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青松多白唇鹿自然保護區

察青松多白唇鹿自然保護區

青松多自然保護區位於四川省白玉縣陽麻絨鄉境內。以保護白唇鹿、金錢豹、金雕等珍稀野生動物及其自然生態系統為主的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州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1436.826平方公里。保護區最低海拔3600米,最高海拔5725米,相對高差2200米,風景秀麗,自然生態原始、完整。棲息在這裡的珍稀動物種類繁多,全國少有,被視為珍稀動物的樂園。區內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鹿唇3000頭以上,占世界存量的三分之二。另外,金錢豹、雪豹、黑頸鶴、黑鸛、金雕、玉帶海雕、綠尾虹雉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的數量也很多,盤羊、岩羊、斑羚、山驢、藏原羚、水鹿、白臀鹿、林麝、金貓、石豹、天鵝、藏馬雞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44種。另外,在察青松多的高山湖泊中還有原始種裸魚。

地理概況

察青松多白唇鹿自然保護區察青松多白唇鹿自然保護區植被
察青松多自然保護區位於四川省白玉縣的東南部,地理位置處於東經99°11′~99°42′,北緯30°33′~31°06′之間,行政隸屬白玉縣的麻絨鄉安孜鄉納塔鄉阿察鄉。東面以納塔鄉和白玉縣與新龍縣的縣界為界,西面以麻曲河以西的分水嶺為界,南以白玉縣與巴塘、理塘縣的縣界為界,北面以麻絨鄉的集體林與國有林分界線和若當溝與哈皮柯的分水嶺為界,南北長約56.5公里,東西寬約50.6公里,總面積1436.826平方公里,全為國有林地。

區域簡介

察青松多白唇鹿自然保護區察青松多白唇鹿自然保護區豐富的植物
察青松多自然保護區1995年建立。面積502平方公里。區內有中國一級重點保護動物8種、中國二級重點保護動物23種、四川省重點保護動物4種。察青松多自然保護區以甘孜州第二大冰川麻貢嘎、納塔湖黑頸鶴濕地保護區以及亞青寺構成察青松多生態旅遊區,該區處於全世界25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地區的橫斷山系,對保護世界生物多樣性有明顯典型意義。保護區最低海拔3600米,最高海拔5725米,相對高差2200米,從而造成複雜的地形、多種多樣的氣候類型、明顯的植被垂直帶譜和類型多樣性的生態系統(森林、草原草甸、濕地)。保護區內山川秀麗、嵯峨多姿、湖如明鏡、魚翔淺底、綠蔭聳天、繁花似錦、空氣清新、沁人肺腑、各種珍禽異獸悠然自若、千姿百態,是自然生態資源實施可持續發展的示範基地。

察青松多自然保護區的生物多樣性保存完好,有許多地段完全是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灌叢或草甸生態系統,使這裡有極具保護價值的自然性。保護區內地處長江的源頭區域,是長江的重要水源的涵養地。察青松多森林生態系統濃密的林冠層、較厚的苔鮮、枯枝落葉層和腐殖質豐厚的土壤及大面積的高山草甸、濕地系統使它能涵養水源,穩定河川流量,從而對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有明顯作用。其生態系統的原始性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一方面可供開發生態旅遊,成為生態、觀光、科考、休閒、探險等多功能的旅遊目的地,為遊客提供高層次的觀賞自然風景的場所,使遊客在觀賞自然風景的同時,可以受到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知識的科普教育,另一方面也可為科研人員和學校的學生提供探索自然和研究生物多樣性的基地。

自然環境

察青松多白唇鹿自然保護區察青松多白唇鹿自然保護區自然景色
保護區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區內溝壑縱橫,地形複雜多樣,氣候特徵明顯。是長江上游重要的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地,也是中國西部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基地。區內森林植被保存完好,自然景觀優美,風光秀麗,生物資源非常豐富。保區內地形構造複雜,大多為“歹”字形結構,地貌類型。坡谷深,河流切割深度大,坡面變化較大。
景區內無村民居住,森林植被原始狀態完整,森林生態系統中濃密的林冠層、較厚的苔蘚、枯枝落業層和府植質,豐富的餓土壤及大面積的高山草甸、濕地系統使它能涵養水源,穩定河川流量,從而堆水資源的可利用又明顯作用。故是長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養地。自然條件適宜於以白唇鹿為主的十一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生存,白唇鹿分布集中,種群數占世界存量的三分之二以上,豐富的動物物種,是巨大的生物基因庫,構成峋麗奇特的自然生態王國。以麻貢嘎甘孜州第二大冰川,納塔湖黑頸鶴濕地保護區以及亞青寺構成察青松多生態旅遊區。

