峻山水庫

峻山水庫

峻山水庫位於西嶺鄉糖河村澄江(西嶺河)河谷口,屬澄江中游,集雨面積320平方公里,森林覆蓋面廣闊稠密, 水源豐富,多年平均年徑流量3.47億立方米。 峻山水庫灌溉面積26萬畝, 其中:自流灌溉22.24萬畝,提水灌溉3.76萬畝,恭城縣24萬畝,平樂縣2萬畝。到1989年實現灌溉面積5.02萬畝。

水庫水文

峻山水庫位於西嶺鄉糖河村澄江(西嶺河)河谷口,屬澄江中游,集雨面積320平方公里,森林覆蓋面廣闊稠密, 水源豐富,多年平均年徑流量3.47億立方米。

工程建設

1958年8月,縣委曾動員上萬民工興建峻山水庫漿砌石溢流壩, 11月勞動力調去“大辦鋼鐵”而停建。1959年8月重新施工,並將原設計改為土壩,採取邊施工、邊設計、邊上報的作法,施工進度未能達到預定計畫要求。1960年春雨來臨,3月14日大壩崩垮。

1972年秋,自治區批准重建峻山大壩。接受歷史教訓,大壩定為漿砌石溢流重力壩。設計壩高69米,壩長220米,中間留有80米寬的溢洪段,壩頂寬5米,是一座以灌溉為主,兼顧防洪、發電、航運、養殖等綜合利用的多年調節水庫。總庫容9900萬立方米,其中調洪庫容2520萬立方米,有效庫容6790萬立方米,死庫容590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恭城縣24萬畝,平樂縣2萬畝,發電裝機3台共8000千瓦。

1972年9月, 成立恭城縣峻山水庫工程指揮部,地區水電局和縣水電局均派技術人員駐工地進行技術指導, 初期抽調全縣8個公社4500名民工施工, 1974年秋, 完成水下工程。1972至1978年期間,採用大突擊與常年施工相結合的方法施工,1979—1985年則是固定專業施工隊伍施工,1986—1989年由桂林地區水電施工隊承包施工,完成樞紐工程建築。

峻山水庫樞紐工程和東、兩總乾渠及其附屬工程,自1972年9月開工到1989年6月竣工,持續17年,共完成土石方310.75萬立方,漿砌石57.95萬立方,混凝土50.91萬立方,共投資1998.08萬元,其中國家補助1932.73萬元,自籌65.35萬元,完成勞動工日1578.42萬個。

灌區建設

峻山水庫設計灌溉面積26萬畝, 其中:自流灌溉22.24萬畝,提水灌溉3.76萬畝,恭城縣24萬畝,平樂縣2萬畝。到1989年實現灌溉面積5.02萬畝。

渠道分東、 西兩條總乾渠,通過流量合計為27.7立方米每秒。東總乾渠全長8.3公里,通過流量17立方米每秒, 跨澄江河,經雙溪寨,過朝川到羅卜村的櫃木塘分支。1975年9月開工,次年,附屬工程澄江大渡槽、澄江小渡槽、雙溪波槽、朝川暗涵及全線土石方全部完成。 東北支渠,經嘉會的蘇陂河直達栗木鎮的建安村,全長18公里,通過流量4.9立方米每秒,1976年9月開工,1979年春全線貫通。東東支渠、東南支渠尚未動工。西總乾渠全長9.4公里,通過流量10.7立方米每秒,穿金龍山,過大嶺坪到小黃埠,至清水橋分支。西左乾渠經門樓、 車田到嶺尾;西右乾渠經八岩、平樂縣的金雞坪入沙子鄉境。西總乾渠於1974年9月開工,次年,附屬工程金龍山隧洞、小黃埠隧洞、紅岩渡槽、小黃埠渡槽、龍崗暗涵及全線石渠完工。 1975年6月通水開始發揮灌溉效益。隨後1支渠、西左乾、西右乾3條幹支渠均相繼開工,並於1978—1979年通水,全長37.2公里,總計通過流量8.7立方米每秒。

渠道附屬工程,均組織常年施工隊施工。計完成的附屬工程有:渡槽10座,總長2542米;隧洞11座,總長3061米;暗涵5座,總長460米;防滲襯砌35.5公里。

淹沒搬遷

1983年縣人民政府組織水電、民政、糧食、交通、農業、林業、商業、公安、郵電、西嶺鄉人民政府及有關村委會、峻山水庫指揮部等部門,成立搬遷委員會,負責調查、研究、 協商拆遷賠償等具體問題。水庫田地淹沒標準按10年一遇洪水位246.3米高程計算,房屋等永久性建築物搬遷至250米高程以上。

1986年經過複查核實,庫內淹沒島坪一個行政村,採取就地往淹沒線以上搬遷安置,就近造田造地,發展農業生產,幫助修建灌溉渠道及人行便道,對新造田近幾年達不到預定產量的由水庫指揮部給予糧食差額補助金,使庫區搬遷工作順利進行。搬遷計畫投資112萬元,迄1989年已完成103.6萬元,應處理淹沒土地4687畝,已完成3002畝,其中淹沒水田369畝,已解決257畝。淹沒房屋搬遷269間,全部完成。另外,峻山水庫、電站建設占用糖河、楊溪村土地2300畝,經自治區土地管理局批准,由水庫、電站賠償土地費11.5萬元,用於為該村安裝10千伏高壓線、低壓線和照明、加工機具等設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