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羅河水資源之爭

尼羅河水資源之爭

尼羅河水資源之爭,是指尼羅河流域國家,尤其埃及,蘇丹和衣索比亞三國之間有關尼羅河水資源分配的爭端。

由來

尼羅河是上源的白、青兩條尼羅河在蘇丹首都喀土穆匯合後的正式稱謂。尼羅河全長6670公里,流經坦尚尼亞、肯亞、烏干達、蒲隆地、盧安達、剛果(金)、衣索比亞、南蘇丹、蘇丹和埃及等10個國家,最後注入地中海。

尼羅河流域面積達290萬平方公里,是沿岸各國人民生產和生活的寶貴水源,哺育著大約2.5億人口。

尼羅河流域 尼羅河流域

近年來,隨著尼羅河流域國家的人口增長和工農業發展,各國對水的需求與日俱增。而目前分配尼羅河水的依據仍然是幾十年前的協定。1929年,在當時英國殖民者的提議下,9個尼羅河流域國家達成一項賦予埃及和蘇丹對尼羅河水擁有優先使用權的協定,衣索比亞沒有加入這項協定。1959年,尼羅河流域國家對協定進行了部分修改,埃及每年享有555億立方米的尼羅河水,而蘇丹的份額為185億立方米,其他國家認為協定不公。

曾被稱為非洲“水塔”的衣索比亞扼守著青尼羅河的源頭,每年從埃塞境內注入尼羅河的水量占尼羅河總水量的86%,因此埃塞要求每年至少分得120億立方米的河水。而埃及和蘇丹不同意埃塞從上游截留河水,認為這將影響下游的生存。由於嚴重缺水,埃及前總統薩達特曾經說過:“埃及將對任何可能危及青尼羅河水流的行動作出強硬反應,哪怕訴諸戰爭。”

得益於地理位置、經濟實力以及技術和人力優勢,埃及在尼羅河上完成了許多大型水利工程,如舉世聞名的亞斯文水壩和由此形成的納賽爾水庫。蘇丹也在尼羅河上修建了森納爾、卡欣吉爾拉等一系列水壩,為本國儲備水源。而其他一些尼羅河流域國家對尼羅河的開發與使用相對較少或幾乎為零。因此,肯亞和坦尚尼亞均已出台開發白尼羅河源頭維多利亞湖水用於灌溉的計畫,蒲隆地、坦尚尼亞和烏干達也開始聯手開發卡格臘河和維多利亞湖的水源。衣索比亞則認為埃及違反協定,超量取用尼羅河水,也已在其境內的尼羅河上遊河段築壩蓄水,以增加自身的擁水量。因此,長期以來沿河國家在如何合理分配和利用尼羅河水資源的問題上爭論不休。

經過多年談判後,2010年5月14日,衣索比亞、烏干達、坦尚尼亞和盧安達在1999年“尼羅河盆地倡議”基礎上籤署了旨在公平合理使用水資源的“尼羅河合作框架協定”。5月19日,肯亞簽署該協定。蒲隆地和剛果(金)也計畫近期加入協定。新協定要求設立一個永久的尼羅河流域委員會,規定流域各國平等利用尼羅河水,開發水電或灌溉項目只需得到多數流域國家同意即可。

再起

2014年8月,建造“非洲最大的水電站”―這是衣索比亞的近期目標。為此,從5月底,它開始對尼羅河的重要源流青尼羅河實施改道。改道工程雖然暫時不會改變尼羅河水位,但是卻猶如一道導火索,立即引起蘇丹、埃及等下游國家的警覺甚至恐慌。

不同於河流眾多的衣索比亞,埃及降雨稀少、氣候乾燥,90%人口生活在尼羅河沿岸及三角洲地區,尼羅河幾乎是唯一的用水來源。無怪乎十來個沿河國家中,尼羅河獨被稱為“埃及的母親河”。

這也就不難理解,面對上游國家修水壩之舉,埃及為何會如此緊張,視之為威脅其“國家安全”的頭等大事。

過去,埃及總統薩達特、穆巴拉克曾經為尼羅河水資源分配而威脅發動戰爭;如今,總統穆爾西已緊急召集國內各派勢力磋商對策,與上游國家展開交涉。

下游“如臨大敵”

