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師重教

尊師重教

尊師重教出自《禮記·學記》,不僅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教學問題的論著。是中國古代一部典章制度專著《禮記》中的一篇,寫作於戰國晚期。據郭沫若考證,作者為孟子的學生樂正克。尊師重教這個成語出自《後漢書——孔僖傳》:“臣聞明王聖主,莫不尊師貴道。”,可見尊師重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基本信息

​作品出處

尊師重教尊師重教

出自《禮記·學記》,《學記》不僅是中國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專門論述教育、教學問題的論著。是中國古代一部典章制度專著《禮記》中的一篇,寫作於戰國晚期。據郭沫若考證,作者為孟子的學生樂正克。

作品原文

凡學之道,嚴師①為難。師嚴然後道尊②,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是故君之所不臣於其臣者③二:當其為屍④,則弗臣也;當其為師,則弗臣也。大學之禮,雖詔⑤於天子無北面⑥,所以尊師也。

作品解析

尊師重教 尊師重教

①嚴師,以師為尊,尊敬老師。

②道尊,以道為尊,尊重知識。

③不臣於其臣者,對於下屬,卻不把他當作下屬看待。

④屍,祭主,執掌祭祀的人。

⑤詔,告訴,教授。

⑥北面,稱臣,行下屬禮節。

作者簡介

樂正克(約公元前300—前200年),姓樂正,名克,戰國時魯國人,思孟學派的重要人物,孟軻的學生。據《禮記·王制》載:“樂正崇四術,立四教”。他是以職業為姓,他的祖先是學官。樂正克是深得孟軻信任的高才生。戰國時代儒分為八,其中一派就是“樂正氏之儒”。

故事

孔子帶領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在去陳國和蔡國的路上被困,一連好幾天沒吃上一頓飯。

孔老夫子實在受不住,只好大白天躺下睡大覺,想以此來忘卻飢餓。孔子的大弟子顏回見老師餓得很,心中十分憂傷,心想,老師上了年紀,怎能經得住這般折磨啊!再不想出辦法,怕是要出危險了。顏回也沒有什麼好辦法可想,只好去向人乞討。這一次真是天不絕人,居然碰上一個好心腸的老婆婆,給了他一些白米。顏回高高興興地把米拿回來,急忙把米倒在鍋里,砍柴生火,不一會兒,飯就熟了。

孔夫子這時剛好醒來,突然聞到一股撲鼻的飯香,好生奇怪,便起來探看.剛一跨出房門.就看見顏回正從鍋里抓了一把米飯往嘴裡送.孔子又高興又生氣:高興的是有飯吃了;生氣的是,顏回竟然如此無禮,老師尚且未吃,他卻自己先吃了起來。過了一會兒,顏回恭恭敬敬地端來一大碗香噴噴,熱騰騰的白米飯,送到孔子面前,說:“今日幸好遇到好心人贈米,現在飯做好了,先請老師進食,”不料孔子一下子站起身來,說:“剛才我在睡夢中見到去世的父親,讓我先用這碗白米飯祭奠他老人家。”

顏回一把將那碗米飯奪了回去,連忙說:“不行!不行!這米飯不乾淨,不能用它來祭奠!”孔夫子故作不解地問道:“為何說它不乾淨呢?”顏回答道:“剛才我煮飯時,不小心把一塊炭灰掉到上面,我感到很為難,倒掉吧,太可惜了,但又不能把弄髒的飯給老師吃呀!後來,我把上面沾有炭灰的飯抓來吃了。這掉過炭灰的米飯怎能用來祭奠呢!”孔夫子聽了顏回的話,才恍然大悟,消除了對顏回的誤解,深感這個弟子是個賢德之人。

中華民族素有“禮儀之邦”之稱,中國2000多年前的古書《禮記》里記載:“天生時而地生時,人其父生而師教之。”社會是由人組成的,人的素質決定著社會文明和國家強盛,而人的素質的形成與他所接受的教育密切相關,教師則起著關鍵性作用。尊師才能重教,這不僅是對教師的尊崇,也是對體現在教師身上的人類文明的充分肯定。古往今來,許多尊師重教的故事廣泛流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