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理論

審計理論

《審計理論》是2009年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漢文。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編者:陳漢文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頁碼:400 頁
出版日期:2009年
ISBN:9787111265580
裝幀:平裝
開本:16
叢書名:會計學研究生系列教材
定價:52.00

作者簡介

陳漢文,經濟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博士後聯繫人。Saint Mary’s University商學院和University of waterloo會計學院訪問學者,曾在哈佛商學院(Har-carld BLlsiness Sctl001)學習。現任廈門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曾任廈門大學會計系主任,兼任財政部會計準則委員會諮詢專家、國家審計署商業銀行審計指南評審專家、中國金融會計學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兼副秘書長、中國會計學會財務成本分會副會長、福建省審計學會副會長、福建省內部審計協會副會長,《審計研究》、《中國經濟問題》、《財會通訊》、《財會月刊》與《會計之友》編委。 在《經濟研究》、《管理世界》、《審計研究》與《會計研究》等期刊發表多篇學術論文;主編《審計學》、《證券市場與會計監管》、《中級財務會計》、《企業內部控制:理論、實務與案例》、《成本管理》、《企業倫理與會計職業道德》及《財務會計理論》(譯著)等多部著作。獨立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1項、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項目1項。獲得中國會計學會優秀論文榮譽獎、中國會計學會優秀論文一等獎、首屆楊紀琬獎學金指導教師獎,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2004年)和“福建省第四屆優秀青年社會科學工作者”(2007年),主持國家精品課程《審計學》(2004年)。

編輯推薦

《審計理論》特點為: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的廈門大學、暨南大學、西南財經大學、湖南大學、重慶大學等學校的一批從事會計教學和研究的專家教授。經過三年多的努力,終於編撰完成這套會計學研究生系列規劃教材。在所編寫的教材中,我們力求達到以下幾個方面的要求:
第一,本套教材在內容上注重知識性及相對完整性的同時,採用專題的形式,著重探討會計學科當前的前沿問題,其目的是引導讀者不要局限於已有的知識,而是要求做到能在聯繫實際中發展,在理論的前沿上深化,在學科的交叉中融合各種新的和活的知識。
第二,本套教材不是反映作者一家之言的專著,而是囊括有各種不同意見的百家之言。這樣,就為讀者留下較為廣闊的思考空間,並有利於逐步培養讀者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本套教材主要研究中國會計的理論與方法問題,但在必要時也借鑑國外的會計理論與方法,並同它進行比較研究,其最終目的是為了繁榮我國的會計科學。
第四,在對會計問題的探索中,必須要有好的研究方法。在我們看來,不重視研究方法肯定是錯誤的,但也不能認為,有了好的方法就一定會有好的會計理論。那種試圖認定一種標準通用的研究方法來指導會計理論的研究是不可能的,也是行不通的。本套教材在研究方法的問題上,也遵循了這一認識。

