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瓦村

屯瓦村

屯瓦村位於樓板寨鄉正北,屯瓦村東鄰大牛店鎮西營村,西鄰寧武縣,距鄉政府5公里。

基本信息

概況

簡介

屯瓦村位於樓板寨鄉正北,屯瓦村東鄰大牛店鎮西營村,西鄰寧武縣,距鄉政府5公里。是山西省原平市樓板寨鄉第一大村,也是該鄉被市委、市政府確定的第一批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村。建國後曾設屯瓦公社,後經過幾次演變,併入現在的樓板寨鄉。由於環境優美,自然景觀奇特(轄區內有著名的原平八景之一“滴水崖”瀑布),再加之改革開放之初屯瓦村興起的鍋爐製造業曾經聲名遠播,能人四出,不僅極大的帶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也為屯瓦村培養了一大批“農民企業家”、“農村經濟人”,因之屯瓦村素有“小北京”之稱。
屯瓦村區域總面積45平方公里,現有耕地1800餘畝,全村580戶,1450人。2007年全村社會總收2104萬元,人均收入2680元,在該鄉屬人均收較高的村。屯瓦村經濟結構發展均衡,農業、商業、製造業、運輸業、鐵礦採選業、旅遊業、養殖業等全面發展,村民的經濟來源也呈多樣性。教育方面村內現有國小一所,里五村的學生全部按“撤校並點”方針集中到該國小上學,現有學生105人,教師12名,2005年新建教學樓一幢已投入使用。

總結

屯瓦村人民具有吃苦耐勞、開拓創新的精神,迎著新農村建設的春風,屯瓦人民會齊心協力,開拓進取,在不久的將來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屯瓦人民會過上美好幸福的生活!

屯瓦歷史及自然

屯瓦村風光
屯瓦古書云屯為兵馬糧草集結之地,東晉便有村莊設制,距原平西南三十華里,距樓板寨鄉古雲中縣十華里,東南可到閆莊鎮王家莊鄉直至忻州太原,北返土嶺與十八村水地相接,西登雁嶺滴水崖與軒崗長梁溝相連和寧武縣一咀三坡五道溝相交錯,可謂交通要塞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商賈經濟貿易集散之地。村莊四面環山起伏疊宕系雲中山系,山與山中間溝溝有水,山山有樹,大河小河繞村而過,嘩嘩流響令人淘醉,兩座照山松柏桑樺鬱鬱蔥蔥,古堡遺址雄嚴莊重,村內建築層層疊疊別致有景,昔日文殊寺真武殿、觀音閣、文昌朝將整個村莊籠罩在巍峨秀麗之中,特別是照山和堡子上千年古松高大挺拔像巨人一樣撐起天然的大傘,十里之外便可看到,既是雄偉的象徵,更是全村人的保護神,正象元好問詩中所描繪的那樣;山雲吞吐翠微中,泯綠深青一萬層,此景只應天上有,豈知身在妙高峰。這就是我的家鄉屯瓦村。嘆哉!可惜此景受到戰亂的破壞,但它深深地刻在了人們的心中,村內劉家溝胡家巷楊家坡油房底村外善友溝官地梁麻總兵寺塔坪足證村莊古老姓氏變遷滴水崖亦稱石人抱布一直為原平市新舊八景之一,並有歷代文人所讚頌明朝詩人王鑰曾寫道:雲崖寒溜瀉重重,亂撒跳珠顆顆明,可惜無人收拾得,隨風飄泊任西東。清朝李梗也曾寫到:靈岩嶺寂一泉飛,疑是霜紈掛翠微,泉上神人誰巧作,年年獨立對斜暉.清朝宋志濂也寫到:噴雪穿雲下翠微,和煙攙霧一泉飛,神從足底霜紈裂,人訝胸前雪練舞,巫峽千里懸綺轂,廬山百尺瀉珠璣,枕流漱石通仙境,疑是天孫織女機。這些描述足以使人心曠神怡。也不管歷史如何變遣滴水崖的風韻依然不減,這是自身的神奇也是屯瓦村人民的至聖,另外黑石垴上的羅漢沙崖溝的藏仙洞以及王老溝的風景區也別有洞天,讓君流漣忘返。

