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科普名人名著書系·穿過地平線

少兒科普名人名著書系·穿過地平線

《少兒科普名人名著書系·穿過地平線(典藏版)》主要內容:李四光教授是中國現代卓越的科學家、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傑出的教育家和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他對中國地質科學事業的發展不辭艱辛、嘔心瀝血,培養了大量人才;在第四紀冰川、微體古生物、地質力學等領域做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傑出的科學成果。李四光率先在我國開拓許多新領域,如:古地磁、同位素地質、構造帶地質化學、岩石蠕變及高溫高壓試驗、地應力測量、地質構造模擬實驗等方面的研究。他是中國現代地球科學的開拓者,是地學方面把基礎研究和套用研究很好地結合起來的典範。《穿過地平線》入選人教版教材。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他在科學上不倦地追尋真理,而且始終把自己的科學活動同祖國的前途、民族的命運、人民的事業緊密地聯繫在一起。他畢生奮鬥所取得的業績,在振興中華的史冊中,閃耀著不滅的光輝。
《少兒科普名人名著書系·穿過地平線(典藏版)》力求更換一個新的角度,採用文學隨筆的形式來綜合反映李四光的治學、做人的品質及高雅的文化藝術素養。書中將他不同時期顯示其才華橫溢、文情並茂,有學術性、趣味性、可讀性的論著、隨筆小品、談藝錄精選成集以饗廣大讀者。

作者簡介

李四光,原名李仲揆,地質學家、教育家,1889年10月26日生於湖北省黃岡市。1950年回國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地質部部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地質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等職。
他對中國地質教育、地質科學和地質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主要著作有《地球表面形象變遷的主因》、《冰期之廬山》、《中國地質學》、《地質力學概論》、《地震地質》、《天文、地質、古生物資料摘要》及小提琴曲《行路難》(1919年)等。

媒體推薦

李四光是我國卓越的科學家,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和教育家,偉大的愛國者。他在青少年時代就積極投身當時的民族民主革命,是中國同盟會創建會員之一,在辛亥革命中建立了功勳。後來他獻身地質科學,致力於造福人民,成為中國地質科學的重要開拓者,是新中國地質事業的主要奠基人和著名的地質學家。他把一生奉獻給科學。奉獻給祖國和革命建設事業,奉獻給人民。
——前國家主席楊尚昆在“李四光誕辰10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
他畢生所奮鬥所取得的業績,在振興中華的史冊中,閃耀著不滅的光輝。從他的事跡中,我們可以吸取很多教益。我認為至少有下列幾點,是值得我們認真學習的:一、學習李四光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二、學習李四光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事業的崇高品德。三、學習李四光嚴謹的創造性的治學精神。四、學習李四光急國家之急、造福人民、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獻身精神,熱愛黨、熱愛社會主義事業的崇高品德。
——科學家錢學森在“李四光誕辰10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

圖書目錄

總序
序言
地球年齡“官司”
天文學地球年齡的說法
天文理論說地球年齡
地質事實說地球年齡
地球熱的歷史說地球年齡
讀書與讀自然書
中國地勢淺說
侏羅紀與中國地勢
風水之另一解釋
地球之形狀
人類起源於中亞么?
地殼的觀念
如何培養兒童對科學的興趣
大地構造與石油沉積
看看我們的地球
從地球看宇宙
地殼
地熱
地震與震波
淺說地震
燃料的問題
現代繁華與炭
地史的紀元
中國北部之蜒科(即紡錘蟲)
地質力學發展的過程和當前的任務
啟蒙時代的地質論戰
地質時代
古生物及古人類
均衡代償現象
冰川的起源
滄桑變化的解釋
總結地層工作的要點
尾聲
後記

