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嶽旅遊資源

山嶽旅遊資源,通過適當的開發、管理能夠成為旅遊產品的自然風景、人文景觀。

旅遊資源
科技名詞定義中文名稱:旅遊資源 英文名稱:tourist resources;tourism resources 定義1:通過適當的開發、管理能夠成為旅遊產品的自然風景、人文景觀。 套用學科:地理學(一級學科);旅遊地理學(二級學科) 定義2: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凡能對旅遊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遊業開發利用,並可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各種事物和因素。 套用學科:本內容由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 資源科技(一級學科);旅遊資源學(二級學科)
求助編輯百科名片旅遊資源是旅遊業發展的前提,是旅遊業的基礎。旅遊資源主要包括自然風景旅遊資源和人文景觀旅遊資源。自然風景旅遊資源包括高山、峽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灘、溫泉、野生動植物、氣候等,可歸納為地貌、水文、氣候、生物四大類。人文景觀旅遊資源包括歷史文化古蹟、古建築、民族風情、現代建設新成就、飲食、購物、文化藝術和體育娛樂等,可歸納為人文景物、文化傳統、民情風俗、體育娛樂四大類。
目錄
概念簡介 國內理解 外國理解 概念解析 主要內涵主要特徵 說法一 說法二 說法三資源分類 資源開發 開發的原因 開發的形式 開發必要性 開發的內容 開發利用原則破壞原因 資源舉例 資源評價 資源調查 資源保護 保護條例 保護方式 保護內容 保護規劃 保護注意事項調查 評價 紅色旅遊資源概念簡介 國內理解 外國理解 概念解析 主要內涵主要特徵 說法一 說法二 說法三資源分類資源開發 開發的原因 開發的形式 開發必要性 開發的內容 開發利用原則破壞原因資源舉例資源評價資源調查資源保護 保護條例 保護方式 保護內容 保護規劃 保護注意事項調查評價紅色旅遊資源展開

編輯本段概念簡介

國內理解

(1)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凡能對旅遊者產生吸引力,可以為旅遊業開發利用,並可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各種事物和因素,均稱為旅遊資源。(國家旅遊局2003年頒布《旅遊規劃通則》)
(2)旅遊資源是指對旅遊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歷史文化遺產,以及直接用於旅遊目的的人工創造物。(保繼剛,1993) 旅遊資源
(3)凡是足以構成吸引旅遊者的自然和社會因素,亦即旅遊者的旅遊對象或目的物都是旅遊資源。(鄧觀利,《旅遊概論》,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
(4)從現代旅遊業來看,凡是能激發旅遊者旅遊動機,為旅遊業所利用,並由此產生經濟價值的因素和條件即旅遊資源”。(邢道隆,《談談旅遊資源》)
(5)凡能激發旅遊者的旅遊動機,為旅遊業所利用,並由此產生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現象和事物均稱為旅遊資源。(高教版與上基本同) (6)對旅遊資源的定義比較確切和規範的是:“所謂旅遊資源是指: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凡能對旅遊者有吸引力、能激發旅遊者的旅遊動機,具備一定旅遊功能和價值,可以為旅遊業開發利用,並能產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事物和因素”。(國家旅遊局和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制定的《中國旅遊資源普查規範(試行稿)》)

外國理解

西方國家將旅遊資源稱做旅遊吸引物(tourist attracations),與中國不同的是,它不僅包括旅遊地的旅遊資源,而且還包括接待設施和優良的服務因素,甚至還包括舒適快捷的交通條件。

概念解析

1、旅遊資源理論的核心是吸引力。
2、存在形式 無形的非物質資源
既有的有形物質資源,如山川、河流,也有無形的非物質資源,如神話傳說。更多的則是有形的物質資源和無形的非物質資源的結合體。如長城與孟姜女哭長城、故宮與歷朝王朝的故事、泰山與歷代皇帝封禪的故事、杭州的雷峰塔與許仙和白娘子的故事等。
3、發展變化
旅遊資源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本身是帶有發展性質的概念。表現在某些事物在其存在之初並沒有被作為旅遊資源,但隨著旅遊者需求的變化,它成了具有吸引力的旅遊資源;反之亦然。
(1)階段性:有些現在不是旅遊資源的事物,將來就可能成為旅遊資源。如文革遺蹟。
即所謂未開發的潛在旅遊資源和已開發的現實旅遊資源。
(2)旅遊資源吸引力具有群體傾向性或吸引力的定向性,如對城市人來說農村田園風光、對農村人來說城市的高樓大廈都是具有吸引力的旅遊資源。

