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共產黨(毛主義)

尼泊爾共產黨(毛主義)

尼泊爾聯合共產黨(毛主義),也稱為尼泊爾聯合共產黨(毛派),是尼泊爾的一個主要政黨,其全稱是尼泊爾聯合共產黨(毛澤東主義),亦有時簡稱毛派,是現在尼泊爾共產黨中最大的派別,由普拉昌達(Prachanda)領導,亦是尼泊爾的一個左翼武裝組織。這個派別1994年從“尼共(團結中心)”中分出,從1996年開始使用現在的名稱。2009年1月與尼泊爾共產黨(團結中心—Masal)合併組建尼泊爾聯合共產黨(毛主義)。聯合尼共(毛主義)亦是革命國際運動及南亞毛主義政黨組織協調委員會(CCOMPOSA)的成員。

英語:The Communist Party of Nepal (Maoist)
尼泊爾語नेपाल कम्युनिष्ट पार्टी (माओवादी)
中文簡稱尼共(毛)
英文縮寫CPN-M

【概述】

尼泊爾人民革命事業的領導核心尼泊爾共產黨(毛主義)在2008年4月尼泊爾制憲會議選舉中獲得了壓倒性的勝利,獲得了601個代表席位中的近一半議席,成為制憲會議第一大黨並獲組閣權。

【過去:從議會遁入山林】

1989-1990年,尼泊爾全境爆發大規模的人民運動,時任國王的比蘭德拉被迫於1990年11月9日頒布新憲法,引入多黨議會制基礎上的君主立憲制政體,1962年以來的無黨派評議會體制就此終結。在開放黨禁的背景下,昔日的共產黨勢力逐步分化成尼共(聯合馬列)、尼共(馬列)和尼共(毛)等若干派系,並開始參加議會選舉。但是,尼共(毛)對新政體仍心存不滿,堅持主張廢除國王並實行共和制,稱要走武裝鬥爭的道路,推翻“封建君主制”,建立共和制國家。1996年2月,尼共(毛)宣布退出議會,在普拉昌德(Prachand)和學者兼政治家巴普蘭·巴塔拉伊(BaburamBhattarai)的領導下離開首都和大城市,到農村開展武裝鬥爭,成立自己的中央政府、法院和銀行等機構,開始武裝對抗政府的活動。
需要指出的是,思想無國界,尼共(毛)的“毛派”命名完全是其自身行為,其也完全有權根據尼泊爾的實際國情使用和發展毛澤東思想和理論、完善自己的政治綱領,並提出了“普拉昌達道路”。其最突出的特點是,通過鬥爭取得平等的發言權,然後通過議會民主道路參政,進而逐步推進必要的社會改革。此次,尼共(毛)席捲了制憲會議的半數議席,也證明了尼泊爾人民並不介意他們的名字。某些西方媒體和勢力試圖在尼共(毛)的名字大做文章和浮想聯翩,是其陰暗心理和反華思維的自然流露,也是其干擾尼泊爾和平進程的慣用伎倆。
1990年尼泊爾開始實行多黨民主制後,並沒有帶來人們預期中的和諧民主與經濟發展,國家長期處在世界最貧窮國家的前列。走馬燈似的政黨輪替與越來越嚴重的貪腐現象,令越來越多的尼泊爾人對政治失去了信心。在政治生活中,黨派往往將一黨之私凌駕於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之上。在遁入山林的十餘年中,尼共(毛)準確地抓住民眾對現政府腐敗無能的不滿,逐漸擴大根據地,並迅速地紮根在邊遠山區和廣大農村,繼而控制了尼泊爾全境一半以上的面積,也經受住了尼泊爾政府軍與國際勢力對其展開的聯合剿殺。