衣索比亞推出這一水電項目的時機,可謂相當微妙。

衣索比亞“復興大壩” 衣索比亞“復興大壩”

衣索比亞政府2011年3月宣布將在青尼羅河修建“復興大壩”,而統治埃及長達30年的穆罕默德・胡斯尼・穆巴拉克總統恰好是在2011年2月遭推翻下台―也就是說,當時埃及無暇阻撓這一水電項目。

2013年5月,兩國領導人在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參加非盟峰會,氣氛可謂友好融洽,不料幾天后衣索比亞便開始改道青尼羅河工程,令埃及方面猝不及防。過去兩年來,埃及政局持續動盪,經濟一再惡化,各派勢力纏鬥不休,更難有餘力去對付來自國外的威脅。

儘管衣索比亞方面聲稱,河流改道並不會影響尼羅河水位,但是埃及和蘇丹依然如臨大敵,深感恐慌。

按照開羅大學水利工程專家阿拉・扎瓦赫里計算,在衣索比亞施工建壩5年期間,埃及每年獲取的尼羅河水量將減少大約150億立方米。

“樂觀地說,我認為這會(給埃及)帶來嚴重損害;如果不樂觀地說,這是場大災難!”扎瓦赫里說。

常駐義大利的蘇丹水文學家海德爾・尤素福・海珊在南非《基礎設施新聞》期刊撰文說,衣索比亞擬建水庫“將會儲存青尼羅河年均流水量的將近1.5倍”,從而“嚴重影響下游國家的農業、發電和供應水”。

青尼羅河改道項目啟動次日,也就是5月29日,埃及外交部召見衣索比亞大使,傳達埃及方面的反對意見;埃及總理希沙姆・甘迪勒召集內閣會議以討論對策。

6月3日,埃及總統穆爾西召集全國對話,呼籲各派勢力團結一致,研究一份由埃及、蘇丹和衣索比亞三國專家組成的技術委員會所發布的水壩評估報告。蘇丹灌溉部長烏薩馬・阿卜杜拉・哈桑也飛赴開羅,與埃及方面商討如何應對衣索比亞水壩項目。

鑒於薩達特、穆巴拉克等歷任埃及總統曾經為尼羅河水資源分配而威脅發動戰爭,一些人擔心此次糾紛是否會升級為軍事衝突。

針對這一猜疑,埃及灌溉與水資源部長穆罕默德・巴哈丁隨即出面安撫:“不存在以軍事手段解決尼羅河危機的可能。”

關乎“國家安全”

如果說對其他國家而言,是否在尼羅河修建水壩只是資源利用問題,那么對埃及而言,這則是不折不扣的“國家安全”問題。

埃及政府認為,衣索比亞擁有青尼羅河、謝貝利河、朱巴河、塔納湖、齊瓦伊湖、阿比亞塔湖等眾多河流湖泊,水資源相當發達;而埃及則不同,全國民眾唯一可以依賴的,便只有這條由南向北縱貫全國的尼羅河。

從法老時代開始,尼羅河就是溝通上下埃及的天然大動脈,也是埃及民眾賴以生存的生命線,對埃及的意義可以說遠遠大於尼羅河流域其他國家。

位於尼羅河三角洲的埃及西部省省長穆罕默德・阿卜杜勒―卡迪爾,把衣索比亞擬建水壩視為埃及的“災難”,認為這將嚴重危及埃及國家安全。

“尼羅河對埃及來說意味著一切。”阿卜杜勒―卡迪爾說。

復興大壩項目耗資42億美元,據悉施工進度已達21%,有望2015年竣工。屆時,這座水電站的發電能力達6000兆瓦,比埃及的亞斯文水電站還要多出30%。

由於埃及對戰略盟友美國的積極遊說,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已經拒絕向衣索比亞提供融資。然而,衣索比亞對這一項目顯然是志在必得,決定以發國債等方式籌集所需資金。

扭轉“倒掛局面”

