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菜絲菌核葉腐病

小白菜絲菌核葉腐病病原為立枯絲核菌。 病菌主要以土中越冬菌核作為初侵染來源,萌發抽生菌絲進行初侵染致病。 被害葉片初呈沸水燙狀濕腐型病斑,早露未乾時病部呈灰綠色。

病名

小白菜絲菌核葉腐病

病因

病原為立枯絲核菌。病菌菌絲初期無色,後為黃褐色,具有隔膜,粗8~12微米,多呈直角分枝,基部略縊縮,老菌絲常呈一連串桶狀細胞狀。菌核不定形至近球形,0.5~1.0毫米,淡褐至深褐色。擔孢子近圓形,大小為(6~9)微米×(5~7)微米。

流行情況

主要危害葉片。病菌主要以土中越冬菌核作為初侵染來源,萌發抽生菌絲進行初侵染致病。發病後病部上的菌絲借接觸或攀纏作用向鄰近植株蔓延,再次侵染,使病害得以擴展。由於病菌發育適溫為28~32℃,菌核在高溫27~30℃及濕度充足條件下極易萌發,故風雨頻繁特別是颱風雨多的季節和濕悶的天氣最有利於本病發生。前作稻紋枯病發生嚴重的田塊,或用病稻稈作覆蓋物,或偏施氮肥,都易誘發病害。

症狀

被害葉片初呈沸水燙狀濕腐型病斑,早露未乾時病部呈灰綠色。乾燥時病部轉呈灰白色,嚴重時全葉腐爛,僅殘留主脈,並延及葉柄和莖部腐爛。在患部可見蛛絲狀菌絲體和由菌絲體糾結而成的白色絨球狀菌絲團(幼嫩菌核)和蘿蔔籽粒狀物(老熟菌核)。蛛絲狀物、白色絨球狀物和蘿蔔籽粒狀物皆為本病不同階段表現的病徵,也是有別於小白菜細菌軟腐病症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