目錄

叢書序
前言
上篇 原理論
第1章 審計需求分析
1.1 審計需求的代理理論
1.1.1 企業委託代理關係、機會主義行為與理性預期
1.1.2 受託經濟責任、企業剩餘計量與審計需求
1.1.3 審計需求的代理理論的經驗檢驗
1.2 審計需求的信息理論
1.2.1 審計需求的信息理論:信號傳遞觀
1.2.2 審計需求的信息理論:信息系統觀
1.2.3 審計需求的信息理論的經驗檢驗
1.3 審計需求的保險理論
1.3.1 財務信息風險的轉移:從鑑證機制到保險機制
1.3.2 審計保險價值的形成機制:審計師民事責任制度
1.3.3 審計需求的保險理論的經驗檢驗
思考題
本章參考文獻
第2章 審計職業道德
2.1 審計職業道德的性質:一份隱性的公共契約
2.1.1 契約理論、受託責任與審計師的角色
2.1.2 公眾利益、職業服務質量與審計職業道德的性質
2.2 審計職業道德的實施:自我履行與強制履行
2.2.1 審計職業道德契約的自我履行:中止交易、自我管制與聲譽機制
2.2.2 審計職業道德契約的強制履行:獨立管制、政府管制與法律責任
2.3 審計職業道德的變遷:描述與分析
2.3.1 萌芽期或契約的口頭形式:職業道德觀念(1905年及之前)
2.3.2 探索期或契約的標準化過程:結構化的職業道德準則(1906—1973)
2.3.3 發展期或契約條款的具體化過程:規則導向的職業行為準則(1974年至今)
2.3.4 新趨勢或契約條款的概念回歸過程:概念框架法的職業行為準則(1996年至今)
2.4 審計職業道德的準則:框架結構
2.4.1 美國註冊會計師協會(AICPA)
2.4.2 國際會計師聯合會(IFAC)
2.4.3 英格蘭與威爾斯特許會計師協會(ICAEW)
2.4.4 香港特別行政區會計師公會(HKICPA)
2.4.5 中國台灣會計師公會聯合會(FCPACT)
2.4.6 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CICPA)
思考題
本章參考文獻
第3章 審計師獨立性
3.1 審計師獨立性的理論分析
3.1.1 獨立性的概念:從抽象觀念到概念框架
3.1.2 獨立性的性質:行為約束與核心價值
3.1.3 獨立性的作用機理:基於程式公平的解讀
3.2 審計師獨立性的制度框架
3.2.1 獨立性的衝突模式:力量博弈
3.2.2 獨立性的制度框架:監管視角
3.2.3 獨立性的規則安排:以“關係”為基礎
3.2.4 獨立性的最新動態:SOX法案
3.3 審計師獨立性的未來展望
3.3.1 制度基礎變革:Ronen的財務報表保險制度
3.3.2 概念框架變革:Tayloy的審計師可靠性框架
思考題
本章參考文獻
第4章 審計法律責任
4.1 國外審計師法律責任的發展歷程
4.1.1 國外審計師法律責任的早期階段(20世紀初到30年代)
4.1.2 國外審計師法律責任的發展階段(20世紀30年代到80年代)
4.1.3 國外審計師法律責任的最新進展(20世紀90年代至今)
4.2 我國審計師法律責任的發展歷程
4.2.1 我國審計師法律責任的萌芽階段(1992—1995年)
4.2.2 我國審計師法律責任的發展階段(1996—2006年)
4.2.3 我國審計師法律責任的最新進展(2007年至今)
4.3 審計師法律責任的理論小結
4.3.1 審計師法律責任實踐發展的路徑分析
4.3.2 審計師法律責任的核心問題與爭議
4.3.3 審計師法律責任實踐發展的內在邏輯
思考題
本章參考文獻
第5章 審計組織形式
5.1 審計組織形式的歷史沿革
5.1.1 自由選擇:1938年以前
5.1.2 公司制的全面禁止:1938年
5.1.3 專業服務公司的引入:1969年
5.1.4 有限責任公司:1977年
5.1.5 有限責任合夥制:1991年
5.2 我國審計組織形式的歷史變遷
5.2.1 國有事業單位:1992年以前
5.2.2 公司法人:1993年
5.2.3 個人獨資:1995年
5.2.4 有限責任合夥制(特殊合夥):2007年
5.3 審計組織形式的經濟學分析
5.3.1 審計組織形式安排的初始均衡狀態
5.3.2 推動審計組織形式變遷的主要行動集團
5.3.3 意識形態與法律文化
5.3.4 知識存量
5.3.5 審計組織形式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分析
思考題
本章參考文獻
第6章 內部審計論綱
6.1 內部審計演進:理論與實踐
6.1.1 財務導向內部審計階段
6.1.2 業務導向內部審計階段
6.1.3 管理導向內部審計階段
6.2 內部審計的新範式:風險導向
6.2.1 背景
6.2.2 風險導向內部審計框架
6.2.3 小結
6.3 內部審計:未來研究機會
6.3.1 內部審計主要著作概述
6.3.2 《內部審計思想》與未來研究機會
思考題
本章參考文獻
第7章 政府審計理論
7.1 政府審計的職能與特徵
7.1.1 從自然狀態到政治社會:三種不同的國家理論模型
7.1.2 政府審計的職能與特徵:基於國家理論視角的分析
7.1.3 小結
7.2 政府審計環境的變遷
7.2.1 引言
7.2.2 基於國家建構理論的分析框架
7.2.3 我國政府審計環境的變遷:描述與分析
7.2.4 小結
7.3 政府審計的若干重要問題
7.3.1 政府審計體制
7.3.2 政府審計結果公告
7.3.3 政府績效審計
思考題
本章參考文獻
下篇 方法論
第8章 審計模式變遷
第9章 審計職業判斷
第10章 舞弊審計簡析
第11章 內部控制評審(一)
第12章 內部控制評審(二)
第13章 審計信息化
後記
……