【現在:走出山林回歸政治主流】

2005年2月1日,尼泊爾政局出現重大變化。賈南德拉國王以首相德烏帕(S.B.Deuba)內閣沒能推動與尼共(毛)的和談為由,解散了執政的四黨聯合政府而親理政事,並承諾“三年徹底解決國家的安全穩定問題,而後還政於民”。然而,國王犯了致命的戰略錯誤,在尼共(毛)和“七黨聯盟”這兩大勢力中,未與其中任何一支形成戰略聯盟和統一戰線。其結果是,在國王親政15個月後,在黨派聯盟和尼共(毛)共同組織領導下,普通百姓開始走上街頭,形成反國王統治的民眾浪潮,國王的倒台已是在所難免。2006年4月,國王發表電視講話,宣布恢複議會,交出政權。
賈南德拉國王從全面親政到全部放權,既是尼共(毛)與主流政黨首次成功合作的結果,也激發了尼共(毛)重出江湖的信心和鬥志。短短10年內,尼共(毛)從一股由出走的散兵游勇組成的落魄政治勢力,迅速發展成為一個紀律嚴密、能量巨大的反政府組織。國王被推翻的過程在客觀上放大和宣傳了尼共(毛)對尼泊爾政局的影響力,也為部分尼泊爾民眾提供了一種新的政治選擇。2001年尼泊爾一家報紙進行的民調錶明,僅有9%的尼泊爾人認為“毛主義者是解決該國問題的最佳人選”,僅1.8%的人願投票選舉他們當政。但是,僅僅過了5年之後,尼共(毛)已經與大會黨和尼共(聯合馬列)平均瓜分300個過渡立法機構中的席位,並在2008年4月的制憲會議選舉中大獲全勝。
經過2005年2月到2006年4月的國王親政政治風波的洗禮後,毛派獲得合法化的身份,能與主流政黨平起平坐,其勢力正有逐漸滲透到全國的勢頭。2006年4月以來,七黨聯盟基本上履行其先前對尼共(毛)的承諾,即摘掉了戴在其頭上的“恐怖主義組織”的帽子,取消了針對其領導人的紅色通緝令,雙方進行了幾輪和平政治談判,臨時政府也釋放了所有在押的其成員並對其大赦,並歡迎尼共(毛)武裝加入國家的政治主流。尼共(毛)方面也基本上遵守並數度延長停火期限,針對政府的基礎設施的襲擊也明顯減少。此時的尼共(毛)實質上已經成功地由“綠林好漢”轉型為在地方執政的全國性合法政黨。

【未來:從革命黨到執政黨的轉型】

經過此次制憲會議選舉,尼共(毛)已經成為制憲大會中第一大黨,開始了從革命黨到執政黨的轉型階段。
此次選舉大勝,主要是因為尼共(毛)準確抓住老百姓的求變心理。儘管尼泊爾多黨政治得到美國、英國、印度等國的支持,但是眾多政黨的貪腐和內斗使得尼泊爾民眾對其失去信心,大部分政黨領導人被老百姓視為“不願變革和不可靠的”,有的評論形容他們只是“大王(賈南德拉)之下的眾小王”。政黨之間爭權奪利,導致對議會政治失望的人們越來越感到不滿,最終轉向支持尼共(毛)。可以說,儘管有時其政治口號顯得過於激進,但是尼共(毛)無疑是尼泊爾各種政治勢力中最愛國的一支,敢於挺直腰桿與印度人和美國人打交道,對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毫不含糊。
尼共(毛)提出的耕者有其田、民族平等、男女平等、免除貧苦農民的一切債務、保證人人都有工作和失業期間應給予補助等主張,都是極易引起共鳴的政治綱領。比如,尼泊爾的經濟狀況以農業為主,但全國的土地占有高度集中,占全國人口65%的貧苦農民僅擁有全國10%的可耕土地,而占全國人口10%的地主和富農則擁有全國65%的可耕土地。因此,尼共(毛)提出的土地革命就直接代表了廣大貧窮農民的要求和利益。此外,尼泊爾婦女遭受的經濟壓迫、政治壓迫和社會壓迫最深,尼共(毛)明確地提出、並身體力行“反對種姓和民族歧視,提高婦女的社會地位”等主張,這也是其獲勝的重要因素。當被問及為何能夠贏得選舉時,尼共(毛)二號人物巴塔拉伊總結為,“我們將貧困人口、包括婦女在內的邊緣化群體作為重點工作對象,爭取到各種民間團體的支持,所以獲得了成功”。
在未來的執政期間,尼共(毛)如何兌現承諾、改善民生就成為其執政業績的最重要指標,比如要解決落後的基礎設施、斷斷續續的石油供應、電力短缺、就業、醫療、教育、社會公正以及安全問題等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
由反政府武裝轉變為執政黨,這一角色的轉變將可能迫使尼共(毛)修正過去的一些極左政策。尼共(毛)領導層是由不同民族、不同種姓和相對貧苦家庭出身的一群優秀知識分子組成的,他們當中有的在印度和前蘇聯留學過,均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對外部世界都有比較清楚的了解,也有能力改變自身、融入國際社會的政治現實。
尼共(毛)的領袖普拉昌達要將尼泊爾經營成為“亞洲的瑞士”,不排斥全球化,歡迎八方遊客到尼泊爾觀光旅遊。
二號人物巴塔拉伊選後則稱,尼共(毛)將會把推動公私合營作為經濟政策的一部分,並推動建立友好的勞資關係。尼共(毛)領導下的新政府將採取較為開放的經濟政策,尊重商業、私人企業和在尼外商,也歡迎外資的流入。
尼共(毛)目前面臨的任務將是能否帶領其他黨派、制定出一部能夠把四分五裂的尼泊爾整合起來的新憲法。

