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中部乾旱帶和南部山區覆膜保墒集雨補灌旱作節水農業建設規劃提要

根據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部署和要求,特制定《寧夏中部乾旱帶和南部山區覆膜保墒集雨補灌旱作節水農業建設規劃(2008年—2012年)》。 2007年,自治區黨委、政府作出了建設“三個百萬畝”高效農業的重大決策,其中100萬畝覆膜保墒集雨補灌旱作節水農業是覆蓋面最廣、受益農戶最多、直接經濟效益最大的工程。 (四)特色和設施農業建設。

解決中部乾旱帶和南部山區的生存與發展問題,是實現我區跨越式發展的重中之重,既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又是一項極為緊迫的民生工程。去年以來,自治區黨委、政府立足區情,審時度勢,著眼於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實現優勢轉換,變被動抗旱為主動調整,作出了建設“三個百萬畝”高效農業(即100萬畝溫棚類設施農業、100萬畝揚黃高效節水農業、100萬畝集雨補灌旱作節水農業)的重大決策。根據自治區黨委、政府的部署和要求,特制定《寧夏中部乾旱帶和南部山區覆膜保墒集雨補灌旱作節水農業建設規劃(2008年—2012年)》。
一、加快發展覆膜保墒集雨補灌旱作節水農業的重大意義
寧夏中部乾旱帶和南部山區涉及3市12縣(區),現有耕地1275萬畝,其中旱耕地982.5萬畝,占耕地總面積的86.4%。該區域年降雨量200毫米—640毫米,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年蒸發量1221.9毫米—2086.9毫米,是降雨量的3倍—10倍,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不足200立方米,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4%,屬典型的旱作農業區。“十年九旱”甚至“十年十旱”是該區域氣候的最基本特徵,也是制約發展的瓶頸。建國以來的58年間,乾旱年數達48年,乾旱發生頻率高達82.5%。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乾旱明顯加劇,強度逐年加重,200毫米降雨線向南推進了約80公里,已成為我國發生乾旱危害最頻繁、最嚴重的地區之一。特別是2004年以來連續5年特大幹旱,給農業生產造成很大損失,對民眾生活構成嚴重威脅。
黨中央、國務院和自治區黨委、政府歷來十分重視中部乾旱帶和南部山區的發展。2005年以來,胡錦濤總書記、吳邦國委員長、溫家寶總理等中央領導先後親臨這一地區視察調研,對解決制約旱作農業區發展的瓶頸問題、大力發展旱作節水農業等作出重要指示。2007年,自治區黨委、政府作出了建設“三個百萬畝”高效農業的重大決策,其中100萬畝覆膜保墒集雨補灌旱作節水農業是覆蓋面最廣、受益農戶最多、直接經濟效益最大的工程。今年9月,國務院出台了《關於進一步促進寧夏經濟社會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要“轉變生產方式,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加快建設北部引黃灌區現代農業示範區、中部乾旱帶旱作節水農業示範區、南部黃土丘陵區生態農業示範區”,為中部乾旱帶和南部山區加快旱作節水農業建設帶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2006年以來,在認真總結乾旱帶民眾長期抗旱減災措施和經驗的基礎上,我區實施了中部乾旱帶旱作節水農業示範基地建設項目,選擇部分地區推廣集雨補灌、設施補灌、壓砂補灌、膜下滴灌、移動滴灌、覆膜坐水點種、分株點澆等實用抗旱節水技術措施,在遭受特大幹旱的情況下,依然呈現出較好的增產增收效果。特別是採取“集雨場﹢蓄水窖﹢集雨補灌﹢特色作物種植”技術模式種植的馬鈴薯、西甜瓜等作物,畝純收入平均達到600元—800元。彭陽縣、原州區等地推廣的秋季覆膜、早春覆膜、全膜覆蓋等覆膜保墒技術,抗旱保苗和增產增收效果也非常明顯。