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棲山

龍棲山

龍棲山,系武夷山脈東南延伸支脈,以古傳龍潛於此而得名。主峰高達1624米,為將樂縣最高峰。側峰5座, 海拔均在1500米以上。保護區南北長18km,東西寬14km,總面積15 693hm2,地理坐標為東經117°13′~117°21′、北緯26°28′~26°37′。

基本信息

景區簡介

龍棲山 龍棲山

1984年經將樂縣政府批准建立將樂龍棲山自然保護區,1989年晉升為省級,是一個以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為主要保護對象的自然保護區。

龍棲山自然保護區地處閩西北將樂與明溪兩縣交界處,全區面積63.85平方公里,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內山高林密,古木參天,秀水長流。龍棲山自然保護區有近6萬畝原始森林,是我國少有、獨特的天然植物園。這裡共有7個植被類型,24個群叢,130多個科,近300種樹種,有名貴的南方紅豆杉、柳杉、金錢松、龍柏樹等,還有含笑、吉祥草、海棠、山茶花等奇花異卉。這裡還是一個動物王國,有虎、豹、熊、猴群、羚羊、飛狸、娃娃魚等百餘種珍奇動物,鳥類種類也相當豐富。

龍棲山建有度假村,賓館、餐廳、歌舞廳、會議室一應俱全,是旅遊觀光、森林沐浴、自然野趣、戶外探險、休閒度假的好去處。

主要景觀

區內主要景點有仙人塘、植物園、十字坳、石牛欄、山前雲海、龍潭飛瀑、聖水岩等。

仙人塘

位於龍棲山余家坪村東北8.8公里處,海拔1359米。山頂建仙人塘庵,前有曲池如鏡,池水清洌甘美,傳為神仙所鑿,故名仙人塘。庵前1株茶樹,茶葉品位極佳。庵的四周長有方竹。山上巨石林立,山邊峭壁萬仞,山岩有馬蹄石。清順治八年(1651年),南鄉吳賽娘率農民起義,在仙人塘憑險下寨,對抗官兵達3年之久,後中計被殺。傳說他遇害後騎馬蹬石騰空而去,留下馬蹄印,故稱“馬蹄石”。

植物園

位於余家坪西南約400米處,是余家坪村的“山龍口”林,面積30多畝,生長著100多種樹木。茂林修竹中,鳥鳴蟬噪,如詩如畫。左邊山頭叫雷峰寨,也是吳賽娘起義宿營地之一。

十字坳

海拔1316米,距余家坪12公里,是通往裡山、將軍頂和攀登主峰的必經之地。南北山脊5公里範圍內,有大片黃山松林,最大的母樹胸徑達70多厘米,樹形舒展美觀。十字坳東西兩側山坡上長滿各種杜鵑。春末夏初,鮮花盛開,絢麗奪目。石牛欄 位於十字坳西,距余家坪17公里。山頂海拔1312米,是1塊呈扇形的平坦坡地、高山草場,面積約1平方公里。靠近山凹,生長著10畝左右的金鑲玉竹。

山前雲海

位於龍棲山山腰海拔600米處。晴朗天氣的早晨乘車出龍棲山保護區的山門,往下山的公路行駛6公里左右,眼前便呈現一片雲海,雲海中偶爾顯露的山峰像是汪洋中的島嶼,大樹好比燈塔,煙波雲樹恰似蓬萊仙境。日出後,朝霞璀璨,托起一輪紅日,雲海隨之涌動,波濤洶湧,蔚為奇觀。再驅車下行,來到雲海邊上,此時猶如航行在大海上,萬頃波濤就在身邊奔涌。車子繼續下行,鑽入雲海中,霧氣蒙蒙的青山和濕漉漉的竹木就在眼前,如畫、如詩、如夢。

龍潭飛瀑

位於余家坪東南7公里處。這裡林密谷深,余家溪彎曲跌宕,比降增大,形成一串瀑布群,最大一處落差20餘米。瀑布下跌積成深潭。水聲如雷。兩邊巨石嶙峋,峭壁陡立。峭壁上有雕刻的“百龍壁”,留存著書法名家的各種字跡百餘處。

聖水岩

位於龍棲山與萬全鄉交界處,海拔1561米。清乾隆《將樂縣誌》記載:“上有泉,不盈,不涸。病者飲之即痊。天旱禱之即雨。”故取名聖水岩。峰頂突兀著3座30米高的山頭,儼然“山”字,風姿獨特。怪石奇岩,千姿百態,形似雄鷹、神龜、山羊、伏虎、怒獅、群猴、石筍、石柱、石幔以及一線天、連環石、小石林等,構成一幅幅奇特石景。這裡還有1座石板條建造的“聖水岩庵”,為三明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如今,龍棲山擁有三頂碩而亮的“桂冠”: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人與生物圈網路成員、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

龍棲山景區 龍棲山景區

旅遊最佳季節

最佳旅遊時間為春秋兩季。三明以山水和森林景觀為主,春天繁花盛開,秋天則層林盡染。春天時格氏栲森林公園內格氏栲花盛開,整片森林被妝點成一片雪白,非常漂亮。

三明市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為15℃-19℃,夏長冬短。夏季比較炎熱,有時會受颱風影響而連日降雨,此時前去應做好防雨防潮準備,一些雨具可在到達之後在當地商場購買,質量不用太好,遊玩期間能用即可。冬季感覺寒冷,需要準備保暖性好的外套,面料最好可以防水。另外,冬季為枯水期,河流湖泊相對水量較少,並非漂流的適宜季節

