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形光琳

尾形光琳

是京都的“雁金屋”富商服裝店主尾形宗謙的次子,本稱他為市之丞,到三十四歲時才改名光琳。雁金屋是豐臣秀忠之女和子御用的名店。本阿彌光悅是光琳祖父宗伯的母方叔叔,家學淵源,他的父親宗謙是一位多才多藝而且有多方面興趣的人,對能樂、茶道、繪畫、書法都喜愛,具備這麼多樣的藝能,加上做服裝這種家業,容易結交公卿達官與諸大名等上層杜會人士,光琳和他的弟弟乾山兩人便是在這樣富裕的家庭,和多才多藝的父親這種優越的環境下長大。光琳從小就具有很優秀的天分,學習能樂、書法、繪畫,十五歲的時候,就與父兄經常上台表演能樂。繪畫方面,初步的階段是和他父親學的,後來進入當時京都狩野所屬的本素軒門下,學習狩野派的運筆法,再進一步研究土佐畫風,學習土佐畫風的彩色法。父親死後,他和弟弟繼承了父親遺留給他們很多的財產。但由於其中很多都是借給大名(萬石以上的諸侯)的借票據,大部分都收不回來,加以他們為人慷慨而且浪費無度,40歲時他將父親的遺產盪盡,而陷於窮困潦倒境地。至此,他才開始認真反省以前的藝術遊戲,自覺本身有才能天分,便立志成為畫家,開啟他的獨特道路。

尾形光琳(Ogata Kren ,1658~1716)
日本畫家、工藝美術家。生於京都御用的和服商家庭,1716年6月2日卒於京都。他從小就受到華麗絢爛的和服紋樣薰陶,青少年時代又隨父親尾形宗謙學習了狩野派水墨畫和大和繪。他在實踐中將上述 3種繪畫技法加以協調,追求表現新意境。以後,受表屋宗達裝飾畫的啟迪,在花草畫、故事畫、風景畫等領域有所發展和突破,形成一種嚴謹巧妙的裝飾畫風,在表現自然朝氣蓬勃的生命力方面,有獨到的成就。
光琳家道中衰,後旅居江戶(今東京),在這裡更刺激了他的繪畫創作。1701年,光琳因繪畫的成就被授予“法橋”稱號。他的許多富有特色的作品都是在這以後創作的。光琳生活的元祿時代是一個戰事不息的時代,同時也是日本文化史上一個充滿生氣的時代。光琳隨著修養和技法的不斷精深,在繪畫上涉獵範圍亦日趨廣泛。他注意學習和研究當時的中國畫技法,對雪舟的潑墨山水領會頗深。他以活潑而清新的筆觸創作了《維摩圖》、《竹梅圖》、《杜鵑花圖》。
光琳畫風的典型作品《紅白梅圖屏風》(靜岡縣熱海美術館),雙扇屏風一對,各156.6×172.2厘米,紙本金地設色。在金地上自上而下描繪一段溪流,兩側對生著紅梅和白梅。溪流黑褐色,水紋用圓轉平行銀線描繪,表現出奔流的節奏。作者對景物的色光進行了誇張和創造。色彩明快富麗協調,造型技巧洗鍊簡潔,為日本裝飾畫的代表作品。
光琳畫風承繼表屋宗達的畫風,又被眾多的後繼者吸取和發展,形成了宗達光琳派,對後來日本繪畫和工藝美術的影響深遠。這個繪畫流派中成就較大的有尾形乾山、渡邊始興、酒井抱一、 酒井鶯浦、鈴木其一等。其中尤以酒井抱一的影響為大。酒井抱一,號雨村,生於江戶,是一位多才多藝的美術家,特別傾倒於光琳,曾主持光琳逝世 100年紀念,並收集出版《光琳百圖》、《尾形流略印譜》。其主要作品有《夏秋草圖屏風》。宗達、光琳、抱一被稱為宗達光琳派三代宗師。
光琳傳世的主要作品還有《燕子花圖屏風》、《八橋圖》、《慎圖》、《楓鶴圖》以及工藝美術品《千鶴圖》、八橋嵌金漆硯盒等。
1958年為紀念尾形光琳誕生300周年,中國北京舉行了紀念展覽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