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歷史博物館

寧波歷史博物館

寧波歷史博物館由建築界諾貝爾獎得主王澍領銜設計,於2006年破土動工,投資2.5億,歷時三年建成。建築用地面積4.33公頃,建築面積30000平方米,主要採用竹條模板混凝土、回收舊磚瓦和石材材料建成。

設計版圖

寧波博物館在外觀設計上大量地運用了寧波舊城改造中積累下來的舊磚瓦、陶片,形成了24米高的“瓦爿牆”,同時還運用具有江南特色的毛竹製成特殊模板清水混凝土牆,毛竹隨意開裂後形成的肌理效果清晰地顯現。王澍這樣談到自己的設計初衷:“使用‘瓦爿牆’,大量使用回收材料,節約了資源,體現了循環建造這一中國傳統美德,一方面除了能體現寧波地域的傳統建造體系、其質感和色彩完全融入自然外,另一意義在於對時間的保存,回收的舊磚瓦,承載著幾百年的歷史,它見證了消逝了的歷史,這與博物館本身是‘收集歷史’這一理念是吻合的。而‘竹條模板混凝土’則是一種全新創造,竹本身是江南很有特色的植物,它使原本僵硬的混凝土發生了藝術質變。”

建築介紹

建築下半段只是一個簡單的長方形,在上半段開裂為類似山體的形狀。人們從中部一個扁平的,跨度30m的穿洞進入博物館。內觀整個結構,包括三道有大階梯的山谷,兩道在室內,一道在室外;四個洞,分布在入口、門廳和室外山谷的峭壁邊側;四個坑狀院落,兩個在中心,兩個在幽深之處。一種山體類型學疊加在上

寧波歷史博物館(6張)面,公共空間永遠是多路徑的,它從地面開始,向上分叉,形成一種根莖狀的迷宮結構。也用來適應一直不確定的展覽內容。 建築的內外由竹條模板混凝土和用20種以上回收舊磚瓦混合砌築的牆體包裹,如一種在人工和天然之間的有生命的宏大儉淡的物,作為山的物性是它唯一要表達的。它的北段浸在人工開掘的水池中,土岸,植蘆葦,水有走勢,在中段入口處溢過一道石壩,結束在大片鵝卵石灘中。在建築開裂的上部,隱藏著一片開闊的平台,通過四個形狀不同的裂口,遠望著城市和遠方的稻田與山脈。

獲得提名

2012年2月,在“英國生命保險設計大獎”公布的候選作品名單里,寧波歷史博物館列入建築類候選作品行列。

建築團隊

建築設計:王澍、陸文宇
設計團隊:宋曙華、蔣偉華、陳立超等
項目地點:中國 寧波
設計類別:博物館
設計時間:2003年—2005年
施工時間:2006年—2008年11月
結構形式:鋼筋混凝土正交框架與局部橋樑結構。混凝土襯牆與回收舊磚瓦組合牆體
設計單位:業餘建築工作室
施工圖設計:中國美術學院風景建築設計研究院/明捷機電設備設計事務所
結構設計:申屠團兵、陳永兵等
機電設計:滕亮、曾傑、金國剛等
監造單位:寧波鄞州城市投資建設有限公司
監造負責:胡軍
監理負責:林密
施工單位:浙江第二建築集團公司
施工負責:吳慶兵
工匠負責:倪良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