文摘

地形及水道 一個地方的水道乃是直接受那個地方地形的支配顯而易見。這兩層無妨並作一層說。地形與人生的關係也可從兩方面說法:一是間接的影響;二是直接的影響。間接的影響又可分為幾層說:植物群的分布常與地面的高度以及地面的形勢有一定的關係。比方在喜馬拉雅山腳我們所見的植物是熱帶的植物,漸漸上山,植物的種類漸漸變更與溫帶地方的植物相當。到最高的處所所長的植物,卻與寒帶的植物形態相似。動物群也是與地形有一定的關係。有的宜于山居,如猴類,虎豹類。有的性喜高原或平原,如驢馬等類。有的性喜潮濕,如鹿豕等類。所以居高原平原的人得了驢馬等類交通的利器,他們長於騎馭,因之漸漸發生了許多特別的習慣。
為簡單起見,我們可將各樣的地形概分為二式:一是丘陵式;二是原野式。丘陵式的地方常有山脈起伏,河流縈繞。此種地方的河流往往較深而不易泛濫,便於行船。中國南部,即秦嶺以南的地方,屬於這種形式。原野式的地方常有廣大的高原平原,一起一落。高原與平原接頭的地方地形變更甚急,河流較淺,河床極寬,容易泛濫,不利行船。中國北部即秦嶺以北的地方,屬於這種形式。一地文化的發展,交通的難易,可算得是極重要的原因。所以泥耳河畔,Tigris,Euphrates,以及恆河流域等處,都是古代文化的淵源。中國西北境都是高山,東南一片浩海,所以幾千年關在門裡,與他族老死不相往來,沒有什麼進步。就中國內部而論,南北的情形亦有大不相同之處。南邊因為有一條長江,所以近年來新思想發育較快,北邊雖有一條黃河,不能利於交通。北部的居民新思想發達較慢,這不能不算一個大原因。
一個大陸上分了許多國。一國里往往又分了許多政治區域。這些國界和政治區域的境界,往往就是地形變更的地方,又可以說是地文區域的界線。請看英倫與威爾斯的界線,西班牙與法國的界線,義大利和瑞士與奧國的界線,戰國時代各國的界線,三國時代魏蜀吳的界線,現今中國內地18省的界線,都不是偶然發生的,亦並不是絕對的用人工作成的,多少都有天然地形的關係或地文的關係存乎其中。一個國家理想的政治區域,當然應與那一國的地文區域多少一致,因為那樣合乎自然的組織,就行政的便宜上說,最為經濟,就政策上說,最足以啟發各地方人民的特長。
至若地形對於人生直接的影響,可分為身體方面與精神方面兩層。山路崎嶇,往來行旅必要費許多的精力,且山上的氣候往往比平原的氣候變更較為劇烈,所以山居的人民往往體力較大,並且富于堅忍耐勞之性。平地的居民鍛鍊體力的機會較山居的為少,所以他們的性質體格往往較為軟弱。這是只就身體方面說的。若論到精神方面,影響之大較身體方面恐怕有過之無不及者。人類是最富於模仿性的一種動物,外界種種的形狀,都在他心裡留一個印象。這些印象他隨時就可拿出來套用。我們何以知道作一個車輪?絕不是因為有了幾何學我們才能知道做出一個圓的東西。恐怕天上的太陽月亮早已把一個圓的觀念給我們的祖宗了。由此類推,人類所有種種形態上的基本觀念,恐怕不由天然界得來的很少。更進一層,人類自己的性格恐怕也不能逃脫天然界種種物象的支配。山象巍巍,所以山居的人稟性應甚沉重。水象清淡,常常流動,近水的居民應該稟性較為輕率而圓通。中國北部風景簡單,黃土平原,一望數千百里,所以北方的人民賦性應該較為簡單,較為直爽,但不免緩慢呆滯,南部山回水曲,景象隨地不同,所以南方人心境應該較為複雜,往往智慧多端,但是不免近於狡猾。同為中國人種,數千年來受同樣的教化,而性格竟相差若是。根本的原因大部分不能不歸之於地文。
