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茶

峨眉山茶

峨眉山茶屬綠茶類,其發現、種植、利用與品鑑在峨眉山發源較早,有著悠久的茶文化歷史,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種植、加工工藝,其顯著特點是“扁平直滑、嫩綠油潤、清香高長、鮮醇甘爽”。由於峨眉山卓爾不群的自然環境與得天獨厚的茶葉資源及悠久的宗教文化,形成了品種繁多,品質優異的茶葉生產和茶文化。特別是其佛茶文化源遠流長,影響深遠。

基本信息

簡介

自古峨眉產香茗,峨眉山茶史3000餘年,彌香久遠,茶葉品質優秀譽貫古今。峨眉山茶的特點,一是自然條件優越,二是歷史悠久,三是茶葉資源豐富,四是茶文化濃厚悠遠。在長期的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峨眉雪芽、竹葉青、仙芝竹尖等多個品牌茶葉獲獎,2009年,被列入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目錄。

自然環境

氣候多樣

峨眉山茶峨眉山茶
峨眉山自然氣候奇特,素有“一日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徵。全山氣候帶垂直分布明顯,從低攀高計有亞熱帶氣候、暖溫帶氣候、中溫帶氣候、亞寒帶氣候。區域範圍內擁有的豐富氣候要素,為不同氣候條件下生長的各種植物提供了繁衍生存的空間,為大量的野生古茶群落和人工茶園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最具特徵的是從峨眉山西向小涼山面積約36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存在被世界氣象界著稱的“華西雨屏”氣象物候自然現象,它由峨眉霧淞、雨淞、雪霽、山靄等奇特自然氣候組成,為山中的高山古茶和人工叢林茶園提供了天籟般的生態環境。

土壤肥沃

峨眉山地質構造複雜,區內土壤豐富,主要存在六大類型的土壤:黃壤、紫色土、石灰土、黃棕壤、暗棕壤。全山海拔600米至1500米之間的土壤,由於受降水充沛、植被豐富、野生動物眾多等影響,土壤淋溶作用較強,土壤鹽基高度不飽和,致使這一大範圍的土壤均呈酸性、弱酸性反應,非常有利各類植物生長,更宜發展茶園。在峨眉山海拔800米至1500米之間的山地土壤,可謂沃土,大量的植物落葉及動物殘骸、排泄物入土為泥,層層堆積厚覆,土壤可耕層豐厚,內含天然有機營養肥料豐富,有益礦物群元素眾多,為發展優質有機茶園提供了優越而得天獨厚的條件。

降水充沛

峨眉山降水充沛,常年降水量均在1700毫米左右,境內空氣濕潤,植物生長茂盛。全年無乾旱現象,森林儲水量均保持在40%以上。湯泉山溪全山密布,豐富的水資源與充沛的降水及森林優良的儲水功能,自然調節了全山的氣候,5000餘種植物競天崢嶸,“峨眉雪芽”有機茶園的發展更得此得天獨厚的條件。

茶葉資源

峨眉山茶峨眉山茶
世界野生古茶的發源地在中國的四川、雲南、貴州的崇山峻岭。峨眉山剛好座落在世界野生古茶生長的中心地帶。在峨眉山古老的山林中有數百年以上的野生古茶樹生存。中國現代植物學泰斗,已故的四川大學植物學教授方文培,從20世紀30年代開始,一直致力於峨眉山物種起源與植物圖譜的收集採集研究工作,經他和他的學生們發現並收集的峨眉山野生古茶計有10多種。其中亦有方文培教授新發現後以他的姓氏命名的野生古茶之一的“方氏柃”。在隋唐兩代以前,山中的道、佛兩門焙制的“峨眉雪芽”綠茶茶葉,均采自山林中的野生古茶。唐代初,部分寺廟開始將野生古茶引入人工栽培,但數量很少,僅限於黑水寺、萬年寺等寺廟。至宋代,山中道、佛兩門大面積發展人工茶園。茶葉品系多從山林引入的野生古茶。即小川茶,葉片精圓短小,春芽如雀舌,夏秋茶呈柳芽細長,多焙成毛峰,捲曲狀。全山總產量不足百擔,自產自足。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成立後,至20世紀60年代中頁,在地方政府和供銷系統的資金、技術配套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峨眉山境內的原天景鄉、淨水鄉及相鄰的峨山鄉積極發展人工茶園,幫助山區農民增加經濟收入。形成的1.8萬畝茶園成為生態最佳、茶葉品質最好、植被蓊蔽與共生面積最大的高山有機叢林茶基地。

