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景園林崑曲牡丹亭

實景園林崑曲牡丹亭

文化中國75分鐘的戲演到終場,當杜麗娘和柳夢梅相擁,掌聲雷動。 ”園林版《牡丹亭》在紐約的成功上演被文化部譽為近年來中美文化交流的典範之作。 今天,我在紐約找到了中國美,它在聲音里、在空間裡、在崑曲里。

中文名:實景園林崑曲《牡丹亭》
英文名:AKunquOpera in the Garden-Peony Pavilion
出品時間:2010年
出品公司:上海張軍崑曲藝術中心
製作人、藝術總監:譚盾
製作人、領銜主演:張軍
舞蹈設計:黃豆豆
執行導演:倪廣金
主演:張冉、徐思佳、周鑫
演出時間:5月-10月
演出地點:朱家角課植園(青浦區朱家角鎮西井街111號)

劇目介紹

《牡丹亭》

《牡丹亭》,與《西廂記》、《竇娥冤》、《長生殿》並稱為中國四大古典戲劇。此劇描寫了南安太守杜寶獨生女杜麗娘一日在花園中睡著,與一名年輕書生在夢中相愛,醒後終日尋夢不得,抑鬱而終。她在彌留之際囑咐丫環春香將其自畫像藏在太湖石底。三年後,柳夢梅赴京應試,借宿梅花庵觀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麗娘畫像,發現杜麗娘就是他夢中見到的佳人。杜麗娘魂游後園,和柳夢梅再度幽會。柳夢梅掘墓開棺,杜麗娘起死回生,兩人結為夫妻。
《牡丹亭》成於明代萬曆二十六年(1598),作者湯顯祖出身書香門第,一生不肯依附權貴,終不為宵小,晚年辭官。這位仕途不順的文學家,創作了“玉茗堂四夢”等偉大的戲劇作品。1616年,湯顯祖與莎士比亞同年而逝。因才情與文學成就相當,他們被後世尊稱為世界戲劇文壇的雙子星座。

實景園林崑曲《牡丹亭》

第一回目 驚夢
杜麗娘攜丫環春香入後花園游賞,心馳春色,小憩於夢中與柳夢梅兩相溫存,醒來悵然若失。
第二回目 離魂
從此,杜麗娘相思成疾,竟至重病而亡。彌留之際囑丫鬟春香將她葬於後花園梅樹下,並埋畫像於太湖石
下。
第三回目 幽媾
三年後柳夢梅赴京應試,借宿梅花庵觀中。他拾得杜麗娘畫像,痴心一往,聲聲呼喚。杜麗娘聞聲魂游後
園,以幽魂之身薦枕於柳夢梅。
第四回目 回生
二人情到深處,感動天地,經石姑姑協助,杜麗娘起死回生,終結為夫妻。

主創感言

製作人、藝術總監譚盾

園林就是樂器。流水為琴弦,山石為打擊,花鳥蟲草為合唱,風吹草動是交響。用三五件純粹的中國樂器,以極簡主義的方式演奏自然之聲,體現外部自然和內在心靈的共通。我相信,世間的一切都可以互相對話:水與樹,花與鳥,過去與現在。
《牡丹亭》是什麼?不僅是追思,更是夢想。

製作人、領銜主演張軍

沒有別的空間比園林更能夠承載崑曲之美了。離開慣常的鏡框式舞台,你將置身於和杜麗娘柳夢梅共同呼吸的氣場。一步一景,一顰一笑,咫尺瞬間。夢中情,人鬼情,是倒影在池水中的紙燈籠,是飛舞在紗帳中的螢火蟲……這是一次夢幻之旅。
《牡丹亭》,夢回愛的牡丹亭。