然則地面何故發生種種形勢,要根究這個問題,我們不能不講到地質。
土壤,礦產,地盤構造,農業的發展幾乎全視土壤的性質何如,不用詳論。土壤的性質全視地下岩石的種類何如。岩石的種類又全視當地地質的歷史何如。然則農業民族的生活狀態與地質的情形有何等密切的關係,由此可以想見。不獨農業與地質有如此的關係,就是一地的礦產對於一個民族發展的歷史也往往有極重要的關係。比如歐洲自從工業革命以後需用煤鐵日多一日。英國一國煤田甚多,英國的煤層並且常與可采的鐵礦互相毗連或相距不遠。有這種天然的利益,所以英國的工業發達獨早。德法兩國屢次交戰,殺人數百萬,雖然有種種歷史上的原因,然而Alsace—Lorraine的鐵礦不能不算是惹起這種歷史上的大事件的一大原因。日本鐵礦甚為缺乏,它現在正在由農業國而變為工業國的時代,需鐵很多,自己國里沒有造鐵的原料,所以只好極力到它鄰近的中國來想法子。山西一省幾乎全是煤田,現在因為交通不利工業不振,山西的人民還是多數業農,將來我們國里實業發達,山西必有大開煤礦之一日。山西人民大部分必至於拋棄他們祖宗遺傳的農業而人於礦業一途。太原也許變成一個中國的伯明罕。礦產對於一個民族的前途又有如此重大的關係。
現在說到地形,各種的岩石結構不同,性質不同。各地岩石構造的情形往往各有特象。這些結構不同,性質不同,構造不同的岩石受了風雨的剝削各應其抵抗力的大小,在地面上成各種形狀。岩層如有破裂或折皺的地方,在地面往往也有特別的形象發生。以前所說的英倫與威爾斯交界的地方地形忽而變更,乃是兩方面地層的種類不同,構造的形式不同所致。東面屬於中生世的岩層折皺甚緩,西面屬於古生世的岩層折皺甚急。英國中間之所以發生PennineRange擋住西來的濕氣,是因為古生世末期歐洲發生了一次地盤大改造,那就是地質家都知遁的Hercynian改造。義大利北境之所以有山脈,是因為第三期的中葉歐洲又發生了一回地盤的鼓動。中國秦嶺以北地層折皺較少,破裂甚大,成平台式,所以地表的形狀屬於原野式:南部折皺甚多,所以成丘陵式。 倫敦之所以為倫敦,有人以為純系偶然,其實大謬。倫敦地盤的構造像一個盆形,故名倫敦盆地。盆中都是為四邊翹起中間凹下的地層填滿。那些地層的構造對於造天然噴水井非常相宜。因為有這種天然的便利,所以當初有許多人家積居在倫敦盆地的中間,漸漸繁盛,於是才有今日的倫敦。巴黎之所以為巴黎,也可用同樣的理由解釋。
不要說這種大地方,就是極小的一個村落,一條道路的存在,只要仔細地考察,往往能找出地下的原因出來。比如一個小折皺;或是一個地層中的小裂縫;或是一層特別的岩石的露頭,都可為收集居民的原因。常在實地調查地質的人,都知道這種奇怪的事實。
綜括以上種種,我們現在敢下一個斷案,那就是地下的種種情形有左右地上居民生活狀態的勢力。那種勢力的作用,常連亘不斷。它的影響雖然不能見於朝夕,然而積久則偉大而不可抗拒。人類既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怎樣能逃脫這種薰陶孕育的勢力?這種勢力千變萬化,運行各異其方。各地居民受其影響者,各具特殊之性。於是甲地的人民長於某種製造,乙地的人民工於某種美術,倘若各地人民逐漸發揮其天賦的本能,彼此和合,彼此補助,小而言之一地或一國的文化,大而言之全世界的文化乃得盡興儘量發展。我很希望政治學者社會學者解決種種實際問題的時候,把我們現在所討論的一層納入考慮之中。我並且希望將來有機會根據這個原則來討論中國的政治區域應如何劃分。