實踐證明,加快推進覆膜保墒集雨補灌旱作節水農業,有利於構建抗旱避災增收的長效機制,扭轉中部乾旱帶和南部山區“年年抗旱年年旱”的被動局面;有利於改善當地旱作農業基礎設施和技術水平落後的狀況,加快傳統旱作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有利於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益,促進節水型社會建設;有利於培育壯大退耕還林後續產業,鞏固生態建設成果;有利於調整最佳化農業結構,促進農業持續增效、農民持續增收,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一)指導思想。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十七屆三中全會和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以體制機制和科技創新為動力,依託中南部地區不同的資源條件及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明確覆膜保墒集雨補灌農業區域布局和發展重點,完善政策技術支撐體系,綜合運用農藝、生物、工程等措施,推廣旱作節水高效農業配套技術,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改善生態環境,提高旱作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
(二)基本原則。
——堅持高效利用的原則。立足中南部旱作農業區降水資源條件, 統籌考慮蓄水、保水、集水與節水、調水、高效用水,大規模推廣套用地膜覆蓋保墒、膜下滴灌、移動滴灌、壓砂補灌、集雨補灌、免耕保護性耕作、優良抗旱品種推廣等現代農業技術,提高降水的土壤保蓄率、土壤水利用率、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促進旱作農業區水資源的適度開發。
——堅持目標效益的原則。通過調整結構、增加投入、遞增規模、強化管理等措施促進增產增效, 加快發展農業特色優勢產業,提高旱作區農業綜合效益,充分發揮覆膜保墒集雨補灌農業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
——堅持示範引領的原則。加強旱作節水農業技術創新,強化工程節水與農藝、農機、生物、化學、管理等節水措施的聯合套用,大力普及高效適用、簡便成熟的技術和裝備,推動綜合技術的集成,不斷突破技術瓶頸,增強抗旱節水綜合能力。實行相對集中連片建設,整村整鄉規劃項目,發揮典型帶動作用,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套用,確保覆膜保墒集雨補灌旱作節水農業持續、穩定、快速發展。
——堅持產業帶動的原則。挖掘中南部地區不同旱作農業區資源優勢,培育壯大優勢比較明顯的馬鈴薯、西甜瓜、地膜玉米、向日葵、果棗等主導產業。圍繞龍頭企業加快建設產品原料基地,組織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生產,形成“企業﹢基地﹢農民”一體化發展的新格局,促進農民快速增收。
——堅持政府推動的原則。以國家投資為引導,以項目建設為載體,明確各級政府及部門的職責任務,建立穩定的保障體系和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引導發揮農民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組織農民加大投入,積極參與旱作節水農業建設。
(三)主要目標。通過本規劃的實施,構建中部乾旱帶和南部山區特色優勢產業、集雨補灌工程、水資源高效利用“三大體系”,實現由被動抗旱向主動調整、傳統粗放型農業向現代集約化農業轉變,建立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力爭把中部乾旱帶和南部山區建成西北旱作節水農業示範區。2008年—2012年,每年完成100萬畝特色優勢作物種植,形成馬鈴薯、瓜菜、紅棗、草畜等特色優勢產業生產體系;每年完成覆膜保墒集雨補灌旱作節水農業建設任務100萬畝,在此基礎上,沿麻黃山—青龍山—羅山南麓—王團—關橋—甘鹽池300毫米降雨線兩側和沿蘭宜公路400毫米降雨線兩側區域,逐年推進集雨補灌基礎設施建設。到2012年,使規劃區自然降水利用率提高10%—15%,水分生產效率由0.3—0.45提高到0.45—0.60以上,每立方米水補水效益達到10元—15元,形成集雨補灌水資源高效利用體系。
