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論集

屈原論集

屈原論集,作者,張啟揆,由北京時代弄潮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於2011年7月出版。

書籍簡介

書名:屈原論集
作者:張啟揆著
出書機構:北京時代弄潮文化發展有限公司
網路推廣:個人出書網老人出書網
媒體支持:時代文化出版社
合作宣傳:時代教育出版社、時代文獻出版社、時代作家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1年7月
版次:1版
開本:850×11681/32
紙張:膠版紙
包裝:平裝

作者簡介

張啟揆,男,生於1938年10月,湖北漢陽人,漢族。1958年畢業於宜昌市第一中學,1962年7月畢業於華中師範學院(今華中師範大學)中文系。同年,任教於宜昌市第四中學,1990年,任該校副校長。1993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定為中學語文特級教師。1998年退休。
主要著作:
《文林攬粹》(符號為主編,作者與楊行政為副主編),2005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屈原詩釋讀》(作者與吳柏森李華章、楊行政、李發剛共同編著),2008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全國優秀作文精選評點?中學分冊》(李少毅為主編,作者為編委之一),1989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
《全國優秀作文精選評點?國小分冊》(李少毅為主編,作者為編委之一),1990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
《全國優秀教師示範作文選》(陶三發為主編,作者為編委之一),1989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
《屈原論集》

本書序文

在偉大的詩人屈原誕辰2350周年之際,宜昌市炎黃文化研究會推出張啟揆先生《屈原論集》一書,以資紀念。
自西漢以降,研究屈原作品的學者專家,代不乏人;篇什之多,汗牛充棟。如此熱衷,在於作品的博大精深,在於他不朽的精神和偉大的人格魅力。人們稱研究《楚辭》為楚辭學,“楚辭學”就是“屈原學”,沒有屈原哪有《楚辭》?屈學研究兩千多年的歷史應該得到延續和發展。
宜昌是屈原的故鄉,三峽的靈山秀水孕育了這位名垂千古的偉大詩人。作為他故里的炎黃文化研究會,弘揚屈原精神,開掘屈原文化資源,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多年來,我們發表了大量紀念和研究屈原的文章,主辦了多次相關的學術研討會,出版有《黃鐘大呂歌楚魂——古代屈原戲注評》、《屈原詩歌釋讀》、《歌詠屈原古今詩詞選》等多部專著,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然而仍然不夠。比如面對曾名噪一時的所謂爭“屈原誕生地”的“宣傳攻勢”、“商業炒作”乃至波及海外的現象,作為真正的屈原故鄉人,卻顯得相對遲鈍。而本書作者張啟揆先生則適時地站了出來,捍衛歷史真實,在本會刊《三峽文化》上連續發表了《關於屈原家世及出生地的幾個問題》、《三閭大夫考》、《三閭大夫再考》等多篇文章,以其翔實的史實予以有理有據的反駁與澄清,其學術敏感,求真態度,令人感佩!
啟揆先生從事屈原的學術研究多年。早在華中師大求學之時,就曾在《光明日報上》發表了研究屈原的文章。數十年來,他在身任特級教師和中學校長的繁重工作之餘,潛心研究屈學。《屈原論集》一書,正是他五十年來苦心研究成果的結晶。
初讀本書,有兩點印象特別深刻:一是作者不迷信、不迎合權威的已有結論,敢於提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如關於屈原的思想,啟揆先生否定了古今不少人所持的或儒家、或法家、或道家的觀點,明確強調“屈原的思想是自成一家的”。他的這一觀點,得到了《楚辭》研究學界的廣泛認同。又如《離騷》中的“女”這個人物,古今有是屈原之姊、之妾、之女伴等多種說法,對此啟揆先生則一一予以否定,提出屈原之妻的觀點和見解,頗有新意,而且合乎情理。
印象之二,是作者的研究角度新穎,視野開闊,選題獨特,論證周詳。本書中有好幾個論題,往往都是以前被研究者們所忽略,或者是未經充分論證就匆忙下結論了的。如“三閭大夫”稱號,究竟是屈原的官名,還是其爵位稱號?屈原家族的始祖究竟是誰等。還有些論題,是前人甚少涉及到的,如屈原本人的經濟與生活狀況等。還有些論題,涉及到與屈原同朝為官、共過事的各色人物,作者之所以研究它,主要是用以印證屈原在其詩中對他們的批評與指責,是有所據,並非言過其實。我認為這也是一件頗有創意性的工作。
這部研究偉大詩人屈原的學術專著,充分體現了啟揆先生矢志不移、筆耕不輟的精神。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像啟揆先生一樣,致力於地域文化的研究,取得更豐碩的成果
2011年5月4日
(本文作者系宜昌市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宜昌市政協主席)