後記

李四光教授是中國現代卓越的科學家、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傑出的教育家和偉大的愛國主義者。1889年誕生於湖北省黃岡縣一個貧寒私塾教師家庭,1904年公費留學日本,在大阪高等工業學校學造船。1907年他在東京加入孫中山先生創建的中國同盟會,追隨孫中山先生參加推翻滿清封建王朝的革命;辛亥革命後,因不滿袁世凱、黎元洪篡奪革命果實的行徑,辭去政府高官,於1913年再次出國留學,在英國伯明罕大學,師從包爾頓教授學習地質,從而與地球科學結緣,走上了艱巨而又光輝的科學道路。
他於1920年回國,受聘於北京大學,任教授。執教期間,他對中國北方,特別是山西蜓科化石進行了深入研究,以求揭示石炭紀、二疊紀太原系的地層層序和煤層層位。後來又把這項研究延伸到華南,因為華南石炭紀和二疊紀灰岩分布廣泛,蜓科化石豐富,他採集了大量蟆科化石標本,詳細研究了它們的殼體構造,從而建立了蟆科化石分類標準,該標準被廣泛接受和採用。他有關蜓的研究,著述甚多,其所著《中國北部之蜓科》(1921年出版)奠定了蜓科化石分類、演化、分布及套用的基礎,解決了長期未劃分的華北石炭紀、二疊紀太原系和廣泛分布於華南的石炭紀、二疊紀灰岩的地層問題。在地層學方面,他還和趙亞曾於1924年首次測制並詳細研究了長江三峽地層剖面,這一標準剖面後來被廣泛套用,並用來同其他地區特別是華南的早古生代——晚前寒武紀地層進行對比。
1921年他帶領學生野外實習時,在太行山東麓首次發現中國第四紀冰川,此後,在長江中下游、江西廬山、安徽黃山和華南其他地方,開展進一步凋查,收集到更多冰川流行的證據,發表了一系列關於中國第四紀冰川的文章,其中《冰期之廬山》是其代表作之一。經他根據調查的大量資料鑑定後,確定了鄱陽、大牯、廬山三次冰期和兩次間冰期,後又提出鄱陽冰期之前還有更老的亞冰期存在。中國第四紀冰川的確立,是我國第四紀地層學和氣候學研究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在生產實踐上對尋找地下水資源、砂金礦床、選定工程建設場址,不僅是有益的,而且是有成效的。
在他致力於華東石炭紀——二疊紀地層工作時,發現這些地層,北方主要是陸相碎屑沉積,夾有海相灰岩,而在南方則主要是海相灰岩。這表明從北往南,海水加深。經他對大陸上海水進退規程的初步探索,得出一種假說:大陸上海水的進退有可能由赤道向兩和由兩極向赤道的方向性運動。這種方向性運動的變化可能是由於地球自轉速度在漫長的地質時代中反覆發生了時快時慢的變化所引起的。從而提出構成大陸的岩石受到長期地應力作用會發生剛性和塑性形變,他根據多年野外工作經驗,發現存在於地球表面的一切形變(構造)現象,它們的方位,對地球自轉軸來說,是有規律的。他指出:一切具有成因聯繫的構造形跡,經常按照一定形式組合起來,形成一個特殊的體系,即構造體系。他把構造體系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緯向構造體系;在中國境內有三條東西走向的構造帶,即天山——陰山東西構造帶,崑崙山——秦嶺東西構造帶和南嶺東西構造帶。第二,經向構造帶;第三,各種扭動構造,包括山字形構造、多字形構造、入字形構造、棋盤格式構造和旋扭構造,其中規模較大的扭動構造體系是中國東部北北東——北東向的新華夏系,以及各種旋卷構造等。並建立了地質力學的工作方法和步驟,他提出,岩石對應力作用的反應,主要決定於岩石的力學性質,應力作用的時間長短以及岩石所處的物理條件,特別是所在地的熱狀態。李四光關於地殼構造和地殼運動的思想,先後較系統的發表在《中國地質學》、《地質力學的基礎與方法》、《地質力學概論》等著作中,對這樣一門邊緣學科,他覺得用“地質力學”這一詞更為確切。 1927年,李四光應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蔡元培院長邀請,主持地質研究所的籌建並首任所長,任職20餘年。在抗日戰爭的烽火中,帶領全所人員,輾轉數千公里,堅持地質科學和古生物學的研究。