序言

在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的時代,許多人開始認識到:經濟可以保證我們的今天,科技可以保證我們的明天,教育才能保證我們的後天。因此,教育的發展與改革問題被許多國家提到很高的戰略地位。教育的發展與改革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而教材的建設是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可以說,教材的建設是普通高等教育發展與改革中的一個永恆的主題。
但是,作為以培養高層次人才為宗旨的研究生教育是否要有教材?如果我們作出了肯定的回答,那么,怎樣才能編寫出適合於研究生這一層次教學需要的教材?由於歷史和現實的種種原因,我們未能很好地進行深入的討論與研究,在許多重大的問題上還沒有形成共識,這正在影響著我們研究生教育質量的提高。
出於對上述問題的共同關注,在機械工業出版社的倡議之下,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的廈門大學、暨南大學、西南財經大學、湖南大學、重慶大學等學校的一批從事會計教學和研究的教師,對研究生教材建設的有關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並初步形成了某些共識,如:教材規定了被教育對象應具備知識的廣度和深度,是傳授知識的途徑與工具,從而也是通往培養目標的重要手段。因此,研究生教育同樣必須有教材,但也應該走出一切的知識都從教材獲得的、以教材為中心的慣性。因為教材所提供的知識大都相對“穩定”,相對於發展、變化著的實踐來說,具有滯後性,很難滿足日新月異的社會環境的需要,特別是作為同社會環境存在著緊密聯繫的會計科學更是如此。如何處理好既要有教材又不能拘泥於教材這兩者的關係,從而達到我們的教育目標,這就必須運用多種教育手段、途徑和方法。同時,它也給教材的編寫提出了一些新的啟示和要求,也就是在教材中除了要有一般性的知識外,還應通過教材有利於培養學生掌握繼續學習、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能處理好實踐中不斷湧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基於這樣的共識,由前述高校的有關教授組成編委會,具體組織並希望編寫出一套適合於研究生教育需要的教材。經過三年多的努力,這套教材已基本完成。