書籍目錄

目錄
序 3
作者介紹 4
對於屈原思想研究的一點淺見 7
(原載1960《光明日報?文學遺產》)
屈原始祖考 11
(原載《三峽文化》)
關於屈原家世及出生研究的幾個問題 15
(原載《三峽文化》)
屈原短暫的教師生涯 20
屈原“三閭大夫”考 23
(原載2004《雲夢學刊》)
屈原“三閭大夫”再考 28
(原載《三峽文化》)
屈原的大夫生活 32
女嬃應當是屈原之妻 37
(原載《三峽文化》)
屈原與楚懷王關係之謎 42
屈原流放江南湘沅間有幾次? 50
附:白起燒了夷陵嗎?
長劍與屈原——兼駁所謂屈原有“女性癖”之說 55
(原載《三峽文化》)
屈原三“求女”(求宓妃、求佚女、求二姚)的象徵意義 60
屈原心中的伍子胥——兼談春秋戰國時期的“愛國”問題 65
也談《橘頌》創作的時間 70
從史載觀形形色色的屈原同僚 75
略述古今各地紀念屈原之祀宇、遺蹟及傳說 82
楚國的官職與爵制管窺 87
《九歌》之我見 93
談談屈原章句的多重欣賞 99
附錄 101
司馬遷《史記?屈原列傳》
劉向《新序?屈原》
沈亞之《屈原外傳》
追憶與求索(代後記) 112

原文摘錄

…………
一個偶然巧合的機遇,兩個家庭背景和出身不同的青少年人,幾乎在同一時間,先後走進了同一所國立貴族學校。在那裡,屈原與楚懷王熊槐相知、相識,並且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共同立下了誓約。“初既與余成言兮”(《離騷》),“昔君與我成言兮”(《抽思》),屈原兩次在他的詩作中,提到他與楚懷王熊槐早年曾經有過“成言”的事。他們之間當年又有哪些彼此約定說好了的話呢?當年他們在校學習時雖然年少,但不等於沒有追求。屈原比楚懷王熊槐小兩三歲,但他早慧,熟讀詩書,對未來充滿熱情和期待,決心獻身於國家和王室,這在《離騷》的開頭部分寫得十分明白。而少年時代的楚懷王,雖然在智力上可能遜於屈原,在性格上也有明顯的缺陷,但他也清楚地知道自己將是未來的楚國國君,也有青年人那樣的豪情和責任感。他需要志同道合的人,需要親近而又值得自己信賴的人,需要一個未來能輔佐他的人。再說,屈原與楚懷王熊槐那時都處於青春少年,這是個熱血涌動的時期,他們都憧憬著未來。因為他們在學校里,通過老師的教誨和詩、書、禮、儀的薰陶,他們腦海里已經有了道德準則和是非觀念,並以此去比照現實社會。結果他們發現,楚國的社會現實與自己的想像有很大的距離。楚國數百年的社會制度已漸式微,朝政日益敗壞,如此下去,亡國不遠。這正是少年時期的屈原和楚懷王熊槐最為關切的事。當時他們雖然年少,但已具備了一定的鑑別力和判斷力,何況他們此時還是“旁觀者”,那就更看得清了。他們看清了當時楚國國政的什麼呢?從《離騷》中我們可以知道,至少少年的屈原當時已有了一種危機感:“恐皇輿之敗績”。國家快敗亡了。為什麼屈原有這種感覺呢?因為屈原看到的楚國朝政積弊既久且深,極難根治。整個統治集團因循守舊,只知享樂,不思進取。“惟夫黨人之偷樂兮”,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眾皆競進以貪婪”,是說各級的大小官員自私自利,貪得無厭,相互攀比。而楚國朝中手握重權的大臣又嫉賢妒能,堵塞人才渠道,官場黑暗,佞人當道。所以屈原說:“世混濁而嫉賢兮,好蔽美而稱惡”。“長太息而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屈原對生活在底層百姓的艱難生活,表示了深深的同情與內疚。其意就是批評當權者不顧老百姓的死活。如此腐朽不堪的朝政,如不改革,怎能立足於天下?國家又怎能不敗亡?這些既是屈原非常憂心的事,同樣也是未來的楚國國君熊槐要認真思考的事。少年時期的屈原,有安天下以為己任的志向;而少年時期的楚懷王熊槐,也希望自己將來即王位後有一番作為,成就一番事業,成為一代聖君。這樣,少年時期的屈原與少年時期的太子熊槐,在認識上有了共同點,在思想上有了共識。他們在國立學校學習期間,就這樣相識相知走在了一起,結成了親密的夥伴。為了建立牢固的夥伴關係,於是他倆就相約盟誓,就有了“成言”:為了楚國社稷,他們將永遠站在一起,生死相依,永不分離,死不背棄。這就是所謂的“曰黃昏以為期”的另一種解讀。“黃昏”,指傍晚,對於人來說就是晚年。人到晚年,生命行將結束,所以“曰黃昏以為期”,又含有至死不變的含意,概括起來說,就是少年時期的屈原與少年時期的太子熊槐,他們早在國立貴族學校學習期間,就已經相識相知,結為夥伴,並相約盟誓,彼此忠誠,至死不變心。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