他對中國地質科學事業的發展不辭艱辛、嘔心瀝血,培養了大量人才;從事科學研究,不依楓洋人,不迷信權威,在第四紀冰川、微體古生物、地質力學等領域做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傑出的科學成果。李四光長期擔任北京大學地質系教授、系主任,造就了一批著名的地質學家,同時還擔任北京大學評議會評議員、聘任、財務、庶務委員會委員和儀器委員會委員長等職。協助蔡元培校長為北京大學校務建設做出了貢獻。此外,他還籌辦了武漢大學,任過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代校長、教授,京師圖書館副館長等職。新中國成立前夕,李四光雖遠在歐洲講學考察,但仍關注著祖國的命運。1949年初,他數次給國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的許傑(地質學家、解放後曾任地質部副部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等人寫信,支持他們堅守南京,反對搬遷廣州,為新中國地質科學事業保留了一支隊伍及設備。他本人拒絕國民政府的高薪,衝破重重阻撓,於1950年初回到祖國懷抱,從此投入到新中國的建設事業中。李四光回國後,接受中央的委託組建全國的地質機構,規劃地質科學研究、勘探與教育事業,並開始擔任“中國地質工作計畫指導委員會”主任,195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地質部成立後又擔任部長。在任21年中,新中國的地質隊伍先後在各省、市、自治區迅速發展起來,探明了數以百計的礦種和礦產儲量,並為城市建設、礦山建設、水利建設、鐵道建設等完成了大量的工程地質、水文地質工作。為了使我國地質事業的發展建議在我國自己的科學、研究和人才教育的基礎上,他先後在地質部組建了地質科學研究院及十幾個專業性和區域性的研究所,完善、擴建了全國性的地質博物館、資料館和圖書館;為適應全國地質事業大發展的需要,對地質院系進行了調整和擴大,主持了北京、長春、成都等地質學院以及許多中等地質技術學校的建立。從而大大地加速了地質科學研究和地質人才的培養。李四光為新中國地質事業的成長費盡了心血,他是新中國地質事業的重要奠基人。當我國開始執行第一個五年計畫的時候,能源,特別是石油問題,是擺在新中國面前的重要問題之一。1949年以前找到的石油儲量遠遠不能滿足今天建設的需要。中國天然石油前景究竟如何?到哪裡去找?對此毛澤東和周恩來等中央領導極為關切,曾垂詢地質部長李四光。李四光分析了中國油氣形成和移聚的基本地質條件,對中國天然油氣資源前景做出了肯定的回答,並提出關鍵是做好地質勘探工作,應打開偏居西北一隅的勘探局面,要在全國廣泛開展油氣普查工作,找出幾個希望大、面積廣的油氣區,作為勘探開發基地。1954年他在題為《從大地構造看我國石油資源勘探的遠景》報告中,全面系統地闡明了我國大地構造型式的特點和含油遠景(即:青、康、滇地帶;阿拉善——陝北盆地;東北平原——華北平原,三個遠景最大的可能含油區)。1955年春,他擔任了全國石油普查委員會的主任,指導了石油勘探工作。在東北平原、華北平原先後突破之後,他指出新華夏系沉降帶找油的理論是可靠的。李四光為祖國尋找石油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李四光在擔任中國原子能委員會主任期間,為發展全國核能事業,尋找鈾礦資源做出了重要貢獻。李四光深感我們國家大、人口多,在能源方面光靠石油和煤是不夠的,也易於造成資源浪費,是十分可惜的。因而積極提倡在我國開發和利用地熱資源,加快打開地下熱能寶庫。李四光擔任中國科學院地震委員會主任和全國地震領導小組負責人時,在山西、甘肅、四川、廣東等地區發生地震後,都及時進行了調查研究。尤其是1966年邢台發生強烈地震之後,非常焦慮,深感地震災害對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失很嚴重,在他生命最後幾年裡,用了很大的精力投入地震的預測、預報研究工作。