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諸城市恐龍博物館

山東省諸城市恐龍博物館

諸城市恐龍博物館是一座集收藏、陳列(含群工)、研究恐龍和其它古生物為一體的公益性事業單位,是我國縣級市最大的恐龍專題館。總投資3000萬元,建築面積5400平方米,建築風格獨特,俯視似八條巨龍相抱互擁,給人以騰飛的動感,平視似古埃及金字塔。館內陳列著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鴨嘴恐龍化石骨架。鴨嘴龍化石出土於市區西南10公里的呂標鎮庫溝村後的龍骨澗,是1964年國家地質隊進行地質考察時發現的,共發掘裝架了4具恐龍化石骨架,其中3具分別陳列在北京中國地質博物館、天津自然博物館和山東省博物館。現在諸城市恐龍博物館展出的恐龍化石骨架,高9.1米、長16.6米,距今約7000萬年,是迄今為止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鴨嘴恐龍化石,被著名的恐龍研究專家趙喜進先生命名為“巨大諸城龍”。近年來,恐龍博物館作為獨具特色的旅遊景點,成為展示諸城對外形象的重要視窗。

基本信息

本館概述

山東省諸城市恐龍博物館山東省諸城市恐龍博物館

山東省諸城市恐龍博物館始建於1995年,1997年7月1日峻工,建築面積5400平方米,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專題性縣級博物館。博物館設計風格獨特,俯視似八條巨龍相抱互擁,平視似古埃及金字塔。正門朝北,穿過門廳,首先是迎賓廳。以此為中心,正南面是環幕電影廳,常年播放反映諸城人文地理和經濟發展的環幕電影。左側是標本廳,陳列著恐龍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巨大諸城龍”鴨嘴龍化石骨架以及各種各樣的恐龍骨骼、恐龍骨化石等。化石骨架巍然矗立於標本廳的正中,高9.1米,長16.6米,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高最大的鴨嘴龍化石。廳內還陳列著一塊2米多高的恐龍骨化石,是遊客留影紀念的最好選擇。通過標本廳可以到二樓的城市文化展廳。迎賓廳的右側,是白堊紀展廳,這裡模擬7000萬年前白堊紀恐龍生活場景展示,讓人仿佛跨越時空,走進遠古時代,親身感受到生活在恐龍時代的真實場面。

2001年 5月9日,我國第一個縣(市)級恐龍博物館在山東省諸城市建成,並展出目前世界上最高大的巨型鴨嘴龍化石骨架和100多件恐龍化石。位於山東省中南部的諸城市,以出土巨型鴨嘴龍化石而聞名,被稱為“鴨嘴龍的故鄉”。據新華社報導,自60年代以來,這裡先後發現、發掘出土鴨嘴龍霸王龍鸚鵡嘴龍和原角龍等多種恐龍化石,出土地點多達20餘處。

展廳介紹

恐龍化石恐龍化石

恐龍館內設六大廳:

序幕廳,迎門一幅大型恐龍生活情景石雕壁畫;

標本陳列廳,展出了一具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鴨嘴龍化石骨架,同時還陳列著新的屬種恐龍化石標本近百塊;

模擬廳,安裝了大小不等,形態各異的模擬恐龍;

發掘廳,“原汁原味”反映了恐龍出土發掘現場的情景;

環幕電影廳,讓人們觀看環幕電影《龍城風光》

報告廳,是科研工作者進行國內外學術交流,弘揚祖國恐龍文化的重要基地。
通過標本廳可以到二樓的城市文化展廳。迎賓廳的右側,是白堊紀展廳,這裡模擬7000萬年前白堊紀恐龍生活場景展示,讓人仿佛跨越時空,走進遠古時代,親身感受到生活在恐龍時代的真實場面。
恐龍館是一座融知識性科研性娛樂性於一體的生動藝術殿堂。建館以來創經濟效益36萬元,98年接待遊人20萬人次,開拓了人們的視野,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

諸城市恐龍博物館位於諸城市區西北部的恐龍公園內,因藏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鴨嘴龍化石骨架而聞名遐邇。這裡南靠密州路,西鄰206國道,北瀕濰河,東依扶淇河,交通便利,環境幽雅。

展品介紹

高9.1米、長16.6米的巨大鴨嘴龍骨架化石高9.1米、長16.6米的巨大鴨嘴龍骨架化石

鴨嘴龍是恐龍家族中的重要成員,水陸兩棲,主要吃草和軟體蚌類,屬素食性恐龍。它以嘴寬而扁、類似鴨嘴而得名。其形象是頭部較小,脖子細長,前肢短小,後腿粗壯,有一條粗長的尾巴。它們的頭骨高,眼睛位置靠後,與現代馬牛的眼睛相似。鴨嘴龍最重要的特點它的牙齒細小而多,最多的可以達到2000多顆牙齒。牙齒呈棱樁形,互動排列成覆瓦狀,舊的牙齒磨光了,立刻有新的牙齒長出來補充。科學家認為,鴨嘴龍之所以有這種特殊的牙齒,是與它們所吃的食物特點有關。
鴨嘴龍主要用後肢行走,前肢小而纖細,好像長了一雙小手,但它們也能用四條腿走路。休息時,扁平的尾巴正好與後肢形成支持體重的三角架。從發現的鴨嘴龍有化石來看,它們前肢的指間有蹼,而且有一層很厚的皮革性的皮膚,上面有成千上萬的小結節,很像現代鱷魚的皮膚。

