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研究:以基層組織和機制創新為切入點

山村旅遊開發的窘境 鄉村旅遊開發模式研究現狀 討論與啟示:山村旅遊的內生式發展之路

圖書信息

出版社: 浙江大學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6月1日)
叢書名: 中國“三農”問題研究系列
平裝: 223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ISBN: 7308087026, 9787308087025
條形碼: 9787308087025
尺寸: 23.6 x 16.4 x 1.6 cm
重量: 381 g

作者簡介

周永廣,日本福井大學城市規劃(都市系統設計方向)工學博士,浙江大學旅遊系副教授,旅遊研究所副所長,日本地域環境研究所研究員。曾在黃山旅遊股份有限公司工作,曾任遂昌、慶元縣長助理,現任普陀山管委會主任助理。主持過浙江省生態旅遊示範區標準(浙江社科基金項目Wt-0410)、山村旅遊業可持續發艘問題研究——以基層組織和機制創新為切人點(國家社科基金項目08BJY130),發表中、英、日論文40多篇。
主持過黃山鄉村旅遊、杭州市水旅遊、湖南鳳凰翡翠城、大運河杭州段、杭州超山、黃山徽文化長廊、普陀山旅遊業轉型升級、河北白石山世界地質公園等重要規劃設計。2006年設計的“黃山、徽州雙遺產自助游”線路獲中央電視台十大旅遊線路評選第二名。2006-2008年任遂昌縣長助理,協助當地從無到有發展旅遊業,三年後遂昌旅遊業各項指標一躍成為麗水市第一名,成功書寫了山區縣的“旅遊傳奇”。

內容簡介

山村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研究:以基層組織和機制創新為切入點》主要內容簡介:山村扶貧也是我們CARD中心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由周永廣編著的《山村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研究——以基層組織和機制創新為切入點》一個有趣的發現是,“內生式發展”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著天然的學緣關係。我們一直在引進外國學術理論和觀點,但是沒有想到,從某種意義上講,“內生式發展”的重要理論基礎來自毛澤東思想的“自力更生”。《山村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研究:以基層組織和機制創新為切入點》提出了一個核心概念——“內生式發展”模式,從鄉村旅遊的可持續發展出發,以能夠體現當地人意志,且有權干涉地區發展、制定決策的有效基層組織為切人點,從一個較新的角度分析了我國鄉村旅遊發展的歷程,並且將自身的實踐概括為“公社模式”,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有著較深厚的理論創新。《山村旅遊業可持續發展研究:以基層組織和機制創新為切入點》第二個重要觀點是,“旅遊經營權”歸屬於土地所有權的權利束,沒有法律規定其單獨存在;地方政府沒有資格出讓集體土地的“旅遊經營權”。在這個根本問題上,地方政府經常在違法。

目錄

第1章 研究總論
1.1 研究的切人點:為什麼選取山村
1.2 本研究的意義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和創新
1.4 研究的主要內容
1.4.1 山村的窘境
1.4.2 “農家樂”內在發展機制的探索
1.4.3 “社區主導”(Community-Led)型發展
1.4.4 從山村旅遊到山村社區復興:途徑探索
1.4.5 系統創新:“社區主導”型發展+YUEP模式經驗+宅基地“聯眾模式”
第2章 山村的窘境
2.1 “山村”的定義
2.2 山村發展的窘境
2.2.1 山村的基本狀況
2.2.2 山村衰退的政治解讀
2.2.3 山村衰退的經濟解讀
2.2.4 山村衰退的文化解讀
2.3 山村旅遊開發的窘境
2.3.1 山村旅遊的“個體戶模式”及其弊端
2.3.2 山村旅遊“開發經營權出讓”模式及其弊端
2.3.4 山村旅遊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第3章 內生式發展:山村發展的內在機制
3.1 內生式發展(Endogcmous Development)模式
3.1.1 內生式發展模式的現實背景
3.1.2 內生式發展模式的內涵
3.1.3 內生式發展模式對於山村發展的作用
3.1.4 內生式發展模式的成功實踐——歐盟“LEADER”項目
3.1.5 結論與展望
3.2 實證案例:“農家樂”發展機制探析
3.2.1 “農家樂”的發展機制與內生式發展模式
3.2.2 鄉村旅遊發展動力系統
3.2.3 “農家樂”內生式發展系統動力學模型
3.2.4 浙江長興顧渚“農家樂”發展實證研究
3.3 鄉村旅遊地社會網路對組織有效性的影響機制
3.3.1 社會網路
3.3.2 組織公民行為
3.3.3 組織有效性
3.3.4 案例簡介
3.3.5 兩個案例地的結網特點
3.3.6 兩個案例地的結網特點總結
3.3.7 兩個案例地在各變數上的表現
3.3.8 社會網路對組織有效性的影響機制概念模型
3.3.9 結論與啟示
第4章 從山村旅遊到山村社區復興:途徑探索
4.1 基於社區主導的鄉村旅遊開發
4.1.1 鄉村旅遊社區參與和社區主導開發的對比研究
4.1.2 社區主導模式的三種基本類型
4.1.3 不同類型社區主導模式的時比研究
4.1.4 結論
4.2 YUEP項目發展的經驗及其移植的可能性
4.2.1 山村扶貧與發展問題回顧
4.2.2 研究方法
4.2.3 案例實證分析
4.2.4 討論:YUEP項目成功的模式及原因
4.3 宅基地利用的創新:“聯眾模式”
4.3.1 理論回顧
4.3.2 現實問題
4.3.3 研究問題推演
4.3.4 研究問題與研究假設
4.3.5 實證研究
4.3.6 實踐啟示
第5章 山區的整體性旅遊開發:兩個案例
5.1 基於內生視角的古村落群旅遊開發——以皖南古村落為例
5.1.1 鄉村旅遊開發模式研究現狀
5.1.2 鄉村旅遊開發模式理論框架
5.1.3 黃山鄉村旅遊國際示範區套用案例分析
5.1.4 對三種開發模式的評價分析
5.1.5 小結
5.2 遂昌的試驗:“公社模式”、網路行銷和自駕車旅行
5.2.1 現有農家樂模式在山村套用的三重困境
5.2.2 實證案例研究:遂昌縣的探索和實踐
5.2.3 討論與啟示:山村旅遊的內生式發展之路
第6章 其他個案研究:
6.1 黃山西遞與宏村:兩個世界遺產村落的對比
6.1.1 案例研究背景簡介
6.1.2 基於“內生式發展”的山村旅遊開發模式——以西遞村為例
6.1.3 基於“外源型發展”的古村落旅遊開發模式——以宏村為例
6.1.4 中國古村落旅遊的“公社化”開發:一種新的概念化模式歸納
6.2 白洋淀“島村”:旅遊“真實性”和社區化發展
6.2.1 相關理論回顧
6.2.2 白洋淀“島村”:旅遊社區化發展的案例分析
6.2.3 白洋淀島村旅遊社區化發展的意義
6.2.4 結論和研究展望
6.3 基於ANT理論的浦江仙華山村的實證研究
6.3.1 行動者網路理論(ANT)
6.3.2 實證研究
6.3.3 討論、啟示與展望
參考文獻
本研究已發表論文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