茶文化

民間茶文化

峨眉山茶峨眉山茶
峨眉山茶史發展中,從茶園的生產種植管理到茶葉採摘到加工生產等茶事活動,在晚清以前,一直由山中道、佛弟子所為。如果人手不夠,各寺廟亦請周圍的農民幫助管理茶園或採摘鮮葉,茶事生產中的一些技術由此流向民間。明代末年,萬年寺茶園由於種種原因,曾佃租給當地鄉紳經營,每年按契約收取一定數量的茶葉抵作佃金,直到1697年(康熙三十六年),才由康熙帝下諭詔,由地方政府鬻回,重新歸屬寺廟。各寺廟的茶園顧請附近的山民進行管理後,茶事生產與生產技術流向民間。高橋鄉、峨山鄉、淨水鄉、天景鄉(後稱黃灣鄉)、悅連鄉(後稱普興鄉)、雙福鄉等地的山區農民與鄉紳開始小規模種植茶葉。茶葉加工的品類有炒青、烘青、曬青三種;加工工具為柴火鐵鍋;加工程式為鮮葉攤晾、殺青、揉捻、鐵鍋高溫乾燥提香或曬青乾燥。明代末年,峨眉山茶事活動擴展到周遭山區民間後,茶飲之習進入百姓人家。峨眉山區的民間茶事活動的形成,融入了鄉俗文化,高橋鄉、悅連鄉的茶農在長期的茶事生產活動中誕生了以茶事活動為內容的採茶山歌和採茶情歌。
例如:“三月裡來好春光,么妹山上采茶忙,採茶要摘心尖尖喲,嫁人要嫁勤快人。”

峨眉山佛茶

峨眉山佛茶在峨眉山茶史和峨眉山茶文化的發展演繹中占有相當重要的位置,歷史長達1900多年。峨眉山佛茶的形式,一是從事茶事生產的寺廟眾多,所屬茶園的規模大,年產量占全山茶葉產量的90%以上;二是各寺廟因地制宜發展茶葉生產中,因水土、海拔高度、植被狀況的差異,茶葉的品質形成不同的特色,在湯、色、味、型上均有細微差別,也形成各自的特色;三是在茶葉加工工藝上,形成了各自的方法;四是通過雲遊參學,引進了其它地方焙茶的技術。明代,黑水寺茶僧因地制宜,焙製成功“峨眉白芽”。由於黑水寺岩上茶株受小區域氣候的影響,所產茶葉形成“二年白一”的品相特徵,故取名為“峨眉白芽”。與此同時,對“峨眉雪芽”綠茶因茶園不同,所處的地域不同,佛茶中亦流行有“五峰雪芽”之別,如:“天池峰雪芽”、“競月峰雪芽”、“白岩峰雪芽”、“黑水峰雪芽”、“寶掌峰雪芽”。其間以“黑水峰雪芽”與“寶掌峰雪芽”尤顯珍貴。峨眉山佛茶在發展中,從對茶的精神理念到具體的茶事活動,皆形成獨特的文化歸屬。在佛門看來,峨眉山茶是佛之所賜,是隨普賢菩薩駐錫峨眉山並以之作為弘法道場的法意,是降福於眾佛弟子之饋贈。它具有卻百疾、驅穢氣、延年益壽療效的同時,還具備了清心明目、智慧善根、禪悟一切人生的精神意向與菩提心向。“玉手纖纖,禪心淨淨,虔誠頌誦,采供佛前”。

佛門茶事

佛門茶事活動皆成章制:
一、山中佛門的茶事活動瀰漫禪意精神,每年春茶開摘之際,茶僧皆要沐浴潔身,在採茶和制茶過程要默頌彌陀,以示敬佛虔誠。每年的第一道新茶必須先敬諸佛與普賢。
二、佛茶茶藝皆成禮序儀式。寺院品飲有所區別,茶藝所場十分講究。
一般香客品飲,由寺廟中負責接待的知客僧引至客堂看茶,由茶僧敬奉。
接待顯貴香客,或著名文人墨客、寺廟供養人、達官顯貴,則引入方丈室或主持室內,用上等茶葉與名貴茶具敬奉。接待人數眾多的朝拜團體,寺中要行茶藝禮序,以佛茶迎客,具體的儀式是,主事茶僧要置以茶器、茶案,銅盆淨手,泉水潤茶,頭開茶敬佛,二開茶奉客。禮儀起始,兩側寺僧禪坐蒲團,口頌彌陀,輔以寺中木魚等法器,梵音湯湯,禪意瀰漫。顯客置於下案,靜觀茶僧禮儀禪茶,抑或與眾茶僧口頌經文。主事茶僧沏好茶,則由兩邊輔佐的茶僧將茶盞,一一敬奉到顯客案前供之聞香品飲,凡是種種,約半個時辰。峨眉山佛茶以“峨眉雪芽”為上品,從唐代始至晚清,都作貢品,每年進貢朝廷,從不間斷。尤其在明朝長達267年中,進貢的數量最大。

