岫巖剪紙

真正形成岫巖民間剪紙藝術的年代是在明末清初,乾隆年間最為流行。 喬館長說,岫巖的剪紙參加了十餘次中國滿族民間剪紙等國家、省級大展,所獲的獎項不計其數,後岫巖被省文化廳命名為“遼寧省剪紙藝術之鄉”。 真正形成岫巖民間剪紙藝術的年代是在明末清初,乾隆年間最為流行。

300年歷史譽為剪紙之鄉
據岫巖文化館館長喬曉偉介紹,岫巖剪紙是以反映滿族人民民眾生活為特徵的剪紙藝術,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真正形成岫巖民間剪紙藝術的年代是在明末清初,乾隆年間最為流行。岫巖剪紙以滿族農家婦女為創作主體,最大的特徵是寫形、寫意、寫神、寫心,表現手法以鏤空、成片為主,造型誇張奇特。
滿族剪紙獨有的一種剪紙藝術就是掛箋,過春節時,家家戶戶用五色彩紙剪成長約40厘米、寬約5厘米不等,中間鏤刻雲紋的字畫,如:豐、壽、福字,下端剪成犬牙穗頭的掛箋,懸掛於門窗橫額、室內大梁等處,預示著春節的喜慶和來年的幸福生活。
喬館長說,岫巖的剪紙參加了十餘次中國滿族民間剪紙等國家、省級大展,所獲的獎項不計其數,後岫巖被省文化廳命名為“遼寧省剪紙藝術之鄉”。
岫巖剪紙是以反映滿族人民民眾生活為特徵的剪紙藝術。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真正形成岫巖民間剪紙藝術的年代是在明末清初,乾隆年間最為流行。岫巖剪紙以滿族農家婦女為創作主體,最大的特徵是寫形、寫意、寫神、寫心,表現手法以鏤空、成片為主,造型誇張奇特,因此,古樸、粗獷、渾厚、洗鍊是岫巖剪紙的特色。過春節時,岫巖的家家戶戶用五色彩紙剪成中間鏤刻雲紋的字畫,下端剪成犬牙穗頭的掛箋,懸掛於門窗橫額、室內大梁等處,意味著喜氣洋洋的氣氛。岫巖現在已有千餘名的剪紙藝術家,上至89歲的老嫗,下至9歲的女娃都成了剪紙的主要創作團體。岫巖的剪紙參加了十餘次中國滿族民間剪紙等國家、省級大展,所獲的獎也數不勝數。後被省民委、省文化廳命名為“遼寧省剪紙藝術之鄉”。
處境艱難 剪紙急需保護
岫巖剪紙目前處境也很艱難,像劉吉英這樣的剪紙藝人也面臨著不能繼續創作的境地。劉吉英對記者說,現在自己每天都會剪幾種蝴蝶,讓這些樣子能夠留下來,也是為以後岫巖剪紙的藝人留點東西參考。由於老的剪紙藝人逐漸減少,新的一代對剪紙藝術缺乏興趣,使剪紙藝術面臨後繼無人的困境。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戚永哲介紹,目前,岫巖文化部門正在普查、蒐集、整理剪紙藝術遺產,包括主創人員情況、簡介及影像資料等,建立民間剪紙遺產資料庫,同時也在培養後人,讓這項民間藝術繼續傳承下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