三、主要建設內容
(一)覆膜保墒。2008年—2012年,在規劃區每年推廣地膜覆蓋保墒100萬畝。以秋季覆膜技術為主、早春覆膜和全膜覆蓋技術為補充。
(二)集雨補灌工程。
——蓄水窖建設。在規劃區5年累計建設蓄水窖13.4萬眼,其中:在鹽池縣新建50 立方米蓄水窖1.1萬眼、同心縣0.5萬眼、海原縣2.5萬眼、中寧縣0.2萬眼、原州區1.2萬眼、西吉縣2.4萬眼、彭陽縣1.5萬眼、隆德縣1萬眼;在紅寺堡開發區新建揚黃周轉水窖2萬眼;維修改造舊水窖1萬眼,其中海原縣0.5萬眼、彭陽縣0.5萬眼。
——集雨場建設。按照“1窖配1場”的設計原則,在規劃區5年累計新建砼集雨場11.4萬個,總硬化集水面積達到2124 萬平方米,其中:在沿麻黃山—青龍山—羅山南麓—王團—關橋—甘鹽池300毫米降雨線兩側新建270 平方米集雨場4.7萬個;在沿蘭宜公路400毫米降雨線的兩側新建150 平方米集雨場5.7萬個;為維修改造好的舊水窖配套新建150 平方米集雨場1萬個。
——土圓井建設。在規劃區隆德縣地下淺層水豐富的地區打土圓井2000眼,供水能力達到120萬立方米,滿足1萬畝設施大中拱棚補灌。同時,開發利用現有的305處塘壩庫池水源。
(三)配套設備。
——補灌設備。按照“1窖(井)1場配1泵1槍”的設計原則,配套水泵12.7萬台、注水槍12.5萬支、移動補灌設備1820套、膜下滴灌設備2.1萬套、重力滴灌設備3000套。利用補灌設備,通過輸水管把蓄水窖、土圓井中的水輸送到作物根際周圍。
——覆膜機具。為確保每年100萬畝地膜覆蓋保墒規劃任務完成,降低勞動強度,提高生產效率,解決勞力不足問題,按照一個覆膜季節10天,每台畜力覆膜機每天覆5畝、機械動力全膜覆膜機每天覆30畝,總計配套購置覆膜機具17750套,其中:畜力覆膜機17000台、全膜覆膜機750台。
(四)特色和設施農業建設。每年完成100萬畝特色優勢作物種植,其中:馬鈴薯50萬畝(棗瓜間作5萬畝)、瓜菜20萬畝、地膜玉米25萬畝、向日葵5萬畝。其中,在規劃區井窖塘壩庫等周邊有充足補灌水源的地區,建設大中拱棚4萬畝,其中:鹽池縣0.25萬畝,海原縣0.06萬畝,紅寺堡開發區2萬畝,中寧縣0.25萬畝,西吉縣0.24萬畝,隆德縣1萬畝,彭陽縣0.2萬畝。配套建設沼氣池6500座。採取膜下滴灌、移動補灌、重力滴灌等旱作節水技術發展現代高效節水農業、生態農業和農業循環經濟。
四、建設進度
規劃建設期為5年,即2008年—2012年。每年穩定在100萬畝,其中:
2008年完成覆膜保墒旱作節水農業88.805萬畝,建設覆膜保墒集雨補灌旱作節水農業11.195萬畝(設施農業0.445萬畝);
2009年完成覆膜保墒旱作節水農業73.325萬畝;新建覆膜保墒集雨補灌旱作節水農業15.48萬畝(設施農業1.08萬畝),覆膜保墒集雨補灌總規模累計達到26.675萬畝(設施農業1.525萬畝);
2010年完成覆膜保墒旱作節水農業58.805萬畝,新建覆膜保墒集雨補灌旱作節水農業14.52萬畝(設施農業1.02萬畝),覆膜保墒集雨補灌總規模累計達到41.195萬畝(設施農業2.545萬畝);
2011年完成覆膜保墒旱作節水農業46.235萬畝,新建覆膜保墒集雨補灌旱作節水農業12.57萬畝(設施農業0.72萬畝),覆膜保墒集雨補灌總規模累計達到53.765萬畝(設施農業3.265萬畝);
2012年完成覆膜保墒旱作節水農業35萬畝,新建覆膜保墒集雨補灌旱作節水農業11.235萬畝(設施農業0.735萬畝),覆膜保墒集雨補灌總規模累計達到65萬畝(設施農業4萬畝)。
五、投資估算與資金籌措
(一)投資估算。項目總投資112718.6萬元,其中:覆膜保墒25000萬元,集雨補灌配套工程72450萬元,集雨補灌配套設備15268.6萬元。分縣投資為:鹽池縣11914萬元,同心縣7264.4萬元,海原縣27617萬元,紅寺堡開發區7320萬元,中寧縣3035萬元,原州區12636萬元,西吉縣17805萬元,彭陽縣15263.2萬元,隆德縣8604萬元,涇源縣1260萬元。