主要內涵

旅遊資源的本質屬性——吸引功能;
旅遊資源的作用對象——旅遊者;
旅遊資源的內容——自然和人文因素的總和;
旅遊資源可開發性——旅遊價值和原材料。
旅遊資源可定義為:凡能對旅遊者產生吸引力,並具備一定旅遊功能和價值的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原材料,統稱為旅遊資源。它是發展旅遊事業的基本物質條件,在範疇上屬於社會資源之列。

編輯本段主要特徵

說法一

區域分異特性:旅遊資源是造成旅遊活動的最基本的因子。沒有景觀的地域分異, 旅遊資源
就不可能吸引需求不同的旅遊者。旅遊資源區域分異受自然地理和人類社會活動規律所控制,而前者的控制表現更為直接和明顯,如由氣候差異造成的緯度地帶性分布特性;受制於氣候乾濕程度影響的經度地帶性分布特性;由於氣溫和熱量隨高度變化而造成的垂直地帶性分布特性;由內外因子綜合作用而形成的集中性分布特性,這種集中包括大小範圍的集中、團塊狀集中、條帶狀集中等。
景象組合特性,包括:從種類上的同類組合和綜合組合;從空間上的集團組合和異地組合;從規模上有大小不同尺度的組合,有當地或近地的集團組合,也有遠距離的異地組合。
相似出現特性,自然和人文景象相似出現,給旅遊者造成近地旅遊之方便,但也給旅遊業發展造成一些問題,對於類似景點,不易多次重遊和加強其特色宣傳。此外還有潛在資源特性季節變化特性性質變異特性等。

說法二

(一)價值上的觀賞性
。(獨特性)它主要是用來看或觀賞的。這是旅遊資源同一般資源最主要的差別。 廬山雲瀑
(二)空間上的地域性。 地域差異性集中體現在各個地區的旅遊資源具有不同的特色和旅遊景觀魅力。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旅遊業是否有成就。
(三)時間上的季節性。 (變異性) 主要指自然景觀受季節氣候的影響而呈現出的最佳觀賞季節。
(四)使用上的永續性。 主要指旅遊資源只供觀賞不能帶走,因此可以長期供遊人使用。前提是保護和管理得好。
(五)構景上的綜合性或多樣性。指旅遊資源往往是由多種因素綜合在一起組成。

說法三

(1)多樣性
 對旅遊者構成吸引的各種因素都是旅遊資源。 對旅遊者構成吸引的各種因素都是旅遊資源。 需求千差萬別,概括為:“求美”“求異”,縱向上對遙遠的古代遺蹟充滿敬仰、橫向上為異地的奇特環境和事物流連忘返、對美的本能追求使人們面對自然造化的優美景觀心曠神怡、對體現人類追求、凝結人類智慧的人工創造物一往情深。
(2)壟斷性——(不可移動性 )
是指旅遊資源的實物本體不能朝向旅遊者移動。正是旅遊資源的不可移動性,才決定了旅遊活動暫時的和異地的特徵;消費者買走的只是映象和感受。
(3)定向性 一是資源分布的區域性。 地理環境的區域差異性—— 人們渴望了解居住地以外的世界;才形成了旅遊者向某個方向的旅遊流;旅遊流的指向是旅遊資源的吸引力。 二是同一旅遊資源吸引旅遊者的區域性;對某些國家或地區的旅遊者吸引力大; 對一些國家或地區的旅遊者吸引力不大; 對另一些本就不具有吸引力。
(4)時間性(補充內容)
與旅遊活動的時間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時間的季節性。是指同一地理環境隨季節的變化在某一特定季節出現某些特殊景觀或特別的體驗感受適合於旅遊的現象。
時間特定性或周期性: 旅遊景觀和事物在某一特定時間周期性地出現或發生。 傳統的節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每4年一屆奧運會 ;珠海每兩年一次的航展,歐美國家一年一度的狂歡節來臨; 每年農曆8月16錢塘江觀潮 ;日出日落,
時代的變異性: 歷史遺蹟、名人故居、廢棄的礦井、監獄等;登月旅行, 一些主題公園地衰落
(5)組合性
一個孤立的構景要素或一個獨立的景點是較難形成使旅遊者離開其居住地專程前往遊覽的吸引力的,總是複雜多樣、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的各個要素組合構成足以吸引旅遊者的旅遊資源。