保護對象

察青松多白唇鹿自然保護區察青松多白唇鹿自然保護區
白唇鹿是青藏高原特產動物,為中國特有,是典型適應高寒草甸生活的種類。白唇鹿是集群生活的鹿類,其集群的大小根據季節和環境的不同有很大的區別。根據組成鹿群的個體年齡和性別可分為由雌鹿和仔鹿加上1歲雄鹿的雌性群、雄性群以及雌雄混合群三個類型。據初步的調查統計,保護區生活著白唇鹿824隻左右。
保護區是白唇鹿理想的越冬地和重要的繁殖地。在保護區的周邊區域(白玉縣及臨近的五個縣區)約有3000隻白唇鹿棲息,白唇鹿的平均密度在0.1隻/km2,而在保護區繁殖和越冬的白唇鹿就有820餘只,占該種群的27%,平均密度為0.5隻/km2,達到最高級,由此可見保護區是白唇鹿最重要的棲息地和繁殖地。
在分類上白唇鹿屬於偶蹄目,反芻亞目(Ruminantia),鹿科(Cervidae),鹿亞科(Cervinae},鹿屬(Cerwu$)。在進化系統樹上被認為是鹿屬中處於中間位置的種類,其順序是:澤鹿—水鹿一白唇鹿一馬鹿—梅花鹿。白唇鹿起源於青藏高原,沒有亞種分化。據調查白唇鹿在全國共有15000餘頭。在四川分布於甘孜、阿壩、涼山和雅安的24個縣境內,甘孜州分布較廣,有17個縣均有,但白玉縣察青松多自然保護區是白唇鹿最集中的分布區之一,保護區的主要保護對象就是白唇鹿及其棲息地。
白唇鹿屬大型鹿,體型大小及體態與水鹿和馬鹿相似,雄性成體的體重一般達200多千克,肩高1.241.3米,體長可達2.1米。雌性成體的體重小一些,一般在150千克左右,肩高1.1~1.2m。尾很短,僅10--13厘米。耳長而尖,長度可達頭長之半。眶下腺明顯。毛被厚密,被毛長而粗硬,髓質發達,無絨毛。通體呈黃褐色,故在當地又被稱作“紅鹿子”。唇端、頰後、頦至喉部毛色純白,故稱白唇鹿。臀斑淡棕色。頭骨淚窩大而深。成雄角的直線長可達1.3米,有4~6個分枝,最多的被認為可達9個分枝,但一般在野外僅見最多為7個分枝。沒有冰枝(馬鹿的第二枝),角幹略向後外彎曲,各枝幾乎排列於同一平面上。角呈淡黃白色,在分叉處呈扁平狀。蹄較寬大,跑起來象馴鹿那樣,發出“咔喳咔喳”的關節音。
白唇鹿的頭骨與同屬的其它鹿相比,由於鼻部顏面的幅度寬,所以顯得幅度寬於長度。這大概與適應乾燥而寒冷地帶的生活有關;淚窩大而深,被認為可能與在草原上的相互通訊有關。齒的特徵表現為臼齒的旁莖錐、中莖錐以及後莖錐發達,被認為這是對採食青藏高原堅硬的禾本科和莎草科草本植物的一種適應。角有2~7枝。據推斷白唇鹿的角是:1歲時2-3枝;2歲時3~4枝;3歲以上,可達到或超過5枝。
白唇鹿是一種遷徙能力很強、活動範圍很大的有蹄類動物,在保護區及其周圍,都能見到白唇鹿的活動痕跡。保護區白唇鹿資源的保護是非常好的,從事保護工作的人員善於利用當地的宗教信仰和習俗,充分利用全民信教這一事實,通過與寺廟合作,並建立了村社野生動物保護目標責任書,通過努力,保護區周圍的居民已經把“不殺生”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之一,而且,當發現有外地人到當地打獵牧民們會主動去制止或直接扭送至公安機關寺廟處理。

發展規劃

察青松多白唇鹿自然保護區察青松多白唇鹿自然保護區
察青松多自然保護區自2003年6月經國務院國辦發[2003]54號文批准,由省級自然保護區升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來,在白玉縣委、縣政府和省州林業主管部門的支持和指導下,切實按照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資源的可持續發展與利用的要求,及時完善了管理機構、加強了宣傳教育、強化了保護管理力度、採取有效措施推進了察青松多自然保護區的全面健康發展。
完善機構、充實人員、落實責任。為加強保護區的管理力度,經縣委、縣政府研究,確定了1名法定責任人即管理局常務副局長負責全全面主持管理局工作。進一步完善了管理局辦公室宣教科巡護科財務室、公安科等5個科室的建設,同時對麻絨、松梭溝、養當溝、和獨龍溝等4個保護站進行了完善。並根據自然保護區管理上的需要,按照精簡高效的原則,為自然保護區充實了部分工作人員。 
 
