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仔村

屋仔村

北海市屋仔村位於北部灣路與北海大道之間,富貴路旁邊。屋仔村小區是有名的食街,它以湘、川、徽等各種具特色風味的中國民間小吃吸引著本地和外來的食客。

旅遊


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市市轄區

屋仔村傳奇

曾經,屋仔村就像是北海的黑木崖、光明頂,大凡來北海跑江湖的,十有八九要往那裡奔,不管是去朝拜,還是想征服。

這裡是北海神話的誕生地。一個占地不過0.333平方公里的小區,最盛時有上千家公司安營紮寨,房產公司招牌林立,操著全國各地口音的人們談論著土地和大廈。屋仔村裡的許多民居被公司租用,一些出手大方的公司甚至把年租金提到20-30萬元,屋仔村的村民們真實地感受到了什麼是“一夜暴富”。

小吃

如今,這裡是新老移民們在北海小城的“自治區”,匯集了全國各地尤其是四川、東北的地方小吃。來這裡閒飲北海當地的涼茶,細品家鄉的菜餚,舒服地聽著嘈雜的各地方言,漫不經心,回味就瀰漫在了整個北海的夜空。熱血和鈔票一起隨風遠去,家鄉的小吃成了唯一的念想。

傳奇·房子

北海市志記載,屋仔村原是當地一個財主的果園,因內有一小屋(北海人稱屋仔),後逐步形成村莊,土改時稱為屋仔村。1985年以前這裡是一個只有18戶人家、111口人、106畝地、以種紅薯甘蔗為主的自然村。

上世紀80年代中期,政府把這裡的一部分劃給離休老幹部作宅基地。後來,北海中房公司看準了城市擴建過程中失去土地的居民要進城建房的機遇,把這個小村開發成了商品房,8×10m2的樓房市價5萬左右。1990年成立居委會時,屋仔村的800多套商品房入住率很低。

“早在北海神話崛起之前,北海就具有了一定的土地市場化基礎。市民對土地和商品房並不陌生。”曾任市長秘書的楊建平說。

他指的是極具北海特色的宅基地。

宅基地

與其他地方實行福利分房不同,在計畫經濟時代,北海人分的是地而不是現成的房子。國有企業、機關事業單位的員工每人一塊宅基地。房子蓋成什麼樣,隨便。

一家有一個人在機關單位工作,就可以有一塊宅基地。有兩個人在機關單位,就有兩塊宅基地。如果父母也是從機關單位退休的,那么一家往往就有四塊宅基地。這些宅基地一般被蓋成獨門獨院、上有天下有地的三四層小樓。在隨後的北海大開發中,這些樓成了上千家公司爭奪的對象,也成了財富的象徵。在鈔票的作用下,原來二層小樓加蓋成四層,原來四層小樓加蓋成六層、七層。

“屋仔村在一年之內長高了三米多。這憑空長出的三米,都是用錢堆起來的。”一位留守者說。

在幾十萬人蜂擁而入的年代,咚咚咚的敲門聲瀰漫屋仔村。不是警察上門,而是若渴的求租聲。出租價格迅速上揚,從最初的幾萬到最後的幾十萬。

曾任鄉鎮企業城副總經理的馮小舟清楚地記得,他們最先租住的那家每年的租金是12萬元。他們想加點錢把房子買下來,房東答應考慮考慮。沒過幾個月,房東卻要攆他們走。原來,有人給房東出了100多萬元的高價。房東為了儘快把房子騰出來賣掉,大方地免掉了馮小舟他們的房租。看到馮小舟不太情願,房東甚至給了他們一些補償金。

精明的房地產商看到了其中蘊藏的商機。他們說服屋仔村的房東們,由他們負責給房子增高,然後把房子賣掉,得到錢平分。

擁有更多宅基地的北海人一夜之間身價幾百萬。他們是土地市場化的最先發財者。

傳奇·吃食

每天上午,貴州人老唐會準時出現在屋仔村的街道上,路上不時有人與他打招呼。屋仔村現已發展到擁有50多家大小飯店,在這個“城頭變幻大王旗”的新興的餐飲業中,“貴州家常味”是一面旗幟。

對唐老闆來說,翻過屋仔村十年記憶的長卷是如此漫長,又如此短暫。剛過了知天命生日的他說:“我的40歲生日也是在屋仔村過的。”很多時候,他喜歡在飯館收市後獨行在這條不長的街道上,感覺就像是走在屋仔村翻開的歷史書中。