一般而言,在跨界水爭端中,上游國家容易占據主動,建水壩、造水庫以及污染活動,往往威脅到下游國家的用水安全。

然而,尼羅河的分配利用,長期以來卻呈現出“下游國家說了算、上游國家靠邊站”的倒掛局面。

英國殖民統治時期,處於下游的埃及與蘇丹分別於1929年、1959年簽訂尼羅河水資源分配協定,規定尼羅河每年大約840億立方米水量中,埃及使用555億立方米,蘇丹使用185億立方米,剩下100億立方米計作蒸發流失。

令人驚異的是,這些協定完全不考慮尼羅河流域的其他國家。例如,衣索比亞作為發源地,每年從其境內注入尼羅河的水量占尼羅河總水量的85%,在1959年的分配協定中卻被徹底忽視。

不過,由於大多數上游國家長期處於貧困中,原本也無力發展水電和灌溉項目,所以並未產生過多糾紛。

近年來,隨著非洲國家經濟發展、農業規模擴大,對水資源的需求矛盾日益凸顯。2010年5月,衣索比亞等上游國家在烏干達簽署重新分配尼羅河水資源的協定,埃及和蘇丹則拒絕承認這一協定。

一些專家注意到,越來越多的非洲人認為,這片大陸已經分裂為“阿拉伯人的北部非洲”與“黑人的南部非洲”,而前者對尼羅河的壟斷性使用,正是造成後者貧困落後的一大原因。這種看法無論是否客觀,顯然不利於非洲國家和平共處。

埃及外交政策助理埃薩姆・哈達德在部落格上撰文提醒,埃及政府必須改善與非洲鄰國的關係,設法扭轉人們的這種看法。“埃及反對修建這座水壩,恰好強化了非洲人民對埃及的負面印象……即埃及不恰當地占有尼羅河資源,導致了非洲其他國家失去發展經濟的機會。”

緩和

2015年3月23日,3月23日,埃及總統塞西、蘇丹總統巴希爾和衣索比亞總理德薩萊尼在蘇丹首都喀土穆簽署了關於衣索比亞“復興大壩”(GrandEthiopianRenaissanceDam)的合作框架協定,結束了關於共享尼羅河水以及在衣索比亞建造非洲最大水電站問題上的長期爭端。

塞西、巴希爾和馬里亞姆 塞西、巴希爾和馬里亞姆

2013年,衣索比亞議會批准了一項有爭議的條約,以取代在殖民時期簽訂的舊條約,舊條約給予埃及和蘇丹最大的尼羅河水份額。衣索比亞政府還宣布,將投資43億美元在埃塞爾比亞與蘇丹邊境,尼羅河畔修建“復興大壩”,以使該國能公平地分享到應得的尼羅河水份額,並獲得充足的可再生能源電力,改善電力短缺的狀況。

但該計畫遭到了埃及政府的強烈反對,稱此舉將使尼羅河水源短缺現象惡化。埃及前總統穆爾西曾以發動戰爭來威脅衣索比亞,而塞西選擇的方式則是與衣索比亞和平談判。

協定簽署前,埃及、埃塞爾比亞、蘇丹經歷了一系列艱苦談判,埃及還專門成立了評估委員會,以評定大壩可能給本國水資源、經濟發展等帶來的不利影響。

塞西在簽字儀式上表示:“對數百萬埃塞爾比亞民眾來說,‘復興大壩’代表著清潔和可再生能源的重要來源,而對於鄰國的我們來說,復興大壩或將是一個隱患,畢竟尼羅河是埃及唯一的水源和生命源泉。”

不過,他對協定的最終簽署仍表示滿意,希望各方在此協定基礎上,在後續一系列技術談判中繼續努力,通過協商來化解分歧,他還對蘇丹方面在談判中起到的積極作用表示讚賞。

德薩萊尼在簽字儀式上表示,三方終於就“復興大壩”問題達成政治共識,這標誌著地區國家間合作水平上升到一個新高度。他表示,該大壩建成後不僅將使埃塞人民受益,也將給尼羅河流域國家帶來福祉。

據悉,相關各方在最終協定中同意共同組建水資源分配機構,以確保不損害第三國利益,各方還將組建技術委員會,以確保該協定的實施和後續技術細節談判,大壩的規劃設計及蓄水工程也將作出相應調整。

埃塞爾比亞方面透露,“復興大壩”將於2017年正式投用,將成為非洲最大的水力工程,提供就業崗位8500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