宗教茶文化

峨眉山茶史始於公元前一千多年前峨眉地區先民的農耕文化,始於公元前西周時代最先遁入峨眉山修行尋求長生不老之術的中國遠古原創道教創始人物。如鬼谷先生王翊、楚國隱士陸通。公元前135年漢武帝時代,由山中道家焙制的茶已相當有了名氣,漢文帝曾遣使至山中祭祀求之。到了隋唐,道、佛兩門經前一千多年聚修和納為課業的茶事(採摘、加工、焙制、貯存;茶儀、儀贈、上貢朝廷)活動已成禮序章制。隨著之前數百年上至朝廷、各地官衙、達官顯貴、寺廟供養施主、一般香客及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紛至沓來峨眉山。作為寺廟禮儀之序的茶飲習尚已成山中道、佛兩門必不可少的儀事活動。接客、引客、看茶、泡茶、品飲、論道等道茶、佛茶之茶藝內涵漸漸形成;山風、林濤、水起風生皆成仙山茶韻。道觀、寺院的茶僧對茶的論說自有心得,代代嫡傳。道、釋、儒相滲相融的人文內涵漸長漸豐,大大地豐富了峨眉山茶史發展中的茶文化內涵。由此而產生了不少以吟頌和讚美峨眉山茶的茶詩和文章:“風推松林吼,茶烹千古雪”。“青花捧盞,叩問峨眉鬼谷寶掌山樵千壽何物滋養歲同日月;五千草本,庇佑仙山嘉木仰承上蒼恩澤盡納瑤草芬芳焙成雪芽”。“清明春寄草堂前,峨眉山翠一囊香”。峨眉山的道家和佛門所焙制的茶,從不作為商貿交易,施主香客品飲,道觀、寺廟從不收取茶資。皆被道、佛兩門視為儀品,有雲遊僧參學他山或有海內外大德高僧前來參拜普賢,佛門都會將寺中上品雪芽作為儀贈禮品。

產品保護

2009年,經國家質檢總局審核,決定對“峨眉山茶”實施國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保護範圍

峨眉山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為四川省樂山市市中區、五通橋區、沙灣區、金口河區、峨眉山市、犍為縣、井研縣、夾江縣、沐川縣、峨邊彝族自治縣、馬邊彝族自治縣等11個縣(市、區)所轄行政區域。

專用標誌使用

峨眉山茶地理標誌產品保護範圍內的生產者,可向四川省樂山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標誌產品專用標誌”的申請,經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審核,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准。峨眉山茶的法定檢測機構由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負責指定。

技術要求

(一)品種要求
品種應適應當地的土壤和氣候條件,具良好抗性,並經省級以上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或經區域試驗適宜的四川中小葉種、福鼎大白茶、名山白毫131等品種。
(二)立地條件
海拔高度500m至1500m,土壤類型為黃壤、黃棕壤、紫色土,土壤pH值4.5至6.5,有效土層不低於50cm,有機質含量大於1.5%。
(三)栽培管理
1、種苗:採用無性系良種苗。
2、種植:種植時間每年春、秋兩季。種植密度每666.7m≤7000株。
3、施肥:基肥以有機肥為主,每666.7m施商品有機肥料≥200kg,或腐熟農家肥料≥1000kg。
4、病蟲防治:採用綠色防控技術措施。
5、環境、安全要求:農藥、化肥等的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的相關規定,不得污染環境。
(四)鮮葉採摘
1、採摘時間:每年2月上旬至5月底為採摘期。
2、採摘要求:鮮葉無病葉、紫葉、魚葉和紅葉。
(1)特級:全芽≥90%,一芽一葉初展≤10%,一芽一葉芽長於葉或芽葉等長,大小均勻一致,色澤嫩綠鮮亮,粗壯飽滿,勻齊完整,不得帶蒂。
(2)一級:一芽一葉初展≥70%,一芽二葉初展≤30%,芽葉勻稱,大小基本一致,色澤鮮綠,芽葉完整。
(3)二級:一芽二葉≥90%,一芽三葉≤10%,色澤鮮綠。
(五)加工工藝
鮮葉→攤青→殺青→攤涼→理條→做形→提香→定量裝箱入庫。
(1)攤青:攤青厚度5cm至15cm,攤青時間4h至8h,期間間隙式鼓風。
(2)殺青:採用滾筒殺青、蒸熱殺青及手工殺青等方式:
①滾筒機殺青待筒內溫度升至120℃投葉,殺青時間1min至1.5min,含水量55%至60%;
②蒸熱殺青:蒸熱溫度達到130℃至150℃投葉,時間為1min至1.5min,含水量60%至65%;
③手工殺青:當鍋溫達到130℃投葉,投葉量200g至300g,殺青時間4min至6min,含水量55%至60%。
(3)理條:達到條索緊結挺直。
(4)做形:含水量40%至50%時進行,達到扁、平、直的效果。
(5)提香:含水量50%至60%時進行,達到扁、平、直、滑,控制含水量在5.5%以內。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