歷史變革

福建龍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福建省西北部,三明市將樂縣西南部,東南接白蓮鎮,北靠黃潭鎮,西連萬全鄉,西南與明溪縣交界,屬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

龍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於1998年,2000年9月,經福建省委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同意,成立福建龍棲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機構規格為相當於副處級事業單位,隸屬將樂縣人民政府。同時參照保護區機構設定情況,本著“精簡、統一、效能”原則,為方便社區民眾,結合保護區實際,還增掛“將樂縣人民政府龍棲山辦事處”,實行一套班子,兩塊牌子,實施保護區與當地社區(“三農”)共同管理,即“區社”合一的管理模式,行使鄉(鎮)人民政府職能,有地方行政管轄權。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是保護區的最高決策機構,內設辦公室、科技科、資源保護科、計財和項目基建科、旅遊產業科等5個職能科室,下設余家坪、里山、外山、白蓮等4個資源管護站和龍棲山森林派出所,資源管護站又下設5個護林哨卡。 核定人員編制為60名(含領導職數11名)。(現實際在編制人員30人,雇用臨時人員85人(含護林員)。

動植物資源動物資源

保護區按世界動物地理分布位於東洋區北部,動物區系屬於東洋界中印亞界的華中區東部丘陵亞區。現已初步查明,野生動物總計13綱、58目、289科、1452屬、2129種,有1新屬、73新種。其中獸綱46種、鳥綱82種、爬行綱22種、兩棲綱11種、魚綱31種、昆蟲綱1821種、其它無脊椎動物116種。境內已定名的昆蟲有21目、187科、1821種,其它無脊椎動物116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的有22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有華南虎(Panthera tigris amoyensis)、金錢豹(Neofelis nebulosa)、雲豹(Panthera pardus)、黃腹角雉(Tragopan cabot)、白頸長尾雉(Sytmaticus ellioti)、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蟒(Python molurus)等7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的有獼猴、短尾猴、穿山甲、黑熊、小靈貓、蘇門羚、鳳頭鵑隼、赤腹鷹、林雕、白鷳、領鵂鶹、褐林鴞、拉步甲、虎紋蛙、大鯢等15種,昆蟲種類約占福建省昆蟲種類數的1/3,面積僅占全省面積的1/2000。被譽為“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的基因庫”,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107種。此外,還有不少藥用、食用、毛皮、害蟲天敵以及觀賞的動物種類。

植物資源

龍棲山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區,森林覆蓋率達98%,有近9 000hm2的原始林和次生林,蘊含著多種生態系統及其景觀。植物資源豐富。現已初步查明高等植物有252科、868屬、1763種(含亞種、變種和變型)。其中苔蘚植物68科、143屬、248種;蕨類植物37科、77屬、157種;種子植物137科、538屬、1206種。國家重點保護的野生植物有9種,其中國家一級保護植物的有南方紅豆杉(Taxus wallichiana mairei)種;國家二級保護植物的有齒葉黑桫欏、金毛狗、金錢松、香榧、樟樹、閩楠、浙江楠、野大豆等8種;此外,蘭科植物有21種。經濟資源植物1821種,其中主要有材用植物120種,纖維植物104種,芳香植物43種,食用植物98種,密源植物176種,藥用植物750種。區內名木古樹繁多,有目前已知胸徑為世界之最的檵木王(胸徑63cm)、胸徑為福建省之最的南方紅豆杉王(胸徑223cm)、深山含笑(胸徑140cm)、青錢柳(胸徑104cm)、香榧(胸徑180cm),還有柳杉王(胸徑230cm)、紅楠(胸徑68cm)等;特殊保護群落有大胸徑南方紅豆杉群落、柳杉群落、面積達2 00hm2的黃山松純林、成片的閩楠林等。

龍棲山自然保護區是我國東部亞熱帶森林植被保存比較完好、植物種類較為複雜的地區之一,被譽為“天然植物園”。植物區系成份屬於北極植物區、中國—日本森林植物亞區、亞熱帶植物區系。區系組成複雜,植被類型較多,地帶性植被為典型的常綠闊葉林,依據植物群落的種類組成、外貌結構和生態生理分布,按照《中國植被》的分類系統,將龍棲山森林植被類型分成6個植被類型,21個群系。植被類型主要有:常綠針葉林(暖性針葉林)、落葉闊葉林、常綠闊葉林、竹林、灌叢以及草叢與草坡。據初步調查,龍棲山有大型真菌資源60多種,據估計有200多種,其中有珍稀的莘克萊蟲草、灰樹花、螞蟻草等,還有較大經濟價值的大型真菌資源如紅菇、泥菇、竹蓀等。龍棲山保護區素有“天然植物園”、“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的基因庫”之美稱。

交通

自駕車:福州方向上三福高速行駛236.6公里,從將樂/玉華洞出口離開,進入S204 行駛到白蓮鎮,在按路標行駛到目的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