1993年,那個天氣和炒地同樣暴熱的夏天。北海的開發熱傳導到了貴州,遵義人老唐夫妻帶著一萬元錢來到北海,選擇了當時人氣最旺的屋仔村開了一個小飯店。從那時起,他們就再沒離開過屋仔村。

十年後的今天,有4000多常住人口的屋仔村已經從公司村逐步變成了一個集餐飲、外來文化與大海交融一體的都市風景,就像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一樣知名。每當外來客人在這裡徜徉或進餐,見證過那場驚心動魄歷史的老北海人就會告訴你,在這個村落的某一個並不起眼的樓宇里,曾發生過怎樣的奇蹟,曾有過怎樣的名人蒞臨,這裡成為了北海的一個標誌。

吃食,成了那段神話的載體。想回味的,想尋找的,都能在這裡得到一些東西。

傳奇·鈔票

皇都大酒店是屋仔村地界上惟一的高檔酒店。

1992年底,皇都大酒店比北海的任何一家酒店都要爆滿,房間裡往往是好幾個公司的人擠在一起打地鋪,大家匆忙奔走,走廊里到處是快速、有力的腳步。一個人扛著個大紙箱,扔在總台讓酒店代為保管。保全幫忙抬紙箱,死沉。不一會兒,那個人走下來說拿點東西。他隨意打開紙箱,裡邊是碼得整整齊齊的一箱人民幣。他拿出了一沓,馬虎地封上紙箱,直看得人目瞪口呆,但在當時卻習以為常。

酒店外邊,徘徊的是炒床鋪和等空房的人們。

一個北海土著,沒有關係,沒有宅基地,也沒有被徵用的土地,同樣也沒有漁船。發財之前,他是一個頭腦不算精明卻一直勤勤懇懇的老實人。1992年的那個冬天,這位老實人看著身邊的人一夜之間就往家背回上百萬的鈔票,感到有點壓力。在屋仔村那條不長並顯得很擁擠的街上,他來回走了好幾次。最後,他停在了皇都酒店門口。那裡依然是匆忙進出的人們,手裡拿著各種批文,還有人拿著令人眼熱的土地“紅線圖”。他們一出一進,或許就有幾百萬到手。整個皇都酒店就被這樣的人住滿。

他突然感到機會來了。他想出了一個讓所有人叫絕的主意。

第二天,他準備了簡單的紙筆,小心地叩響皇都大酒店一個房間的房門。“先生,你買地嗎?還是賣地?”毫無疑問,在這裡住的人,不是賣地就是買地。他快速地記下對方的需要,轉身走向下一個房間。

短短几個月,他成了屋仔村有名的土地經紀人。

1993年,北海的寒冬來臨,那些手頭上有地的人成了擊鼓傳花的最後一棒,損失慘重。那些卯足勁買地的人一夜之間人間蒸發。惟有他,當初那個老實人,因為專心牽線搭橋,得以全身而退。

舉例

一名北海本地作家這樣描寫屋仔村:北海有個叫“屋仔村”的小區,簡直就是北海的“中國村”,湖南人、四川人、重慶人、貴州人、東北人,幾乎全國各地都有。賣羊肉串的、烤白薯的,花江狗肉、桂林米粉,特別是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各式火鍋鮮花盛開,麻辣燙讓人眼水鼻涕一塊來。初時北海人畏之如虎,如今也雄赳赳氣昂昂殺將過來,可以與不怕辣的四川人、辣不怕的貴州人、怕不辣的湖南人一比高下了。也是的,天上飛的除飛機不吃,四條腿的除板凳不吃,還沒什麼禁得起北海人的口福。沒有老字號,沒那么多金科玉律、條條框框,常吃常新,是否也算北海“海納百川”之一例?

老唐的“貴州家常味”餐館在屋仔村里幾經擴張,兒子也生在了北海,成了北海人。他是這裡少有的幾家堅持下來的老招牌餐館,許多低潮時撤退的公司老闆回到北海都要來找他這個“情報處長”,他身邊的小社會就是直接反映北海興衰的晴雨表。

“有些人還沒到就高叫‘老唐,老唐,你還在北海嗎?’”老唐說。

一位北海人說,即便將來屋仔村被夷為平地,它仍然是北海的一個標誌,它永遠是北海這個移民城市中最富激情的一段記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