【外交政策與國際關係】

自尼共(毛)成立以來,美國印度宣布尼共(毛)為“恐怖主義組織”,但由於2008年尼共(毛)通過和平合法的民主選舉程式上台,因此一直標榜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民主政體”的美印兩國沒有任何正當理由拒絕承認尼共(毛)成為合法政治力量、主導尼泊爾政局的現實。
一、尼泊爾共產黨(毛主義)的歷史及現狀
尼泊爾共產黨(毛主義)的前身是尼泊爾共產黨。尼泊爾共產黨於1949年4月22日在加德滿都建立。50年代初,黨員曾發展到40多萬人。1952年1月該黨由於參加拉克薩達爾起義而被宣布為非法。1954年1月,尼共在帕坦秘密召開了第一次代表會議,曼•莫漢•阿迪卡里當選為總書記。1956年4月,尼共恢複合法地位。1959年2月,尼共參加第一次多黨議會選舉,在下議院獲得4個席位。1961年1月,尼國王宣布各政黨非法,實行無黨派評議會制度,尼共也因此被迫轉入地下活動。
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於受中蘇兩黨爭論、印共分裂以及後來中國“文化大革命” 的影響,尼共內部分裂成十幾個小派別。1990年1月 10 日,尼共七派[尼共(馬列)、尼共(馬)、尼共(四大)、尼共(巴爾瑪派)、尼共(馬南達爾派)、尼共(阿瑪特亞派)和尼泊爾工人和農民黨」召開代表會議,決定成立尼共聯合左翼陣線。2月18日,大會黨與尼共七派左翼陣線共同發起“人民運動”,經過幾個月的鬥爭,終於迫使國王取消無黨派評議會制度,宣布開放黨禁,實行多黨民主制。尼大會黨與尼共左翼陣線及獨立人士代表組成臨時政府。
實行多黨民主制以來,尼共黨內各派在發展道路問題上產生了分歧。1990年11月主張以毛澤東的思想為指導進行武裝鬥爭建立人民政權的尼共(馬夏爾)、尼共(四大)、尼共(傑納姆克)和無產階級勞動者組織四派組建了尼共(團結中心),選舉普拉昌達為總書記,而主張走選舉執政道路的尼共(馬列)和尼共(馬)則於1991年1月組建了尼共(聯合馬列)。1991年5月,尼共(團結中心)以“聯合人民陣線”的名義參加了恢復多黨議會民主制以來的第一次大選。在聯合陣線主席巴布拉姆•巴特拉伊的領導下,聯合人民陣線在下議院獲得9個席位,成為議會第三大黨。1994年,團結中心就國內形勢以及武裝鬥爭時機是否成熟進行辯論,結果產生嚴重分歧。以普拉昌達和巴特拉伊為首的一派認為武裝鬥爭時機已成熟,主張進行人民戰爭以奪取政權,但以尼爾莫爾•拉馬和貝德亞為首的一派則主張進行溫和的“人民鬥爭”路線,結果導致尼共(團結中心)分裂。5月普拉昌達和巴特拉伊領導的一派退出尼共(團結中心),另立新黨,起初仍沿用尼共(團結中心)原名,1995年3月該黨在第三次擴大會議上正式起用新的黨名——尼泊爾共產黨(毛主義)。
1996年2月13日,尼共(毛)正式宣布武裝起義,目的是要通過“人民戰爭”,“推翻反動統治者,建立新的人民共和國”。接著,他們進入山地和叢林,開始軍事訓練,進行武裝鬥爭。儘管尼泊爾共產黨(毛主義)分別在2001年7月和2003年1月與政府達成停火協定,但因其堅持“建立共和政體”、“成立過渡政府”和“舉行制憲議會”等31條政治主張,歷次舉行的和談都以失敗告終。2004年8月,尼共(毛)開始戰略進攻,他們最初主要以西部山區的巴迪亞、賈賈科特、魯孔、薩利亞納、羅爾帕和皮烏坦等縣為基地,後迅速向全國發展,控制了全國75個縣中的20個縣,並在這些縣建立了人民政府,其活動和影響範圍波及58個縣,人口達1000多萬,全國80%的農村地區處於他們的控制或影響之下,所控制或影響的範圍被分成9個自治區,除加德滿都谷地外,其餘的8個區都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權。
2005年2月,尼國王賈南德拉發動政變,解散議會並逮捕和關押了尼泊爾各議會黨的領導人。尼共(毛)抓住有利時機,於11月22日和7個議會政黨在印度首都新德里簽定12點協定,結成反封建獨裁同盟。2006年4月,尼泊爾共產黨(毛主義)和七黨聯盟共同發動人民運動,推翻了賈南德拉的獨裁統治。隨後,尼共(毛)與七黨聯盟政府進行了具有歷史意義的第三次和談,當年11月雙方簽定了全面和平協定。2007年4月,尼共(毛)加入過渡政府。