編輯本段資源分類

1.按基本成因和屬性分類:
自然旅遊資源:主要是天然賦存的具有遊覽觀光、休息療養、娛樂體育等吸引力的地理要素,這些要素或以單體和單體組合,或以某種要素為主輔以其它要素組合構成旅遊資源。
地文景觀類——山嶽形勝、岩溶景觀、風沙地貌、海濱沙灘、特殊的地質現象和地貌類型等。
水域風光——河流、湖泊、瀑布、泉水、溪澗、冰川、濱海等
生物景觀——森林、草原、珍稀樹種、奇花異草、珍禽異獸
氣候與天象景觀——適宜於避暑避寒療養治病的氣候及特殊的天象景觀,如泰山日出、廬山雲瀑、黃山雲海以及雖可遇不可求但出現頻率較多的峨嵋佛光、沙漠海市蜃樓、極地極光等。
人文旅遊資源: 是指能夠吸引人們進行旅遊活動的古今人類所創造的物質實體或以其為載體的神話傳說、名人軼事等。
歷史文物古蹟——歷史遺蹟、建築遺址、石窟石刻等
民族文化及其載體——主要包括可視、可感、可參與的特殊民俗禮儀、習俗風情、節日慶典、民族藝術和工藝等。
宗教文化資源: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參觀遊覽型的宗教建築藝術,如壇、廟、寺、觀、帶有人格神色彩的大型塑像,以及賦予其中的裝飾、雕塑、壁畫、楹聯、碑刻等; 另一類是這些宗教建築和藝術本身營造的宗教活動場所。如各種宗教的神職人員布道求法,現代旅遊者中也有大量專為求神拜佛而光顧宗教寺廟道觀的。
城鄉風貌:具有視覺形象的歷史文化名城、獨具特色的現代都市風光,具有清新質樸的田園風光、古鎮村落等。
現代人造設施:富有特色、具有規模、某種特殊意義和影響力的大型工程及文化設施。
有影響的國際性體育和文化事件:
飲食購物:包括各種富有特色的地方風味美食、特產名品、特色市場與著名店鋪等。 旅遊資源分類
2.根據旅遊活動內容而劃分
遊覽鑑賞型: 以優美的自然風光、著名古代建築、遺址及園林、現代城鎮景觀、山水田園、以攬勝祈福為目的的宗教寺廟等為主。
知識型: 以文物古蹟、博物展覽、科學技術、自然奇觀、精湛的文學藝術作品等為主。
體驗型: 以民風民俗、社會時尚、節慶活動、風味飲食、宗教儀式等為主。
康樂型: 以文體活動、度假療養、康復保健、人造樂園等為主。
3、以旅遊活動的性質作為分類標準
觀賞型旅遊資源,運動型旅遊資源,休(療)養型旅遊資源,娛樂型旅遊資源和特殊型旅遊資源。
4、其他不同分類標準
◎按傳統旅遊資源觀分類,我國旅遊資源包括自然景觀資源、人文景觀資源、民俗風情資源、傳統飲食資源、文化資源和工藝品資源,以及都市和田園風光資源等。
◎按現代旅遊產業資源觀分類,中國旅遊資源包括觀光型旅遊資源、度假型旅遊資源、生態旅遊資源和滑雪、登山、探險、狩獵等特種旅遊資源,及美食、修學、醫療保健等專項旅遊資源。
◎魏向東版按照旅遊資源基本屬性劃分為三類:自然旅遊資源、人文旅遊資源、社會旅遊資源
◎按照旅遊資源質量和級別分類
1999年,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發布《旅遊區(點)質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國家標準。按照旅遊資源品位、旅遊交通、遊覽、旅遊安全、衛生、通訊、旅遊購物、綜合管理、年旅遊人數、旅遊資源與環境保護等條件,將我國旅遊區劃分為一、二、三、四個等級。
一級旅遊區:旅遊資源品位突出,其歷史價值或科學價值或藝術價值在世界上具有重要意義,或其資源珍貴、稀少與奇特程度,在國內屬於獨有或罕見景觀。年接待旅遊人次在50萬以上。
二級旅遊區:旅遊資源品位突出,其歷史價值或科學價值或藝術價值在國內具有代表意義,或其資源珍貴、稀少與奇特程度,在國內屬於獨有或罕見景觀。年接待旅遊人次在30萬以上。
三級旅遊區:旅遊資源品位突出,其歷史價值或科學價值或藝術價值在本級行政區具有代表意義,或其資源珍貴、稀少與奇特程度,在國內屬於獨有或罕見景觀。年接待旅遊人次在10萬以上。
四級旅遊區:旅遊資源品位突出,其歷史價值或科學價值或藝術價值在本地區具有重要意義,或其資源珍貴、稀少與奇特程度,在本地區屬於獨有或罕見景觀。年接待旅遊人次在3萬以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