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日村

該村位於福建省 莆田市 南日鎮駐地北部8公里,為一個島嶼,僅有一個自然村,村委會駐小日自然村,設4個村民小組,435戶,2221人。該村全島都是紅土,原名紅日島,是南日群島中僅小於南日大島的小島,故後稱為小日島,該村屬小日境新興社。

基本信息

地名由來

該村全島都是紅土,原名紅日島,是南日群島中僅小於南日大島的小島,故後稱為小日島,該村屬小日境新興社。

歷史沿革

宋、元屬感德鄉南匿里,明、清屬四區南匿里,民國初歸省府管轄,23年屬福清縣九區,24-25年屬南日特種區,29年屬莆田縣南日鎮,32年屬南日鎮五嶼村,49年屬13區五嶼村,50年屬13區五嶼村,54-55年屬24區五嶼鄉,同年屬南日區五嶼鄉,57年屬南日鎮五嶼,58年屬南日公社五嶼大隊,61年成立小日大隊,84年改為南日鎮小日村委會。
興化灣有兩顆璀璨的明珠,一個是數百年前就因媽祖聞名於世的湄洲島,一個是至今還藏在深閨無人識的南日島。而我的家鄉就是南日主島外的又一島→(小日島)小日島繼 南日島、平潭島、東山島,福建三大島之後。還有螯山、東西羅盤等南日群島和無數無名無人的島嶼環繞四周,像一串黛色的珍珠鑲嵌在碧藍的大海上。小日島為中國第二大群島南日十八群島中的第一大島,總面積約二平方公里,總人口兩千七百多人,其中在外人口一千多人。小日島四面臨海,島上有山,山下有田,民房錯落有致,島上“天山”海拔102米,風光旖旎,地形奇異,俗說:南有百里路,北有百花山,東有虎頭踞,西有龍舌盤,碧藍的海水,金黃的沙灘,堅韌的木麻黃,纏綿的相思樹,勤勞的漁民,滿載的漁船,堅實的石頭房子……純自然美景。
小日島不繁華但樸實,小日島人不富裕但熱情,不管您何時造訪,總會被她那純粹的天然之美所打動,受勤勞好客的村民所感染。島上各種傳說神秘迷人,現在百花山上還留有“神仙床”、“神仙腳”。北頭沃有處鹹水中的淡水,漲潮時為鹹水,退潮時噴出鮮甜的淡水,人稱“龍泉”。村裡的長輩們還說村里曾有一對銀人,地下曾埋有37壇銀元,留有“腳踏橋仔,面向山仔,對得著十八擔零一舉”之說。小日島海域還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一段,海底蘊藏著大量的文物寶藏,有著重要的考古價值。 島上海產資源豐富,現又致力於發展南日鮑魚、海帶等養殖業,漁民生活蒸蒸日上
來自 小日島線上

自然資源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有耕地總面積1,678.90畝(其中:田431.70畝,地1,247.20畝),人均耕地1.15畝,主要種植玉米、烤菸等作物;擁有林地2,470.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2,040.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1.41畝,主要種植泡核桃等經濟林果;荒山、荒地7,272.20畝,其他面積1,919.50畝。

人口衛生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有農戶344戶,共有鄉村人口1455人,其中男性785人,女性670人。其中農業人口1400人,勞動力750人。該村以漢族為主,是漢族、彝族混居地,其中彝族683人,其他民族27人。
到2008年底,全村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44人,占人口總數的3%;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1312人,參合率90%;享受低保112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詩禮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4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3人,該村距離詩禮鄉衛生院40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個,建有垃圾集中堆放場地1個,村內沒有生活排水溝渠設施,人畜混居的農戶250戶,占農戶總數的70%。

基礎設施

截止2008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視,沒有路燈。全村有299戶通自來水;有49戶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占農戶總數的13%。有364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298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和81%;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225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20戶,分別占總數的61%和60%。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到詩禮鄉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40.00公里,距離集貿市場40.00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2輛,機車56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340.00畝,有效灌溉率為80%,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1,173.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81畝。
到2008年底,全村裝有太陽能農戶8戶。全村有6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6個自然村已通電,有6個自然村已通路,有6個自然村已通電視,有6個自然村已通電話,有1個自然村還存在飲水困難或水質未達標。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58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文化教育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建有國小2所,校舍建築面積713.00平方米,擁有教師8人,在校學生108人,距離詩禮鄉中學40.00公里,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05人,其中小學生159人,中學生51人。

基層組織

據有關資料顯示,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7個黨小組,共有黨員52人,少數民族黨員24人,其中男黨員44人、女黨員8人。2005年,該村黨支部被評為先進基層黨組織;2005年被評為先進集體。村委會由村支書、村主任、文書組成。該村建有團總支1個,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80人。

村務公開

到2008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36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678.90畝,集體總收入60.46萬元,有固定資產60.46萬元。該村已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方式公開,公開項目有各種涉農補貼款、農村轉移支付。

農村經濟

2008年,該村農村經濟總收入669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445萬元,占總收入的68%;畜牧業收入110萬元,占總收入的16%(其中出欄肉豬990頭,雞1250羽);林業收入78.3萬元,占總收入的12%;工資性收入25.70萬元,占總收入的4%。農民人均純收入2707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4.0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70人(占勞動力的9%),在省內務工70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