他認為地震是一種地質現象,大多是由於地質構造運動引起的。這對構造應力場的研究、觀測、分析和掌握其動向,是十分重要的。他提出的這些思路和方法已為地震預測預報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礎。李四光還率先在我國開拓了許多新領域,如:古地磁、同位素地質、構造帶地質化學、岩石蠕變及高溫高壓試驗、地應力測量、地質構造模擬實驗等方面的研究。他是中國現代地球科學的開拓者,是地學方面把基礎研究和套用研究很好地結合起來的典範。李四光在中國科學院擔任了多方面的工作,任副院長期間,協助郭沫若院長積極籌劃和推進我國科學事業的全面發展。並曾籌建地質研究所、南京地層古生物研究所,兼任初期所長;在他建議、推動下成立了古人類脊椎動物研究所、古植物研究室、綜合考察委員會、自然博物館,並擔任過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主任等職務。他還關心中國海洋科學事業的發展,親自考察青島海洋研究所。他擔任國務院科教組組長時,認為改進數學教學工作對科學事業發展關係重大。在他逝世前一年,還組織了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及清華、北大等校數學教師新編數學教材。他在中國科學院和中國自然科學事業的開拓中,作出了重大貢獻。李四光早在1922年與同仁發起並成立了中國地質學會,被選為第一屆副會長,嗣後擔任了較長時期的會長、理事長。上世紀四十年代中期,李四光在重慶同愛國科學工作者一起團結大後方的科學工作者,成立了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李四光任監事長。解放後,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全國委員會主席,作為中國科協的創建人和新中國多項科技事業的組織者,李四光不僅團結全國科學技術工作者,為祖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貢獻聰明才智,還為普及科學知識、提高民族素質和全面繁榮祖國科學事業竭盡心力。李四光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的委員,第二、三、四屆當選為副主席。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這位在中國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史上做出過卓越貢獻的科學偉人隕落了,他的一生,經歷了祖國幾次大的社會變革,取得的成就來之不易。從他一生的事跡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富有民族自豪感和社會正義感,矢志不移的科學事業心和進取心,他在科學上不倦的追索真理,而且始終把自己的科學活動同祖國的前途、民族的命運、人民的事業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地質科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畢生奮鬥所取得的業績,在振興中華的史冊中,閃耀著不滅的光輝。時值進入新世紀之際,我們和我們的年輕一代,如何繼承和發揚李四光教授為我國科學及文化寶庫所留下的珍貴遺產,研究他在舊中國極端惡劣的環境中,在新中國初創的艱難日子裡,怎樣戰勝困難,克服自卑感,增強自信心,為祖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做出傑出成績的成功經驗,從而激發年輕一代的愛國激情和自強不息、堅韌不拔、頑強拼搏的創業精神,為祖國在新時代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做出應有的貢獻。我想,這就是我們選編出版本書的意義所在。