舞蹈設計黃豆豆

水燈籠的那段編舞,讓人感受到水火之間的一種對話,這就像是柳夢梅和杜麗娘陰陽之間的對話,同時也是一種虛實之間的對話,生死之間的對話。

執行導演倪廣金

傳統的表演是在一個虛擬的空間裡表演,但是我們現在不一樣。你從那個小橋的盡頭緩緩地走出來,一枝柳樹盪下來,你是可以接觸得到春天的,那朵花就在旁邊,就在你的身邊,你可以看到水裡的影子,就像照鏡子一樣。

名人到訪

實景園林崑曲《牡丹亭》曾吸引了諸多中外名流前來觀賞,其中包括時任新加坡總統塞拉潘·納丹(Sellapan Rama Nathan)、時任聯合國副秘書長沙祖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伊蓮娜·博科娃(Irina Bokava)、法國建築大師保羅·安德魯(Paul Andreu)、英國創意產業之父約翰·霍金斯(John Howkins)、設計師Vivienne Tam,學者杜維明、葛劍雄、于丹,鋼琴家郎朗、李雲迪,指揮家湯沐海,粵劇藝術家羅家英,導演賈樟柯,編劇六六,演員范冰冰、秦海璐、黃海波,歌手張靚穎等。

媒體報導

紐約時報

(實景園林崑曲)《牡丹亭》是復興中國傳統戲劇的現代經典之作,為崑曲注入了新鮮的活力,就像是上海版的“公園中的莎士比亞”。

人民日報

幾百名觀眾坐在江南園林,隔著一彎流水,隨著拱橋曲路,對亭台,倚水榭,頭頂明月,綠柳青竹,在風聲蟬噪中,傾聽穿著精美戲服的杜麗娘與柳夢梅在湖畔纏綿私語。

東方早報

一葉小舟載著吹簫女子依水而行,和一旁水榭的古琴隔空“對話”。風聲水聲、蟲鳴蛙叫配合竹林蕭蕭,成為了這曲“琴簫吟”的自然交響……

解放日報

當杜麗娘唱著“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從園林深處的小徑走來,現場的雨絲風片,與曲韻之聲相和,這一出穿越時空的生死之戀,便弘貫蒼茫人世,迤邐而來。

天天新報

是夜,注定又是一個讓人心潮澎湃的晚上。

周末畫報

親身走入園林,體驗崑曲在其中情景交融的意境,夏夜變得如此逍遙!

文化中國

75分鐘的戲演到終場,當杜麗娘和柳夢梅相擁,掌聲雷動。

世界巡演

世界巡演·紐約站

2012年11月29日至12月2日,實景園林崑曲《牡丹亭》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阿斯特庭院(The Astor Court)成功連演六場。這是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首次在此舉辦戲劇類演出項目,同時實景園林崑曲《牡丹亭》也在這一世界最重要的文化地標開啟其世界巡演的序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博科娃為演出發來賀信。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自2012年8月起舉行大型展覽《中國花園:亭閣,書齋,隱退之地》,而在其中式園林阿斯特庭院上演的實景園林《牡丹亭》則是此次展覽的核心內容,旨在為美國觀眾提供更加豐富鮮活的文化體驗。中美合建、落成於80年代的阿斯特庭院是大都會博物館中一處具有明代風格的中式園林,原型取自蘇州網師園,完全由中國工匠採用傳統工藝和材料建成,代表了中美兩國之間第一次園林文化的交流。
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李保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助理總幹事漢斯·道維勒、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總裁艾米麗·萊弗提、美中文化協會主席楊雪蘭以及紐約各界人士觀賞首演。演出在紐約主流社會引起熱烈反響。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館長Thomas P. Campell說,“對於我們而言這是一次嶄新的嘗試,我們竭盡全力來完成展覽作品與表演本身,連貫性與一體性的銜接,帶領參觀者們以一種全新的視角與體驗來欣賞我們的典藏作品,成就一種對空間更具創意與可塑性的利用。”
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大使李保東在看完演出後激動地表示,“文化是沒有國界的,只要是優秀的文化在世界的每一個地方都會收到歡迎。我非常高興中國的文化在這個地方能夠找到觀眾,能夠找到知音。”
園林版《牡丹亭》在紐約的成功上演被文化部譽為近年來中美文化交流的典範之作。《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等美國主流報紙均給予了大版面的圖文報導。新華社、中新社、人民網、中央電視台、中國日報、鳳凰衛視以及解放日報、東方早報、新民晚報等國內媒體均對演出予以詳細報導。

