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陰道

山陰道

山陰道在會稽城(今紹興)山陰縣郊外,是通向諸暨楓橋的一條官道(過古博嶺,也稱為乾溪道),這一帶風光無限、人傑地靈,留下許多名人軼事。

基本信息

浙江省紹興市山陰道

在會稽城(今浙江紹興城)西南偏門郊外,與東跨湖橋相接,是通向諸暨楓橋的一條官道(過了古博嶺,也稱為乾溪道),那一帶山清水秀、地靈人傑。“雲生滿谷,月照長空,潭澗注瀉,翠羽欲流,浮雲出岫,絕壁天懸。千岩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雲興霞蔚。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這是 東晉王獻之的妙句,此說一出,山陰道從此聲名遠播,名士吟詠不絕。明代“公安派”文壇領袖袁宏道經山陰道而作《山陰道》詩云:“錢塘艷若花,山陰芊如草。六朝以上人,不聞西湖好。平生王獻之,酷愛山陰道。彼此俱清奇,輸他得名早。” 在他眼中,山陰道與錢塘(今杭州)西湖俱屬清奇,但若論馳名先後,則前者遠比西湖為早。自此西南迤行,遠山近水、小橋涼亭、田園農舍、草木行人,相映成畫。畫中游而身亦入畫,晴日風雨,無不相宜,頗具中國山水畫之神韻。南宋陸游當年漫步山陰道時寫下的名詩《游山西村》,描繪了山陰道上景色的清奇,因其清奇,吸引了歷代文人雅士的青睞,留下了沿途眾多的人文古蹟。舊時的山陰道, 是一條石板鋪砌的驛道,如今的山陰道已是寬闊的馬路,紹大線已貫通全程,雖已不復全是舊時模樣,但“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仍依稀可覓。

著名的書法聖地蘭亭就在山陰道上,為了讓國內外遊客更好地了解該地風土人情,國家還開闢了蘭亭國家森林公園。

春秋時越王允常(苟踐之父)的王陵--印山越國王陵、明代大學者王陽明墓、明朝著名文化藝術家徐渭、明末清初大畫家陳洪綬墓就在山陰道旁的青山之中,山陰道上,奇山秀水、名勝古蹟不可勝數。

相關的成語:“山陰道上,應接不暇”,原指一路上山明水秀,看不勝看。後用下句比喻 來往的人多,應接不過來。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應發,使人應接不暇。”示例:這使我們在閱讀的時候,有“~”的感受。(秦牧《摔壞小提琴的故事》)

相關的詩句:“山陰道上行,如在畫中游”( 袁宏道)

相關的古畫:明吳彬山陰道上圖

相關的書帖:晉 · 王羲之· 蘭亭集序

日本山陰道

山陰道(さんいんどう,せんいんどう,Sanindou)又名背面道(そとものみち),可以指:

五畿七道之一,位於本州日本海側西部。

律令時代通過五畿七道中的山陰道的幹線道路。

山陰自動車道的略稱。

行政區域上的山陰道:

五畿七道之一,位於本州日本海側的西部。畿內往西延伸,相當於現在由北近畿至島根縣範圍。

丹波國

丹後國

但馬國

因幡國

伯耆國

出雲國

石見國

隱岐國

沃恩國

道路上的山陰道:

律令時代的山陰道,是連結畿內與山陰道諸國國府的官道,七道中屬“小路”等級。

現在的國道9號基本上繼承了律令時代的山陰道,路線只有幾處差異。

現在的“山陰道”常用於山陰自動車道的略稱,亦指連結京都與福知山的山陰街道。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