經過14年的發展,尼共(毛)已成為國內外引人矚目的政治力量,目前擁有黨員約30萬名,是尼泊爾最大的共產黨組織。尼共(毛)還擁有比較廣泛的民眾組織:它有一個比較活躍的青年組織——共產主義青年團,尼共(毛)聲稱其成員達417萬6千人;有一個全國性的婦女組織——全尼泊爾婦女聯合會,控制著擁有40萬名會員的學生組織——全尼泊爾民族獨立學生聯盟(革命);尼共(毛)還領導著一個地下工會組織——全尼泊爾工會聯盟(革命)。在剛剛結束的尼泊爾制憲會議選舉中,尼共(毛)在總共601個席位中獲得220個議席,成為即將召開的制憲會議第一大黨。
二、尼泊爾共產黨(毛主義)的政策主張
2003年5月,尼共(毛)召開了中央全會,大會在分析國內外形勢的基礎上,通過了《發展21世紀民主》的決議,對黨的政策進行了重大調整。2004年2月,尼共(毛)在機關刊物《工人》上全面闡述了其相關理論及其綱領政策。在2007年8月,尼共(毛)召開第五次擴大會議,通過了《偉大的團結和偉大的勝利》的決議,重申了黨在重大的理論和政治問題上的原則立場。2008年3月,尼共(毛)在制憲會議競選宣言——《為了新尼泊爾》中又對自己的一些政策作了調整,現將其政策主張綜述如下。
(一)尼共(毛)的理論綱領
1.關於黨的性質、指導思想及奮鬥目標
尼共(毛)認為,尼共(毛)是尼泊爾無產階級、廣大人民民眾、青年、婦女、軍人、革命的、反帝愛國力量的政治代表,黨的指導思想是馬列毛主義和普拉昌達路線。尼共(毛)聲稱自己的最終目標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然而它認為,由於尼泊爾當前社會性質所限,要實現這一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尼共(毛)指出,尼泊爾是一個封建集權制國家,現在尼泊爾人民正遭受著外部帝國主義和內部封建主義的剝削,封建生產關係和帝國主義的剝削與干涉是尼泊爾進步的主要障礙。尼泊爾只有從封建生產關係下解放出來,才能保證社會的進步,因此黨的近期目標是領導並聯合國內的民主力量進行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在尼泊爾建立一個在無產階級領導下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新民主主義國家。在尼共(毛)看來,目前的尼泊爾革命從性質上來說不是舊式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而是由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尼共(毛)強調,這一革命階段是通向社會主義的必經之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超越。
2.關於馬克思主義
尼共(毛)認為馬克思主義是在階級鬥爭的歷史經驗和發展之中總結出來的國際無產階級的革命科學,作為一門科學,馬克思主義的持續發展是一個自然的過程。在他們看來,毛澤東主義在國際無產階級革命理論的形成過程中,是繼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之後世界革命進入第三階段的產物,是馬列主義發展到新的更高階段的標誌,是當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該黨認為馬列毛主義是當今國際無產階級需要掌握的具有普遍意義的、完整的思想體系。尼共(毛)反對意識形態領域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主張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基礎上,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與本國的實際結合起來,以靈活的方式發展自己的理論。根據這一思想,該黨在領導尼泊爾人民進行反帝反封民主革命的過程中總結出了自己特有的思想體系“普拉昌達路線”。“普拉昌達路線” 從靈活、獨創的新角度來看待共產主義運動,它包括武裝鬥爭、和平民眾運動、和平協商、區別對待外部勢力的外交政策等四個方面的內容。
3.關於當前的革命形勢和政治策略
