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與裴迪秀才書

山中與裴迪秀才書

這是王維在後期歸隱輞川別業時寫給友人裴迪的一封信。這時的王維,隨著其人生態度的漸趨消極、佛教信仰的日益虔誠而有了很大變化。他最欣賞生活中和自然景觀中與佛家寂滅思想、隱者闡遍心情相適應的恬淡、靜雅、淒清、冷漠的一面,並將其加以主觀情感的渲染。

百科名片

本篇選自《王右丞集》。這是唐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寫給好友裴迪的一封簡訊,一則精美的山水小品,一首動人的散文詩,一幅傑出的有聲畫。信中描敘山水景象,表現孤寂意境,抒發深摯友情,邀請好友來游。

原文指要

王維是唐代大詩人,這篇小柬,既是山水小品,也是散文詩。裴迪是他深交的道友,這封給他的信,短短300字光景,先寫月光水色、遠火明滅與林外,後寫深巷犬聲、夜舂和疏鍾交叉;於是獨坐沉思,思緒紛起,想到冬去春來,生機蓬勃,草木蟲魚萌發活躍,相邀好友臨清流而覓詩情。文章充滿詩情畫意,也充分表現出作者與裴迪意趣相投,感情深厚。

詩詞原文

山中與秀才裴迪書〔1〕

[唐] 王 維

近臘月下〔2〕,景氣和暢〔3〕,故山殊可過〔4〕。足下方溫經〔5〕,猥不敢相煩〔6〕。輒便往山中

〔7〕,憩感配寺〔8〕,與山僧飯訖而去〔9〕。

北涉玄灞〔10〕,清月映郭〔11〕。夜登華子岡〔12〕,輞水淪漣〔13〕,與月上下〔14〕,寒山遠火

〔15〕,明滅林外〔16〕。深巷寒犬,吠聲如豹〔17〕;村墟夜舂〔18〕,復與疏鐘相間〔19〕。此時獨

坐,僮僕靜默〔20〕,多思曩昔攜手賦詩〔21〕,步仄徑〔22〕,臨清流也〔23〕。

當待春中〔24〕,草木蔓發〔25〕,春山可望〔26〕,輕鯈出水〔27〕,白鷗矯翼〔28〕,露濕青皋

〔29〕,麥隴朝雊〔30〕。斯之不遠〔31〕,倘能從我游乎〔32〕?非子天機清妙者〔33〕,豈能以此不急

之務相邀〔34〕!然是中有深趣矣〔35〕。無忽〔36〕。

因馱黃櫱人往〔37〕,不一〔38〕。山中人王維白。

注釋釋文

〔1〕山中:指陝西藍田南的嶢山之中。作者王維晚年隱居在輞川別業,莊址即在藍田西南輞谷川口,即嶢山之口。裴迪:作者的好友,曾共隱於終南山,後又常同游輞川別業,詩歌唱和。天寶後曾任蜀州刺史(見《唐詩紀事》)。此稱“秀才”,則當時尚未做官。“秀才”是唐初科舉的一個名目,也用作才學之士的通稱。