恐龍蛋恐龍蛋

鴨嘴龍一般分為平頭的鴨嘴龍和帶棱的鴨嘴龍兩大類。我國第一次發現的黑龍江滿洲龍就是平頭的鴨嘴龍。此外,還有巴克龍譚氏龍山東龍等,都是平頭的鴨嘴龍,化石地點包括黑龍江內蒙古山東等地。但最重要並引起全世界重視的,是在山東省諸城市發現的巨大諸城龍。

歷史沿革

恐龍骨架化石恐龍骨架化石

諸城地區,位於山東半島西南側,泰沂山脈與膠萊平原之間,是一個中生代地層發育良好的小型陸相盆地———諸萊盆地。這裡含有大量的恐龍化石,現已發現的出土地點就有20餘處,其出土的標本有鴨嘴龍、霸王龍鸚鵡嘴龍原角龍等,還有恐龍蛋恐龍腳印遺蹟。鴨嘴龍最為著名。諸城市恐龍博物館白堊紀展廳中陳列的恐龍化石骨架,就出土於諸城市西南呂標鎮庫溝村的龍骨澗內。庫溝村的龍骨澗恐龍化石遺址,位於諸城市呂標鎮庫溝村北小嶺上,化石集中在被民眾稱為“龍骨澗”的東西自然沖溝里。溝長約200米,深約10米。化石產於灰綠色含礫石岩的透鏡體中,含化石層厚達2米,其上下都是紅色岩層,為晚白堊的湖泊相邊緣或河沖積。產出化石中以形體高大的鴨嘴龍類為主,其它還有食肉龍類的霸王龍及少量的龜鱉類鱷類化石。庫溝恐化石地點外延廣闊,以龍骨澗為中心,東至大黑龍溝、小黑龍溝村一帶,西到涓河西岸,北至西見屯村南,南至庫溝村北,均有產化石的王氏群層。
1964年10月至1968年7月,地質部第一普查大隊、地質研究所和地質博物館共同組成採集隊,先後4次到龍骨澗進行發掘,後經專家們精心整理,於1972年復原裝架起一條高8米、長15米的鴨嘴龍的骨架,因是當時世界上最高大的鴨嘴龍類恐龍化石骨架,被定名為“巨型山東龍”,現陳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館。1979年又裝架完成第二條“巨型山東龍”,現陳列于山東省博物館。1988年至1992年,諸城市文化局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共同組成發掘隊,最終復原裝架了諸城市博物館這架恐龍化石骨架,1989年,天津自然博物館新館建成,也裝架了一架“巨大諸城龍”化石。國內外地質學古生物學專家根據龍骨澗一帶的地質構造特點論證推斷,這裡埋藏著豐富的恐龍化石,是一處世界上罕見的恐龍化石寶庫,對研究古地理地貌的變遷及古生物的進化,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恐龍化石恐龍化石

恐龍生活的時代距今約2億5000萬年至6500萬年的中生代,這個時期專家稱為“爬行動物的時代”,地球上到處都有爬行動物的痕跡。“巨型山東龍”和“巨大諸城龍”同屬恐龍中的鳥臀目鴨嘴龍科,生活在距今7000萬年前的中生代白堊紀晚期,
恐龍在中生代度過了全盛期,但在距今6500萬年時,它們不知為什麼突然從地球上消失了。關於恐龍滅絕以及恐龍的體溫、性別、年齡等未解之謎有很多,單就恐龍的滅絕這一問題,就有60多種學說,有火山爆發,氣候變化,食物中毒等,其中最為流行的是小行星爆炸學說,據說有一顆小行星撞到了地球,引起了毀滅性的大爆炸,導致許多生物的滅絕,其中就有恐龍,但這也僅是一種推測。真正的原因還有待我們繼續去研究、探索。
庫溝大量恐龍化石的出土引起了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庫溝恐龍化石區在1979年被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區,2001年被列為濰坊市重點文物保護區。諸城市委、市政府對恐龍化石資源的保護利用工作非常重視,除對恐龍化石區進行重點保護外,還建成了恐龍公園,在公園內專門建立恐龍博物館陳列“巨大諸城龍”。豐富的地下埋藏和巨大的恐龍化石骨架,也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及媒體的關注。日本、美國、德國、加拿大等國及國內的恐龍考察團接踵而至,中央電視台、山東電視台等多家省內外媒體紛紛報導“巨大諸城龍”,並被收入了《辭海》。日本出版了一本大型畫報《巨型山東龍》,《長崎新聞》作了專題報導,並發表了專題文章《諸城龍谷之行》,認為諸城是中國恐龍化石的寶庫。近幾年來,諸城出土的“巨型山東龍”也多次走出國門,到北美洲、歐洲、亞洲等地的十幾個國家和地區展出,諸城作為“恐龍之鄉”的美名隨之傳遍世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