尼共(毛)認為,蘇東劇變後,世界形勢表現為帝國主義戰爭和惟一超級大國美帝國主義的戰略進攻,世界政治軍事力量對比失衡,世界資本主義力量遠遠大於世界社會主義力量。從20世紀的經驗教訓看,民主是人類文明進步中不可阻擋的潮流,多黨競爭和議會民主是資產階級反封建鬥爭取得的政治成果,尼泊爾的封建專制制度違背人類進步的歷史潮流,政黨只要是反帝、反封建並為人民民眾服務的,就可以自由地競爭;從國內的階級鬥爭、政治形勢和力量對比上看,尼共(毛)控制了全國絕大多數地方,並在革命根據地建立了人民民主政權,封建統治者的權力受到嚴重削弱,民族資產階級又願意合作,國內出現了和平的希望。鑒於當前國際局勢以及國內主流政治力量的對比,尼共(毛)認為應當堅持民主革命時期靈活機動的戰術和堅定不移的戰略方針,不排除通過和平的民主方式取得全國政權,實現人民民主的目標,現實的政策是將圓桌會議、過渡政府和選舉制憲會議作為黨的當前的政治策略,即經過各派政治力量談判,聯合成立過渡政府,在國際社會的監督之下,選舉出立憲會議,建立民主共和國。
(二)尼共(毛)的國內外政策
1.政治主張
尼共(毛)指出,過去50多年來尼泊爾的政治發展一再證明,封建君主制是尼泊爾人民行使民主權利的主要障礙。10多年的圍剿戰爭、臭名昭著的王室血案、2002年10月 4日的民主倒退(指尼泊爾國王賈南德拉解散德烏帕內閣,宣布親政),使尼泊爾人民對國王和君主制度的憎恨與憤怒達到了極點。民主共和國意識已成為人民大眾的普遍共識。尼共(毛)主張結束君主制,在各民族真正自治與平等的基礎上,發展聯邦民主國家結構。尼共(毛)關於未來國家結構與民主的構想主要有如下一些內容:設立11個高度自治的聯邦,各聯邦享有高度的自治權;中央實行兩院制——上院和下院,在上院各聯邦有相同數量的代表,下院代表由各聯邦有選舉權的公民直接選舉產生;實行總統負責制,總統由人民直接選舉產生,行使國家元首和全國武裝力量總司令的職權,總理作為行政首腦,負責管理政府的日常事務;在新民主主義階段和社會主義階段實行多黨競爭制,承認所有社會團體和政治黨派的獨立性,定期舉行公開、自由的選舉;人民享有基本的政治權利,如言論和表達自由,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信仰宗教和不信仰宗教的自由;婦女擁有與男性同樣的權利,保障婦女在各個部門的特殊權利,包括在政府部門的代表權;建立有效的憲法機構,嚴懲政府部門的官僚主義、違法犯罪和腐敗行為;對人民解放軍和尼泊爾軍隊實行整合,重建統一的國家軍隊。
2.經濟政策
尼泊爾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尼共(毛)認為尼泊爾在發展方面落伍的原因,是國家沒有進行相互配合的政治和經濟革命。立憲會議選舉標誌著國家政治革命的結束,因為它將解決所有的政治問題,接下來將聚精會神進行國家的經濟革命。尼共(毛)主張在新民主主義階段發展以社會主義為導向的國家資本主義,其措施包括:發展混合經濟,大力推進國家工業化,制定必要的金融政策保護本國實業家和商業團體的利益;為了獲得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提高生產力,歡迎外資參與尼泊爾的經濟建設;為投資者提供安全保障,並創造有利於國內和國外投資者的環境;實行自力更生的民族工業政策,促進民族資本的發展,儘量減少國家對外國資本的依賴;按照“耕者有其田” 的原則進行漸進的土地改革,重新分配土地,廢除一切形式的封建土地關係,為無地的賤民及其他經濟落後階層提供士地和其他的經濟保護。尼共(毛)一直密切關注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認為中國在經濟發展政策上的一些積極經驗值得借鑑。
3.社會政策
在尼泊爾,封建主義剝削十分嚴重,種姓、等級制度森嚴。全國71%的人口生活在絕對貧困線以下,10%的勞動力失業,60%的勞動力未充分就業,沒有基本的社會服務,農村的醫療保障幾乎不存在,衛生條件很差。尼泊爾的受教育率很低,根據政府的統計,識字率低於50%,受過良好教育的青年人只有去印度或其他國家找工作。由於受印度教族權文化的影響,對婦女的歧視也十分嚴重,她們在每個社會層面都是二等公民。