳手較技。一有比武之事,眾人皆推他出戰。先生每去參戰時,腰纏草繩,手攜草蓆,皆把生死置之度外,武界同仁送一綽號"紫面大聖"。為了本拳門的聲譽,他不惜生死相搏。新中國成立後,有人說他門戶之念太重,可他的做為皆證實了他的胸襟,他的女兒嫁給了洪拳門名手,他的孫子習摔跤,他給自己外甥介紹的老師,竟然是多次因武事與自己發生衝突的某武師。本地素有"洪花分家"之說,意思是歷來兩拳門不和,可先生身為梅花拳一代名手,卻擔任了市洪拳研究會的技術總顧問。
(三)
某年,國家推廣簡化太極拳,體委召集武協一班人馬展開學習。期間,教太極拳的老師出言不遜,說"太極乃內家,其餘皆外家,太極者,四兩撥千斤"等等,先生不滿道:“難道別的拳門不修內而修外,太極只修內不修外嗎 ?我為外家,特會會你的內家。”結果一個回合,那人被先生拋出場外。
先生在武界多年,輔導後學,不論遠近,傾囊而授,遠近聞名,碩果纍纍,造福桑梓。1998年國家體育總局、中國武協公布中國武術七段名單,菏澤全區僅有崔文勤、賈龍生、王守義、劉保印四人。其中劉保印、王守義為崔文勤弟子。另外體育總局張玉萍也為七段,為老先生再傳弟子。
台灣作家林青玄說:“你錯過了一天,將錯過整個的一生。”老先生高大的身軀,銀須飄飄的面容,既有外家發力的剛脆迅猛又有內家深隧細密的身手,以後再也看不到了,我為老先生晚年栽培我而付出的心血,而我卻不能再見先生最後一面。我痛徹心髓草此祭文,願先生音容長存,願先生武技廣傳。(此文作於老先生逝世不久,2006年3月眾門人在家鄉為其立紀念碑亭一座,2007年《武當》雜誌第八期刊出,略刪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