媒體報導

2012123《紐約時報》
“張軍是完全令人無法抗拒的歌者和演員,其對於真假聲的運用流暢而富有表現力”
“期待大都會博物館在其創新的、多層次的項目呈現中,可以看到更多的中國戲劇”
華爾街日報
在《牡丹亭》中,演員流暢優美的動作極致地體現出崑曲的精妙,包括他們對於水袖的運用以及肢體和臉部的強烈表現力。張軍先生所表現出的唱功和表演無疑證明其是個令人無法抗拒的藝術家。
東方早報
對於西方觀眾,遙遠神秘的中國文化,在這一刻是觸手可及、觸耳可聞的!中國文化的精神追求,也在這兩種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的交流中,變得更為清晰!
我一直在尋找中國美,我發現他藏在園林和庭院,但如何去找?今天,我在紐約找到了中國美,它在聲音里、在空間裡、在崑曲里。

附錄

譚盾簡介

譚盾,著名中國作曲家、指揮家。國際上享有盛名。主要榮譽:奧斯卡“最佳原創音樂獎”和格萊美大獎(2001)、格文美爾”(Grawemeyer)大獎(1999)、德國權威的“巴赫獎”。為香港回歸中國的交接儀式創作《天地人》,並被紐約時報評為“國際樂壇最重要的十位音樂家”; 2000年為全球55家電視台聯播慶祝21世紀的到來,創作《世界交響曲2000Today》;2006年被世界十大中文媒體評為影響世界的十位華人。2008年為北京奧運會創作徽標Logo音樂和頒獎音樂。首創世界首部《網路交響樂》(2009)。2010年擔任中國上海世博會全球文化大使。

張軍簡介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平藝術家。國家一級演員,素有中國“崑曲王子”之美譽。MFA藝術碩士。原上海崑劇團副團長,現任上海張軍崑曲藝術中心藝術總監。1974年10月生,先後畢業於上海市戲曲學校、上海交通大學和上海戲劇學院。專工崑劇小生,師承著名表演藝術家蔡正仁、岳美緹、周志剛,是俞振飛大師的再傳弟子。從藝25年來,主演過《長生殿》、《牡丹亭》、《玉簪記》等多部大戲,塑造了崑劇舞台上多個風格迥異的角色。曾獲中國戲劇表演梅花獎、上海白玉蘭戲劇表演主角獎、“聯合國促進崑劇發展大獎”、全國崑劇優秀中青年演員展演“十佳演員”等獎項。

黃豆豆簡介

黃豆豆,中國跳舞跳得最男人的舞蹈者。1977年2月出生於浙江溫州,1997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北京舞蹈學院。現為上海歌舞團藝術總監、國家一級演員,享受國務院國家特殊津貼。代表作品是《醉鼓》,《秦俑魂》,《蘇武》,《閃閃的紅星》。

倪廣金簡介

倪廣金,上海戲劇學院畢業,現就職上海崑劇團。導演作品有:實景園林崑曲《牡丹亭》、“Kunplug·水磨新調”張軍新崑曲音樂會、’新古典主義”系列專場之《得失寸心知》、崑曲戲劇串燒《閨秘》、張軍主演《柳夢梅的牡丹亭》漢堡上海藝術節、《粉墨嘉年華》上海青年藝術家系列專場。
技術導演作品:上海崑劇團《南柯記》、《占花魁》、《夜思》、《白蛇傳》、《白蛇後傳》、《一片桃花紅》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