為了提高人民的文化教育水平,改善人民的醫療衛生、工作條件及生存環境等,尼共(毛)提出了未來政府在上述方面實行的社會政策,其主要內容如下:實行免費、義務和公平的教育,制定以就業為中心的民族的科學的教育體系;給所有公民提供免費的、普遍的醫療服務,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規定對窮人、老人和孩子的國家照顧;消除階級、種姓、語言、性別、文化、宗教和地區歧視,並在包容、民主、進步的基礎上重建國家結構的方式來解決婦女、賤民、原住民、被壓迫種姓、被忽視人群、少數民族和落後等問題;結束各種形式的對婦女和被壓迫階層的剝削、歧視和侮辱;保證最低工資和工人參與工業生產的管理;保證學術自由和個人權利;促進民主的、科學的文化的發展以取代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反動文化;保證所有的人全部就業;滿足各階層民眾組織的要求。
4.統戰政策
尼共(毛)成立以來一直強調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重要性,在實踐中它又能根據現實需要,採取更為靈活的政策,其主要原則就是,儘可能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打擊最主要的反動勢力。在人民戰爭時期,尼共(毛)在革命根據地建設中採取了革命聯合陣線的模式,由黨代表、人民解放軍代表和其他民主愛國人士、小資產階級、其他政黨的代表三個部分聯合參與政權管理。2005年2月皇室政變後,尼共(毛)又和7黨聯盟聯合,在2006年4月,共同發動四月人民運動,推翻了賈南德拉國王的獨裁統治,並與7黨聯盟中的4個主張成立尼泊爾民主共和國的左派政黨——尼泊爾共產黨(聯合馬列)、尼泊爾人民陣線黨、尼泊爾工農黨和聯合左翼陣線組成了共和統一戰線。尼共(毛)還積極主張實現尼泊爾共產主義政黨的聯合和統一。它認為由於尼泊爾君主制還沒有廢除,尼泊爾民主共和國還沒有成立,尼泊爾新民主主義革命還沒有最後完成,舊的統一戰線已不適應革命發展的需要,當前的形勢迫切要求實現尼泊爾共產主義政黨的聯合和統一。在尼共(毛)的努力下,2007年9月24日,尼共(毛)與尼共(馬列毛)進行了合併,2008年3月25日又與尼共(聯合中心馬沙爾)達成建立一個聯合政黨的決議,為下一步的組織合併做準備。尼共(毛)和第二大共產黨尼共(聯合馬列)由於在理論上、政治上存在重大分歧,在至關重要的制憲會議選舉上未能實現聯合,但兩黨都在努力彌合雙方的裂縫。
5.對外政策
尼共(毛)積極倡導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堅決反對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霸權主義對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的進攻,主張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不結盟的基礎上和所有國家發展友好關係,特別是發展與兩個主要鄰邦——中國和印度的友好關係。在對華政策方面,尼共(毛)堅持一個中國的立場,承認西藏和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強調西藏問題和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部問題,其他國家不應干涉。尼共(毛)對近期在拉薩市發生的暴亂事件進行了強烈譴責。尼共(毛)主席普拉昌達表示他堅決支持中國政府採取一切措施維護西藏穩定,強調決不允許藏獨分子利用尼泊爾領土從事任何反華活動。在對印政策方面,尼共(毛)表示將繼續保持同印度的傳統關係,認為這種關係只能通過符合雙邊利益的外交關係來理解和處理,而不能通過基於意識形態和信仰關係的方式來處理。尼共(毛)要求廢除1950年簽定的“不平等” 的《印度一尼泊爾和平友好條約》,並對尼印兩國簽署的其他條約重新審查,主張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締結新的條約和協定。尼共(毛)還積極發展同國外相關政黨的關係,並與這些黨聯合成立了一個國際組織——革命國際運動(RIM)。目前該組織的政黨和組織有14個。尼共(毛)還成立了南亞毛主義政黨和組織協調委員會(CCOMPOSA),其主要職能是協調南亞毛主義政黨、組織的行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