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色素失調症

皰疹 丘疹 色素斑

基本信息

概述

色素失調症(incontinentiapigmenti)又稱色素失禁症,Bloch-Sulzberger綜合徵、Bloch-Siemens綜合徵、真皮變性黑變病(melanosiscoriadegenerarativa),是一種少見的複合性遺傳綜合徵,有特徵性皮膚改變,可伴眼,骨骼和中樞神經系統畸形和異常。

病因

(一)發病原因
本病徵由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或伴性聯顯性遺傳。
(二)發病機制
女性有兩個X染色體,因此病情不嚴重,而男性異常基因位於僅有的一個X染色體上,因而病情嚴重,常在胎兒期即死亡,因此,臨床上多見於女性患者,國內張玉昌等報告一組病例中曾有1例男孩,Carney報告女與男之比為97∶3,7/18患者染色體分析有異常,國內曾報導一1例患兒在胚胎期受放射線損傷,致基因突變,於出生2周后發病。

症狀

小兒色素失調症的症狀:
高齶弓脊柱裂萌牙延遲皰疹丘疹栓狀齒色素斑色素異常
本症是一種皮膚色素異常的疾病。
1.皮膚損害
(1)皮膚損害表現:本病徵的皮膚損害大多在出生時即有,發生最遲者在生後3個月,炎症階段可發生於胎兒時期,出生後可無進展,初為紅斑,丘疹,繼而呈皰疹或大皰,呈綠豆至蠶豆大小,內容物清澈,皰壁緊張,條紋狀或條索狀密集排列,而不按皮紋或神經節段分布,皰疹,大皰等持續數月,反覆出現,好發於軀幹側面,乳房周圍和四肢等部位,皰疹多不破潰或破潰後有些滲出,皰疹自行吸收或形成硬結,而後留有色素斑。
疣狀損害可出現於手,足背,尤其是指,趾,疣狀損害後亦可留下色素斑。
色素沉著斑可以是僅有的異常,亦可為首發表現或炎症損害,疣狀改變而後出現,色素斑的形態奇特多樣,多呈不規則的潑水狀,鏇渦狀或地圖狀,其色澤呈灰藍色,暗灰藍色,黃褐色或黑褐色,在2歲前色素不斷增深,以後隨年齡增長而逐漸變淺,直至消失,色素改變可持續多年,甚至到20~30歲才消失。
(2)分期:本病徵皮膚損害臨床可分3期,約1/3病例有典型發展過程,多數病例3期次序不規則,易變成重疊,少數僅有色素斑而無第Ⅰ,Ⅱ期改變。
第Ⅰ期:紅斑,丘疹,水皰形成期或簡稱皰疹期,常始於出生時,或生後2周內,罕見1歲以後發生。
第Ⅱ期:贅疣狀或苔蘚狀皮疹形成期,開始於生後2~6周。
第Ⅲ期:色素沉著期,從第12~26周開始。
2.眼部病變約1/3的病例有眼部異常,可見先天性白內障,視神經萎縮,視盤炎,視網膜出血,色素沉著,眼球震顫,藍色鞏膜,斜視等。
3.神經系統異常約半數病例可有不同程度的神經系統異常,包括智力低下,痙攣性癱瘓和癲癇。
4.其他表現萌牙延遲,栓狀齒,阻生和恆牙冠形成異常,頭髮稀疏,頭頂瘢痕脫髮,指甲薄軟伴縱橫條紋等,此外罕見高齶弓,齶裂和唇裂,脊柱裂,侏儒,小頭畸形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