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葉蟬

小麥葉蟬,葉蜂科寄主昆蟲。雌成蟲體長8.6—9.8毫米,雄蜂8—8.8毫米,體大部黑色略帶藍光,幼蟲食葉成缺刻,為害嚴重的僅留葉脈。分布在華東、華北、東北、甘肅等省。

基本信息

簡介

寄主小麥、大麥及看麥娘等禾本科雜草。
為害特點幼蟲食葉成缺刻,為害嚴重的僅留葉脈。

形態特徵

雌成蟲體長8.6—9.8mm,雄蜂8—8.8mm,體大部黑色略帶藍光,前胸背板、中胸前盾片、翅基片銹紅色,翅膜質透明略帶黃色,頭殼具網狀刻紋。唇基有點刻,中央具1大缺口。觸角線狀9節。卵長1.8mm,腎臟形,表面光滑,淺黃色。末齡幼蟲體長18—19mm,圓筒狀,胸部稍粗,腹末稍細,各節具橫皺紋。頭黃褐色,上唇不對稱,左邊較右邊大。胸腹部灰綠色,背面暗藍色,末節背面具暗色斑1對,腹足基部有1暗色斑紋。蛹長9.3mm,初黃白色,近羽化時棕黑色。

生活習性

年生1代,以蛹在土中越冬。翌年3—4月成蟲羽化,交尾後用產卵器沿葉背主脈處鋸1裂縫,邊鋸邊產卵,卵粒成串,卵期10天左右,4月中旬一6月中旬進入幼蟲為害期,幼蟲老熟後入土做土繭越夏,10月間化蛹越冬。成蟲喜在9—15時活動,飛翔力不強,夜晚或陰天隱蔽在小麥、大麥根際處,成蟲壽命2—7天。幼蟲共5齡,3齡後白天隱蔽在麥株下部或土塊下,夜晚出來為害,進入4齡後,食量劇增,幼蟲有假死性,喜濕冷,忌乾熱。冬季氣溫高,土壤水分充足,翌春濕度大溫度低,3月雨小,有利於該蟲發生。

防治方法

(1)農業防治 老熟幼蟲在土中時間長,麥收後及時深耕,能把土繭破壞,殺死幼蟲。(2)幼蟲發生期,於3齡前噴灑90%晶體敵百蟲900倍液、80%敵敵畏乳油1000—1500倍液或80%磷胺乳油2000倍液。(3)利用幼蟲的假死性,在傍晚時分進行人工捕殺。(4)田間發生數量大的可噴撒2.5%敵百蟲粉或1.5%樂果粉,每667m2噴1,5—2.5kg,也可用上述殺蟲劑加細土25kg,沿麥壟撤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