(二)資金籌措。建設資金以國家投資為主,農民自籌為輔。其中,集雨場窖(井)等基礎建設和配套滴灌設施,爭取中央項目投資占總投資75%,農民自籌占25%。
(三)年度投資計畫。2008年18949.62萬元,占總投資的16.8%;2009年26326.38萬元,占總投資的23.4%;2010年26144.12萬元,占總投資的23.2%;2011年22146.92萬元,占總投資的19.6%;2012年19151.56萬元,占總投資的17%。
六、效益預測
(一)經濟效益。規劃實施期,每年完成覆膜保墒集雨補灌旱作節水農業100萬畝,總產值達到11.76億元,淨產值達到9.2億元,畝均實現收入1170元,畝均增收820元,帶動人均增收630元。規劃實施後,集雨場、蓄水窖等集雨補灌基礎設施形成固定資產87718.6萬元,按使用年限10年—15年計算,2年可收回投資,後13年不再進行基礎設施投資;65萬畝特色優勢作物實現產值101.4億元,新增產值76.05億元,每年畝均新增收入900元,投入產出比達到近10倍,提高節水效益30%以上。
(二)社會效益。通過規劃實施,有效改善中部乾旱帶和南部山區旱作節水農業基礎設施與物質裝備條件,推進特色種植、畜牧養殖等優勢產業發展,形成比較科學合理的農業產業結構,提高旱作農業科技水平、綜合生產能力及抗旱減災能力,促進旱作區農業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為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奠定基礎。
(三)生態效益。通過規劃的實施,利用自然降水和節約水資源等綜合措施,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蓄水能力,改善土壤生態環境,提高土地生產力,減少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改善生態環境。同時,注重生態環境保護,通過組織實施廢舊地膜回收技術,妥善解決“白色污染”問題。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自治區建立由發展改革、財政、農牧、水利、扶貧、林業等部門和固原、中衛、吳忠3市參加的聯席會議制度,負責制定重大政策和資金籌措計畫,審批各縣(區)項目實施方案,統籌解決項目實施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各有關部門按照各負其責、分工協作、上下聯動、相互配合的要求,不斷完善管理機制。各相關縣(區)人民政府是旱作節水農業建設的工作主體和責任主體,要依照本規劃確定的目標任務,研究制定本地旱作節水農業建設的具體實施方案,管好用好項目資金,強化監督檢查,確保規劃順利、有效實施。自治區把旱作節水農業建設納入對相關縣(區)縣域經濟和新農村建設的重要考核指標,定期或不定期組織檢查、考核和獎懲。
(二)建立完善政策保障體系。旱作節水農業建設實行以政府扶持為主、農民自籌為補充的投入機制。自治區採取統籌協調的辦法,整合國家和自治區有關產業發展、農業綜合開發以及旱作節水、農田水利、生態移民、退耕還林、農機具購置補貼等項目和資金,重點對集雨補灌農業的基礎設施配套、新品種新技術研發推廣、技術培訓、科技服務、病蟲害防治、良種繁育等給予支持。
(三)發揮典型示範帶動作用。旱作節水農業建設採取整村整鄉規劃、集中連片、先易後難的方式推進。各地要堅持技術標準,突出技術到位,加強示範引導。每年每縣建設1個—2個核心示範區,做到工程技術到田,科技服務和技術培訓入戶,真正發揮示範帶動作用。
(四)增強科技支撐能力。著眼於實現節水、避災、高效的目標,組織有關部門積極推廣普及先進、適用的農業技術,搞好技術服務,大力開展多形式、多層次、多渠道的科技培訓,確保技術到位,不斷提高旱作區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產品市場競爭力。
(五)加強工程質量監督管理。嚴格實行招投標制、法人責任制、工程質量監理制、經濟責任契約制等制度,確保工程按期實施、質量達標。建設資金實行專賬管理、專款專用,嚴格執行有關資金使用審批、審核制度,確保資金使用安全合理。加強工程建設財務核算及檔案管理,嚴格做好工程竣工驗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