明清盛況

屯瓦村明清時期就有小北京之稱,商賈雲集財達三江,馱炭道驢騾不斷,榨油聲晝夜不停,買賣字號竟有百餘家,炭站一座緊接一座,四盤水磨連軸轉,車來轎往人聲鼎沸,整個村莊紅紅火火尤如集鎮一般,抗日戰爭時期是晉綏之分區駐地又有小延安之稱,劉少奇朱德進京曾路居並與當地幹部民眾屈膝交談,分區地委領導更是與民眾魚水一般,家家院裡都住有八路軍和工作人員,晝操練夜學習擁軍優屬擁政愛民支前抗戰大生產,雖是山村卻生龍活虎,合作化時期全村人民又興起了改河造地,改變山區面貌成為全縣四桿旗之一,使地成堰樹成林、渠成線河歸道山頭綠一改過去舊面貌,屯瓦村從此成了餘糧村,改革開放後屯瓦村人不落後,屯瓦村的鍋爐油罐遍及全國各省市個體戶企業家像雨春筍般茁壯成長。

屯瓦人才

屯瓦村實乃藏龍臥虎之地,目前主要姓氏有陳、趙、謝、高、孫、楊、李、張,全村人互幫互助和睦相處分外親熱,名人學者代代湧現,清末明初崞縣四大鄉紳趙傑、蘭鈞、武世成還有茹岳丁體仁,趙傑就是屯瓦人而且是數代紳士冠名第一,趙登洲清末舉人才華橫溢在全縣舉人應試中獨占鰲頭,孫鵬雲書畫奇特為原平縣九群之一,趙根趙芳趕騾往返京城,與當朝八王爺結為結拜兄弟,趙彥趕騾馱炭結識了當今三軍軍長付全有,陳明、陳連山陳百年、趙登序、陳應如、楊如柏、陳存存、陳三龍、陳東寺等一大批優秀子弟在北京大同綏遠豐鎮原平等經商並吸納了不少村民和周邊百姓使金錢如同泉水一般從四面湧來。趙登庸趙增喜謝廷貞謝培卿等一批老先生嘔心瀝血培養了大批學子遍及各地,張躍中、孫福巨、張補如、張成中、楊元喜、張吉祿、孫計科、趙錄喜、張巨保、楊玉瑞、李三弘、陳滿中、張明中、陳中中、趙長勝、陳桃未、高明義、張旭珍、陳如生、陳全中、孫寶義、陳千恆等二十二位革命先烈為了祖國的解放人類的幸福獻出了年輕的生命,使我們活著的人永遠不能忘懷,趙修文、趙國望、陳掌珠、孫希聖等一批前輩參加犧盟會抗日救國赴湯蹈火,解放後官至正軍級和地師級其它還有很多,而且大部分還健在不一一細述。

解放後屯瓦

解放後屯瓦村人口倍增,在村人員有一千八百多,在外也有千餘人,地師級縣團級科局級教授工程師醫師校長各類人才層出不窮,實是人才濟濟飛黃騰達,既光宗耀祖又為屯瓦人臉上爭光,總之無論屯瓦人還是周邊的人一提起屯瓦村人人都有一種自豪感.屯瓦因大河之隔分南北兩村但一橋飛架暢通無阻反而為村子平增了幾許光彩,站在大橋環顧四野,青山綠水層林盡染,雲中山脈觀上水庫兩座照山黑石垴奇石古堡遺址盡收眼底,層層梯田兩岸綠蔭魚躍淺底,偶遇陰天白雲繞山游,人在水中浮,雲在頭頂飄,河水嘩嘩流,此時此刻心曠神怡如入仙境。美哉,屯瓦!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