〔2〕臘月:農曆十二月。

〔3〕景氣和暢:意謂天氣不太冷,景物還可觀。景氣:景色,氣候。

〔4〕故山:謂舊居的山林,即指輞川別業。殊:等於說“頗”、“很”,表示強調語氣。過:過訪,謂前往一游。

〔5〕方:正在;足下:稱裴迪。溫經:溫習經書,意謂用功。

〔6〕猥(Wěi):鄙賤,等於說“鄙人”,謙稱自己。相煩:謂使裴迪麻煩,指不邀請裴迪共游輞川。相:指代性副詞,可譯為“您”。煩:打擾。

〔7〕輒:隨即,就。

〔8〕憩(qì):休息。感配寺:在藍田縣城,一作“感化寺”。

〔9〕山僧:指感配寺中和尚。飯訖:吃了飯。迄:完;去:離開感配寺。

〔10〕涉:渡水。玄:黑色,此處形容水色深黝。灞:灞水,源出藍田東,西南入藍水,又折入輞水,是作者往輞川途經的河流。潘岳《西征賦》:“玄灞素滻。”此用其語。

〔11〕清月映郭:寫水中倒影,顯出渡水所見景象,點出傍晚入夜時分。郭:在城的外圍加築的一道外城。

〔12〕華子岡:作者輞川別業中的一處勝景。這句顯出作者已到輞川別業。

〔13〕輞水:即輞川,又稱輞谷水,水口在嶢山口兩峽之中,即為輞川別業莊園。淪漣:風吹水面,漾起微波。

〔14〕與月上下:形容微波擁月影一起蕩漾。

〔15〕遠火:遠處的燈火。

〔16〕明滅:忽明忽暗。

〔17〕吠聲如豹:形容山林空寂,狗叫聲異常悽厲驚人。

〔18〕村墟:村落。舂(chōng):舂米,此指村民舂米聲;舂(chōng):用杵臼搗谷。

〔19〕疏鍾:謂遠處傳來的稀疏鐘聲。古代寺廟有擊鐘報時作息的習慣,此指山寺夜鍾。相間:謂舂米聲和鐘聲互相混雜。間(jiàn):夾雜,交錯。

〔20〕靜默:安靜不出聲,指已休息。

〔21〕曩(nǎng)昔:從前,指與裴迪同游輞川的日子。

〔22〕步:名詞作動詞,散步。仄(zè)徑:小路。

〔23〕臨:來到。流:水流,河水。

〔24〕當待:等到。春中:春天裡。

〔25〕蔓發:蔓延生長。

〔26〕望:這裡指觀賞。

〔27〕輕鰷(tiáo):白鰷,一種身體修長,狹長扁薄的淡水魚,小的僅一二寸長。遊動輕捷的小魚,故名“輕”。

〔28〕鷗:水鳥名,羽毛多白色。矯翼:展翅。

〔29〕青皋(gāo):春草叢生的水岸邊。

〔30〕麥隴:謂小麥田。雊(gòu):野雞鳴聲。春天麥苗茁長時,野雞也開始飛鳴。王維《渭川田家》:“雉

雊麥苗秀。”與此句意同。

〔31〕斯:這,指上七句所想望的輞川春景。這句是說,美好的春天就快來到了。

〔32〕倘,倘若;從:跟從。

〔33〕子:稱裴迪。天機清妙:天賦清高美好的氣質,指思想情趣不同凡俗。

〔34〕不急之務:指遊覽觀賞輞川山水春色。

〔35〕是中:這中間

〔36〕無忽:不要疏忽,意謂切莫忘忽。“無”,通“毋”。

〔37〕因馱:趁藥農馱黃檗進城的方便捎信前往

黃櫱(niè):落葉喬木,夏開小黃花,秋結黃豆似的小圓果實,可入藥,它的內莖皮可作染料,也可入藥。這句是說,乘背送黃櫱的人前去之便,寫了這信。

〔38〕不一:書信的套語,表示信寫得匆忙,不及一一全面問候。

現在正是農曆十二月的末尾,氣候溫和舒暢,舊居藍田山很可以一游。您正在溫習經書,倉猝中不敢打擾,就自行到山中,在感配寺休息,跟寺中主持一起吃完飯,便離開了。

我向北渡過深青色的灞水,月色清朗,映照著城郭。夜色中登上華子岡,見輞水泛起漣漪,水波或上或下,水中的月影也隨同上下。那寒山中遠遠的燈火,火光忽明忽暗在林外看得很清楚。深巷中狗叫,叫聲像豹叫一樣。村子裡傳來舂米聲,又與稀疏的鐘聲相互交錯。這時,我獨坐在那裡,跟來的僮僕已入睡,多想從前你我於攙著手吟誦詩歌,在狹窄的小路上漫步,臨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長,春天的山景更可觀賞,輕捷的鰷魚躍出水面,白色的鷗鳥張開翅膀,晨露打濕了青草地,麥田裡雉鳥在清晨鳴叫,這些景色離現在不遠了,(您)能和我一起遊玩嗎?如果你天性不是與眾不同的話,難道我能把邀請你當作閒事嗎?而這當中有很深的旨趣啊!不要忽略。

因為有載運黃檗的人出山,托他帶給你這封信,不一一詳述了。山中人王維說(應該是落款)

詩詞鑑賞

它的藝術特點是擅長寫景,善於熔情,含蓄地表現獨特意境。“夜登華子岡”,把冬夜月下山莊風物描繪得十分出色,光與聲相襯托,靜以動而愈寂。蕩漾的水月,閃爍的遠火,令人感到夜風吹來寒意;悽厲的犬吠,斷續的夜舂和疏鍾,使你陡然驚覺空曠和寂寞。此刻分外需要友情的溫暖,然而好友不在,一片惆悵。這正如他的《輞川集·華子岡》所詠:“飛鳥去不盡,連山復秋色。上下華子岡,惆悵情何極!”連山秋色和冬夜月色不同,但獨自佇立山岡的空寂惆悵則同。與此對比的是“當待春中”的熱烈期望,把輞川山莊的春天風光想像得生氣蓬勃,有聲有色,形象飛動,情調高揚,宛然一幅花卉鳥獸的嬉春圖,表現出作者對友情的展望和對生活的嚮往。可見作者夜眺冬景,期待春光,寫處境孤寂,望將來歡聚,即景熔情,就境鑄 意,所以繪山水而懷友情,企求清高脫俗,卻是熱愛生活。也許這就是他所謂的“是中有深趣”吧。信中隨性所至,記游寫景,幾乎滿紙是人與自然往還的生趣。蘇東坡稱讚王維:“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這是說他詩畫藝術的創造。可是我們看過這一篇書信,直感到他的生活也是藝術的創造,何嘗不是生趣盎然,充盈著詩意呢?

