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氣象站

峨眉山氣象站

峨眉山氣象站位於中國四川省峨眉山金頂,觀測場拔海高度3047.4米,建於1932年,屬於國家基本氣象站,由樂山市氣象局管轄。

歷史沿革

1932年7月,民國氣象研究所所長竺可楨應國際極年測候委員會的邀請,參加第二次國際極年測候活動,在峨眉山千佛頂建立起高山測候所,歷時一年,資料多已散失。

1939年4月四川省建設廳重建峨眉山測候所並開始工作,正式記錄從1941年1月1日起。

1941年1月為四川省峨眉高山測候所。

1949年12月更名為峨眉山氣象站。

1960年3月更名為峨眉縣峨山氣象服務站。

1964年10月更名為四川省峨眉縣峨山氣象站。

1965年12月更名為四川省峨眉中心氣象站。

1969年3月更名為樂山專區氣象台革命委員會峨眉山氣象站。

1969年12月,與峨山雲霧物理站和峨眉縣氣象站並成四川省峨眉中心氣象站。

1971年1月與峨眉縣氣象站分開,更名為四川省峨眉山氣象站。

1988年12月更名為峨眉山市峨眉山氣象站。

1998年9月更名為峨眉山氣象站。

峨眉山氣象站地處峨眉山山頂,天氣瞬息萬變,8級以上的大風年平均60天,見度小於500米霧日年平均314天;最低氣溫-19.7℃,年平均氣溫僅3.1℃;最低氣壓小於680百帕;降雪日數年平均144天;積雪日數年平均242天,最大積雪深度32厘米;年最多雷暴日數60天。2004年定為一類艱苦氣象站。

峨眉山氣象站剛好處於700百帕高度層,對天氣過程下游台站的天氣預報具有指標意義,是國際氣象情報交換站。

管理體制

1941年1月—1949年11月,測候所由民國四川省建設廳領導,四川省氣象測候所管理。

1949年12月由川南行政公署樂山專員公署接管。

1950年8月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軍區氣象處接管。

1952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四川軍區司令部接管。

1953年11月歸峨眉縣人民政府領導,西南行政委員會氣象處四川省府氣象科業務管理。

1954年11月四川省府氣象局業務管理。

1955年4月歸峨眉縣人民委員會領導,四川省人民政府氣象局業務管理。

1964年5月歸四川省氣象局領導,樂山氣象台業務管理。

1969年6月,四川省成都中心氣象台革命委員會領導。

1971年1月歸峨眉縣人民武裝部、縣革命委員會領導,樂山地區氣象局業務管理。

1973年7月歸峨眉縣革命委員會領導,地區氣象局業務管理。

1980年4月改為氣象部門和地方政府雙重管理。

工作職責

一、負責峨眉山風景區行政區域內氣象事業發展規劃的制定及氣象業務體制改革及現代化建設的組織實施;

二、組織、實施峨眉山風景區行政區域內氣象探測資料和特種氣象檢測資料的匯總、傳輸、依法保護;

三、負責峨眉山風景區行政區域內氣候與生態環境的監測、分析、評價和氣候變化的研究;

四、負責峨眉山風景區行政區域內氣象災害防禦工作的組織管理;

台站意義

峨眉山氣象站,位於中國四川峨眉山,海拔3000餘米,建於1932年,是國家基本氣象站。承擔地面測報、太陽輻射、酸雨觀測三大基礎業務,每天進行24小時自動觀測、8次發報,其觀測數據對四川盆地和長江中下游的天氣預報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同時也是與世界氣象組織交換的重要氣象資料的台站。

1932年始建就為國際極年觀測做了貢獻。抗戰期間,為盟軍“駝峰航線”提供了重要的氣象數據,保障航線安全。文革動亂期間,客服困難堅守崗位保證了氣象資料的完整性。改革開放期間,以獨特優勢為國家經濟發展提供氣象情報,為科學研究積累資料。

峨眉山氣象站雪景 峨眉山氣象站雪景
峨眉山氣象站 峨眉山氣象站
峨眉山氣象站 峨眉山氣象站
峨眉山氣象站 峨眉山氣象站

2008年雪災,在冰封雪蓋的33天中,確保了14300個數據採集的完整性,260份氣象電報準確發出。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先後派出多名工作人員,冒著生命危險,戰鬥在應急救災第一線,為抗震救災提供氣象保障。事後所在的軍地聯合氣象保障應急小分隊被中國氣象局授予“抗爭救災先進集體”光榮稱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