文摘

上篇 原理論
第1章 審計需求分析
1.1 審計需求的代理理論
審計需求的代理理論,是目前審計需求理論中的主流理論,它是在簡森和麥克林(Jensen和Meckling,1976)所倡導的委託代理理論(PTincipal-agent Theory)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審計需求的代理理論認為,審計的產生不是外部力量強制的結果,而是社會力量的選擇所致;審計是委託人與代理人的共同需求,其目的是為了降低委託代理關係中的代理成本。
1.1.1 企業委託代理關係、機會主義行為與理性預期
簡森和麥克林(1976)以企業的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分離以及由此所導致的信息不對稱為切入點,緊緊圍繞委託代理關係中的機會主義行為(道德風險)對企業價值的影響進行討論。企業委託代理關係(Principal—agent Relation)是指,當一個人或更多的人(即委託人)聘用另一個人或一些人(即代理人)代表他們來履行某些服務,並由此而將若干決策權託付給受託人時,他們之間所形成的關係。基於自利的經濟人假設,委託人和代理人都是以其個人效用最大化為其行動目標的。因此,代理人的行動並不總是符合委託人的效用函式,在某些具體的場合下,兩者的目標可能剛好相反。這樣,在委託人與代理人之間,利益的衝突就會導致代理成本的出現。簡森和麥克林將代理成本的組成歸納為委託人的監督成本、代理人的保證成本以及剩餘損失。監督成本就是委託人為了“控制”代理人的行為所花費的成本,如計量和觀察代理人行為的成本、激勵契約的建立和履行的成本等。代理人的保證成本是指代理人願意向委託人保證他不會採取損害委託人利益的行為,否則他將向委託人進行補償。代理人之所以願意向委託人作出這樣的保證是因為,如果這樣的保證機制可以降低委託人的委託風險的話,那么這將有利於他們之間委託代理關係的維持,同時代理人還有可能從委託人因風險降低而節約的風險溢價中獲益。通常對於有著機會主義(Oppoitunism)傾向的代理人來說,在監督和保證成本一定的情況下,代理人仍然有可能採取有別於委託人效用函式的行動,這樣,兩者的差異就會導致委託人財富的減少,所減少的數額就是委託人的剩餘損失。監督成本、保證成本和剩餘損失共同構成代理成本,並具有此消彼長的關係,當監督成本和保證成本較大時,代理人的行為偏離委託人效用函式的可能性就要小一些,從而使剩餘損失相應的也會小一些。

後記

自從事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審計理論”課程教學,十幾年過去了。儘管我主持的該門課程已經被評為福建省優質碩士學位課程,但一直苦於沒有合適的“審計理論”教材。這是教學過程的缺憾,也是目前大多數高校“審計理論”課程所面臨的尷尬,更是心中多年來對學生們的虧欠。為此,對自己教學生涯設定的期望之一,就是在這一方面做點砌磚的工作。經過多年的積累,4年前啟動本書的寫作。今日寫成,儘管思慮艱難,但不合意地方還是很多,祈願諸位專家先賢指正。
本書的合作者大部分是我的學生,多年來我們一起徘徊在審計理論園地。如果沒有他們的期盼、他們的鞭策、他們的配合,尤其是如果沒有儒雅敦厚、才華橫溢的洪靈博士的合作,本書是無法如期完成的。得英才而育之為師者樂,對我更是樂與幸矣。在《亦新亦舊的一代》中,南懷謹老師說:“固然‘一日為師,終身為父’是對學生們的教誡。但是老師對於受業的學生,親情愛護,以及對他的學術思想及至行為上,都須負起畢生的責任。學生對於老師,固然視之如父,但是老師對於學生,在中國禮儀的傳統習慣上,向來都很謙抑,猶如兄弟的相處。”“無論在大國小教師中……上課堂,大罵天下人、天下事一番,錯的都是別人,不是自己。自我標榜學貫中西,才無古今,餘子碌碌,都是混蛋,可惜你們與人們不懂而已……也許是時代的病態,形成了人們多多少少都有些肝火太旺,或者是心理變態的毛病。如果罵人的教育,需要開課,這倒是很好的榜樣。”夜讀南師,透世斷語,初醒殘夢。尊師道,惜生緣,為平生願。讓已經的弟子和未來的學生與我們一起共同守候師生緣的朴真吧。
在故鄉雙桂堂,有一副破山海明禪師寫的對聯:“山迥迥,水潺潺,片片白雲催犢返;風蕭蕭,雨灑灑,飄飄黃葉止兒啼。”願本書是一片小小的黃葉,讓我寧靜於回家的路上。
自從西南大山里怯生生地進城,24年過去了。一直是個山里人,不適應城裡的生活。母親是文盲,一字不識,虔誠信佛,長年住在深山古廟。父親兩歲半時生母去世,國小三年級時便採藥山中。雙親遺傳給我山里人的勤勞、善良與怯懦。離別山里草屋時,雙親告訴我:一個人在外不要怕,好人有好報。一路走來,遇到了生命中的貴人,吳水澎老師、吳世農老師、朱崇實老師、李若山老師……他們為我付出的心血甚至屈辱,以我今生卑微的生命難以為報,存於心底留於來世吧……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