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志·氣象志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華東軍區氣象處開始在山東省建設氣象台站網;同時,省人民政府農林廳也在各專區、縣農林場設立氣候站。 1952年12月,山東軍區司令部成立氣象科,成為省內第一個氣象行業管理機構。 到1958年,全省氣象台站網發展迅速,並普遍開展了單站補充天氣預報業務,加強了農業氣象工作。

山東省志·氣象志》的編纂工作始於1983年,1994年正式出版。志書以篇、章、節層次劃分, 全書共設4篇,內容依次為天氣氣候、氣象台站網、氣象業務、氣象事業管理。志書上限始自1880年,下限到1985年。
山東省地處中緯度,東臨太平洋,西接亞歐大陸,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溫適中,光照充足,雨熱同季,氣候資源豐富,為工農業生產提供了良好條件,但旱、澇、風、雹、低溫、霜凍等氣象災害發生頻繁。因此,需要大力發展氣象事業,預防和減輕氣象災害。 山東的氣象事業起源於19世紀80年代。從1880年起,英、德、日等國先後在山東沿海和膠濟鐵路沿線, 設定測候所或觀象台,套用近代科學儀器進行氣象觀測。1911年青島觀象台開始製作天氣預報。 民國時期,氣象事業發展十分緩慢。1918年,山東省政府在臨清省立棉業實驗場創辦測候所, 以後又在濟南及各縣設立測候所110多處。1937年,日本侵略軍侵占山東,測候工作中斷。在日偽統治時期,曾一度恢復了部分測候所的氣象觀測。抗日戰爭勝利後到1949年8月山東全境解放, 省內只有山東省氣象觀測所、青島市觀象台和李村、莒縣、惠民3個農業實驗場測候所,儀器設備簡陋,氣象業務時斷時續。 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華東軍區氣象處開始在山東省建設氣象台站網;同時,省人民政府農林廳也在各專區、縣農林場設立氣候站。1952年12月,山東軍區司令部成立氣象科,成為省內第一個氣象行業管理機構。1953年10月,山東軍區司令部氣象科轉為省人民政府建制,改稱山東省氣象科,1955年擴編為省氣象局,開始接管專區、縣農林場和鹽場的氣候站。到1958年,全省氣象台站網發展迅速,並普遍開展了單站補充天氣預報業務,加強了農業氣象工作。 1958年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氣象部門在業務指導思想上發生過一些重大失誤,貶低現代科學技術的作用, 歧視甚至打擊知識分子,延誤了氣象事業的發展。196 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氣象部門管理機構癱瘓,業務和服務質量下降,給全省氣象事業造成重大損失。“文化大革命”後期,氣象管理機構得到加強,1975年以後,氣象部門增添了天氣雷達、氣象衛星雲圖接收等新技術裝備,改善了氣象探測和氣象通信手段,各項業務工作也有一定的發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氣象事業走上了蓬勃發展的新階段。從1980年起,各級氣象部門開始進行管理體制調整,到1983年已經初步建立了上級氣象部門與當地人民政府雙重領導,以上級氣象部門領導為主的管理體制,並加強了幹部隊伍建設。到1985年,山東省已經建立了基本上能適應為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服務所需要的氣象台站網, 全省氣象部門所屬台站達到125個,職工2598人,初步建成由大氣探測、氣象通信、氣候資料、天氣預報和氣象服務組成的基本氣象業務技術體系;氣象儀器裝備有了較大改善,配備了天氣雷達、衛星資料接收、天氣圖傳真、電子計算機等先進技術裝備; 氣象科學研究取得較大進展,共取得研究成果575項,其中44項獲省部級以上獎勵;全省氣象部門在做好公益服務的同時,大力推行有償專業服務,氣象服務領域大大拓寬,在防災減災、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日益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該志獲2005年山東省新編地方志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