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應縣革命烈士陵園

寶應縣革命烈士陵園位於安宜鎮大橋居委會南港組,總占地面積60畝。分紀念瞻仰區,烈士墓區,青少年教育活動區,綜合服務區四個功能區。為全縣社會主義、愛國主義的德育教育基地。

寶應縣革命烈士陵園

概況

寶應縣革命烈士陵園為全縣社會主義愛國主義的德育教育基地,始建於1976年,由於年久失修,設施落後,現根據縣城市總體規劃要求,2001年6月經縣人民政府研究決定實施易地重建。
新園位於安宜鎮大橋居委會南港組,總占地面積60畝。分紀念瞻仰區,烈士墓區,青少年教育活動區,綜合服務區四個功能區,一期工程有烈士紀念碑、紀念館,烈士墓區,祭掃憑弔廣場等。建築面積約3200平方米,投入資金550萬元。
烈士陵園為紀念性工程,紀念碑、紀念館作為陵園的主題,在形式上突出了革命英雄主義,以及“永恆”這一主題的表達,設計選型厚重,色彩基調創造出一種純潔、神聖、寧靜的環境氣氛,建築物力求在精神上與傳統風格取得一致,既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又體現出時代感。
烈士陵園於2001年7月2日奠基,同年8月8日開工,於2002年清明節前正式投入使用。
革命烈士紀念碑,其設計創意體現了紀念的普遍性和地方相結合的特點。
主體碑身高21米,象徵中國共產黨的偉大誕生,兩側拋物線象徵人民民眾團結在中國共產黨的周圍,中國革命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碑身整體形態酷似一把直插雲霄的三棱劍,成為整個革命烈士陵園至高點,顯示了革命志士們頂天立地的英雄氣慨。
革命烈士紀念碑碑身由白色的廈門花岩大理石飾面而成,在陽光下閃閃發光,遠看又似一葉白帆蕩漾在湖面上,儲蓄地表達了無數共產黨人在寶應這塊熱土上為了自己的革命理想,揚帆起航,經過堅苦卓絕的鬥爭,終達勝利的彼岸。
革命烈士紀念館,首先屹立在紀念館大門前這座三人藝術群雕表情堅定,身材偉岸,代表無數為祖國和人民光榮獻身的革命烈士們。他們那種昂揚向上、威武挺拔的身軀,那種正義凜然、視死如歸的神情,仿佛在向我們訴說著難忘的革命鬥爭歷史。
寶應縣是蘇中地區著名的革命根據地之一,早在1927年底,就出現了早期的黨組織活動。在幾十年前革命鬥爭史中,經歷了無數次血與火的嚴峻考驗、無數次光明與黑暗的生死較量,終於迎來了寶應人民的翻身解放和社會主義建設的蒸蒸日上。
革命烈士紀念館整個展覽共分四個部分,也就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第一部分: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一幅人物浮雕後面襯托蒼松翠柏,預示著早期革命先軀浩氣長存。1927年底,大革命失敗後,中國革命暫時轉入低潮,革命中心轉移到了農村。同年底,寶應出現了黨的早期活動。這裡展出了夏鳳山陳處泰王守約三位烈士的生平事跡,在他身上,集中體現了早期革命先軀追求真理,不畏強暴,英勇不屈,獻身祖國的高貴品格。
第二部分:抗日戰爭時期。第二幅人物浮雕後面襯托群山起伏,象徵著抗日革命運動漫山遍野,如火如荼。抗日戰爭期間,寶應鬥爭形勢和全國一樣,經歷了防禦、相持和反攻階段,經過廣大軍民的浴血奮戰,直至奪取抗日戰爭最後勝利。這一部分共展出十四位烈士的生平事跡。
第三部分:解放戰爭時期。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反動當局為搶奪勝利的果實,向我解放區發動公然挑釁。國民黨軍和還鄉團侵占寶應縣城,慘殺我黨幹部和民眾,寶應陷入了一片白色恐怖之中。是可忍,孰不可忍。正象革命紀念館內的一幅浮雕所表現的主題一樣,在黨的領導下,寶應軍民握緊手中的槍桿子,開展了強有力的反擊,終於在1948年底把紅旗插遍寶應城鄉。這一部分共展出六十六位烈士的生平事跡。
在紀念館大廳的正北牆壁上懸掛著的發生在我縣境地內的重要戰鬥圖。首先是車橋戰役經過要圖,曹甸戰鬥大官莊戰鬥、下舍甸戰鬥經過要圖。這裡還有陳毅元帥親筆題詞:“在曹甸戰鬥中英勇犧牲的先烈們,你們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我高呼曹甸的英雄們,萬歲、萬歲、萬萬歲!”
在紀念館大廳的中心位置是一組正反雙面大型群體浮雕,造型生動,動作英武,緊密不間,象徵“革命代代如潮湧,前仆後繼跟黨走”,“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人敵”,再現了當年我黨的軍民勇往直前,視死如歸的戰鬥場景。
第四個部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第四幅人物浮雕以霞光雲彩為背景,預示著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欣欣向榮、蒸蒸日上。新中國成立後,寶應開始了歷史發展的新紀元。寶應人民以百倍的熱情投身到社會主義的建設事業中去。當祖國和人民安全受到威脅時,他們又毫不猶豫地用自己的生命去捍衛祖國和人民的利益,譜寫了新時代的壯麗篇章。這一部分共展出了二十五位烈士的生平事跡。
無名烈士墓(碑)用蘇南優質大理石製作而成,正面是“革命烈士永垂朽”,反面是“英名錄”鑲著1118名烈士英名。
祭掃憑弔廣場:氣勢雄偉,視野開闊,兩邊護欄400多米,用白色大理石製成,潔白無瑕象徵著無數革命烈士無怨無悔地為祖國,為人民無私奉獻的革命精神。
新建寶應烈士陵園,為寶應縣城增添一道新的風景線,成為寶應引人注目的又一人文景觀。烈士紀念館展出的100多位革命烈士生平史料和遺物,是留給我們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必將使我們受到一次生動的愛國主義和革命歷史教育,從而成為推動改革發展和社會主義進步的重要推動力。讓我們繼承烈士的遺願。在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把我們的家園建設得更加美好,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