序言

李四光教授是中國現代卓越的科學家、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傑出的教育家和偉大的愛國主義者。1889年誕生於湖北省黃岡縣一個山村鄉塾貧寒教師家庭,中華民族正遭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雙重壓迫而處於內憂外患、災難深重的年代。尤其在中國海域,帝國主義列強不斷侵略,中國多次失敗,中華民族極受屈辱,激起了少年李四光強烈的愛國熱情。他努力奮進,爭取到日本學造船機械(附造船機械專業師生合影圖1),以求船堅抵禦外侮。此時,李四光的學習任務雖然很重,當了解到孫中山先生是我國一位偉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決定追隨他,立志革命,振興中華,加人同盟會。李四光自書誓詞:
聯盟人湖北省黃州府黃岡縣李四光,當天發誓: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渝此任重處法。
天運乙已年七月三十日
中國同盟會會員李四光
他獻身於推翻滿清政府的革命事業,參加了著名的辛亥革命。湖北軍政府設立實業部,李四光被推選為實業部部長(南京政府成立改為實業司)(附實業司建設概略圖2),不久,袁世凱篡奪了革命果實,李四光憤然辭去了實業司長職(附孫中山赴武漢合影圖3)。他懷著沉重的心情,第二次離開祖國,遠涉重洋,走科學救國之路,學習科學技術。李四光深信國家要富強必須有充足的礦產資源,因此到工業最發達的英國選學採礦,後改學地質(附在英國伯明罕大學公寓內勤奮學習圖4)。李四光大學結業後,毅然拒絕繼續學習攻讀博士學位、出任國外地質工程師的優厚待遇,決心回國,當時,國內軍閥混戰,萬千民眾掙扎在痛苦的深淵。在國外苦讀近七年,現在就要返回苦難深重的國土,深知國內前進的道路崎嶇、險峻,舉步維艱……於是他毅然提筆,就在隨身攜帶的八開12行五線譜紙上譜成一首名為《行路難》的小提琴曲——中國第一首小提琴獨奏曲由此誕生了。這首樂曲的曲調與其曲名是一致的,它低沉的主調中帶著亢奮的強音,起伏交錯之間伴隨著奔放向上的旋律,鮮明地抒發了他回國的堅強信心和為祖國富強拼搏奮鬥艱難歷程(附小提琴曲手稿圖5、圖6)。
此時,留法勤工儉學同學會邀請李四光去作演講,李四光應允,作了題為《現代繁華與炭》的演講。他講述了繁華(發展工業)與炭(能源)的關係和我國豐富的煤礦資源以及新能源及其開發問題,激發留法勤工儉學的同學們早日為祖國的繁榮興盛作出貢獻。
1920年繞道回國,受聘北京大學,擔任地質系教授(附李四光和王世傑、周鯁生等在北大宿舍門前合影圖7)。他一面教書,一面進行科學研究,他的研究全是結合國家的急需,煤是當時的主要能源,因此,為擴大煤礦資源,對地質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期石炭一二疊紀地層中的標準化石——蜓(它兩頭尖尖,中間膨大,最大的只有米粒那么大,一般長3~5毫米,小的不足1毫米,最長的可達60毫米,形狀像紡錘,李四光根據人們把紡錘叫筵,所以定名“蜒”),進行了廣泛的研究。他首先對中國北方,特別是山西蜒科化石進行了深入研究,又延伸到華南,他採集了大量蜒科化石標本,詳細研究了它們的殼體構造,創立了蜒科化石的鑑定方法與分類標準。他有關蜒的研究,著述甚多,其所著《中國北部之蜒科》(1921年出版)奠定了蜒科化石分類、演化、分布及套用的基礎(經伯明罕大學審議李四光對蜒科系統研究的貢獻,並授予他自然科學博士學位),解決了長期未劃分的華北石炭二疊紀太原系和廣泛分布於華南的石炭紀、二疊紀灰岩的地層問題,並指出太原統、山西統含重要可採煤層,強調蜒與華北找煤的關係。
……
李四光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的委員,第二、三、四屆當選為副主席。
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這位在中國現代科學技術發展史上作出過卓越貢獻的科學偉人隕落了,他的一生,經歷了祖國幾次大的社會變革,取得的成就來之不易。從他一生的事跡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富有民族自豪感和社會正義感,矢志不移的科學事業心和進取心,他在科學上不倦的追索真理,而且始終把自己的科學活動同祖國的前途、民族的命運、人民的事業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地質科學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畢生奮鬥所取得的業績,在振興中華的史冊中,閃耀著不滅的光輝。
時值進人新世紀之際,我們和我們年輕的一代,如何繼承和發揚李四光教授為我國科學及文化寶庫所留下的珍貴遺產,研究他怎樣在舊中國極端惡劣的環境中,在新中國初創的艱難日子裡戰勝困難、打掉自卑感、增強自信心,為祖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做出傑出成績的成功經驗,從而激發年輕一代的愛國激情和自強不息、堅忍不拔、頑強拼搏的創業精神,為祖國在新時代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作出應有的貢獻。我想,這就是我們選編出版本書的意義所在。
馬勝雲
2010.1.6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