一個人活在世上,可以沒有巨額的財富,可以沒有顯赫的地位,也可以沒有炙手的權勢,但是不可以沒有一點點詩意。生活缺少了詩意,身體常如槁木,精神恰似死灰,一日一日地過去,也只是一日一日地重複,了無生趣可言。所謂生活的詩意,似乎有一些難於理解,其實,我們何嘗需要去理解呢?我們需要的只是感受。春賞群花浪漫,夏聽蟬噪蛙鳴,秋醉金風送爽,冬對玉樹瓊枝——這便是生活的詩意。

生活中本有詩意,只是一般人心中有太多牽絆,所謂名韁利索,俗念塵心;或者種種瑣屑的東西占據了我們的思想,侵蝕了我們的精神,使我們很難聽見本心的呼喚。如此,則見流雲不覺飄逸,望飛瀑難聞雷鳴。很多時候,人是需要獨處的。獨處使人沉靜,沉靜使人超越。佛徒要在打座中見真性,哲人則在冥想中作逍遙遊,體悟宇宙人生的妙諦。至於芸芸眾生,何妨用獨處來淘洗本心,以導引自我,照見生趣,讓生活洋溢出詩意呢!

生活本不缺詩意,缺的是我們去尋找與發現的眼睛,獨立的思想,感受的心

作者簡介

王維(701—761),字摩詰,原籍太原祁(今山西祁縣),隨父搬家至蒲(今山西永濟),為蒲人。開元九年(721)進士及第,授大樂丞。因事謫濟州司倉參軍。開元二十二年(734)擢右拾遺,累官至文部郎中、給事中。天寶十五載(756)安祿山叛亂,長安失陷,王維為叛軍俘獲,被迫接受偽官。唐肅宗返長安,王維因弟王縉願削官為兄贖罪,僅受降職處分,為太子中允,後終於尚書右丞。他是盛唐著名山水田園詩人,又是一代畫宗,也精通音樂,是個多方面發展的藝術家。大約在四十歲以後,他長期隱居在終南山及藍田輞川,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晚年虔奉佛教。今存《王右丞集》。

輞川閒居贈裴秀才迪

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門外,臨風聽暮蟬。

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

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

裴迪(716-?),唐代詩人,關中(今屬陝西)人。官蜀州刺史及尚書省郎。其一生以詩文見稱,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之一。與大詩人王維、杜甫關係密切。早年與“詩佛”王維過從甚密,晚年居輞川、終南山,兩人來往更為頻繁,故其詩多是與王維的唱和應酬之作。“寒山轉蒼翠,秋水日潺諼。倚仗柴門外,臨風聽暮蟬。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復值接輿醉,狂歌五柳前。”這首號稱“詩中有畫”的詩篇就是閒居輞川時王維答贈裴迪的。受王維的影響,裴迪的詩大多為五絕,描寫的也常是幽寂的景色,大抵和王維山水詩相近。

《輞川雜詠》組詩是裴迪的代表作。其中《漆園》一首:“好閒早成性,果此諧宿諾。今日漆園游,還同莊叟樂。”不論從思想性還是藝術性來說都達到了很高的成就,可以和王維的詩相提並論。裴迪的詩作雖然不多,但他是裴氏最有成就的詩人,他以他的作品豐富了盛唐詩壇。從這一點上看,裴迪是注重詩的質量的。

送崔九

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

莫學武陵人,暫游桃源里。

創作背景

唐代王維《山中與秀才裴迪書》是抒情散文的名篇。王維寫此文是為了約請好友裴迪在明年春天科試之後,來自己的山中別墅一游。此信勸誡裴迪不要熱衷功名、留戀仕途,希望裴迪在仕隱的抉擇上保持清醒的認識和超脫的態度。

相關例題

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的意思,錯誤的一項是()

A.近臘月下,景色和暢 臘月:陰曆十二月

B.足下方溫經 溫經:溫習經書

C.猥不敢相煩 猥:作者謙稱

D.故山殊可過 過:經過

答案:D

2、仔細閱讀原文,體味下列語句,回答問題。

①“與月上下”:“月”怎么會“上下”?什麼東西“與月上下”?

答案:月倒映在輞水中,水起微波,看似月亮在上下浮動。輞水。

②“深山寒犬,吠聲如豹。村墟夜舂,復與疏鐘相間。”這四句寫出怎樣的情景?好在哪裡?

答案:寫出山中幽遠的情景,以聲音來襯托環境的空曠寂靜,引起作者思緒紛起。

③“斯之不遠”中的“斯”所指代的內容是?

答案:“草木蔓發,春山可望,輕鯈出水,白鷗矯翼,露濕青皋 ,麥隴朝雊。”所描繪的春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