為了切實將各項保護與管理工作落到實處,充分調動全局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和增強職工工作責任感,管理局在管理模式上實行了任務、目標分解,將任務與工資掛鈎。由管理局與各科室簽訂了工作任務目標責任書,各科室再與其下屬的工作人員簽訂目標責任書,使各項工作任務與目標明確地落實到了每個工作人員頭上,在每個職工之間形成了學習與競爭的良好氛圍。如:建立健全了財務管理制度,建立了專門的財務賬目,財務工作做到了日清月結,賬目清楚,並對各種財務報表每月進行了按時填報。
積極加強宣傳,增強保護意識。管理局緊緊抓住每年四月的“愛鳥周”和十月的“野生動物保護宣傳月”活動開展的有利時機,出動大量的人力,進行大張旗鼓地以“愛護家園、珍愛野生動物”為主題的相關知識的宣傳。同時,充分利用廣播、電視等現代宣傳媒體,廣播電視節目中開辦了專欄,進行了為期半個月的宣傳,並在保護區周邊的路邊、溝旁和民眾聚集的地方張貼宣傳標語,愛護野生動物、保護野生動物的意識深入人心、家喻戶曉。在保護區外圍的一些主要出入路口、溝口設立了6塊用藏、漢、英三種文字書寫的宣傳標識牌,詳細介紹了保護區的面積、保護對象等情況,使外來人員一到白玉便感受到了察青松多自然保護區保護工作良好的氛圍。
邀請了兩位中央電視台記者來對保護區的白唇鹿進行了為期一個月的拍攝,製作了《白玉神話與白唇鹿》的專題宣傳片,此舉對有效宣傳察青松多、普及白唇鹿的有關知識和提高察青松多自然保護區的知名度起到了強大地推動作用。 
察青松多白唇鹿自然保護區察青松多白唇鹿自然保護區
加強保護力度、促進有效管理。為了切實加強對自然保護區內野生動物資源的有效保護,管理局結合森林病蟲害普查的有利條件,配合州林業局下派的森林病蟲害普查組一起對區內的森林進行了病蟲害普查工作,基本掌握了區內森林病蟲害的種類和發生規律,為有效防治區內森林病蟲害的發生掌握了科學依據。
同時,管理局加強了對保護區內森林防火工作的預防和監控工作,在護林防火警戒期內嚴格杜絕了一切野外用火,對區內火災的易發點進行了詳細的排查,及時消除了一切發生森林火災的隱患。並針對保護區的自身特點,制定了《察青松多自然保護區森林防火預案》,為有效維護野生動物的棲息地,確保區內生態環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克服了當前交通條件差、通訊信息不暢等實際困難,堅持開展了對保護區的巡護工作,規定了各個保護觀測站每月至少有20天以上的巡護觀測日,並作好巡護觀測記錄。聯合縣林業局、縣公安局、縣工商局等部門對市場上販賣野生動物及其製品以及飯館宰殺野生動物的情況進行了清理整頓,進一步規範了市場秩序。
強化人員培訓、提高管理水平、積極開展科研工作。鑒於當前保護區管理人員經驗、技術不足等問題,管理局從科學的發展觀出發,切實加強了對管理人員的培訓工作,積極參加了省州林業部門組織的各種專業技術培訓,並切實加強了與各個自然保護區的交流工作,認真借鑑了其它保護區的一些成功經驗,提高了廣大管理工作人員的業務水平和管理水平。管理局的專業技術人員克服當前科研設施和野外設備極其欠缺的實際困難,經常騎馬或步行於保護區的高山密林中,開展一些力所能及的科研工作,如對白唇鹿的食性的觀測、繁殖的觀測、集群規律的觀測等工作,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
加強聯繫、積極作好各項目材料的上報。通過與四川省林堪一大隊的協作,完成了察青松多自然保護區《總體規劃》的修編和察青松多自然保護區一期基礎設施建設《可研報告》的編寫上報等工作,增強了保護區“造血式”發展功能,為保護區後期的可持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社會意義

察青松多白唇鹿自然保護區察青松多白唇鹿自然保護區白唇鹿
察青松多自然保護區有著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和良好的森林生態環境,它的建立和發展為白玉縣乃至野生動物與森林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產生了巨大影響。察白玉縣及林業主管部門從80年代和90年代對該區作了大量的調查、並對白唇鹿的種群、習性、棲息地環境狀況及區內珍稀野生動植物資源進行了長期的監測。1999年成立了保護區管理處,2003年國務院辦公廳以國辦發[2003]054號檔案正式批准成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有麻絨、松梭溝、若當溝、起曲溝、獨龍溝5個保護站和察青松多瑪拉龍都河肯降措湖4個保護點。
區內野生生物資源十分豐富、共有脊椎動物近200種,昆蟲213種,植物種類324種。其中,動物:獸類有42種,國家級保護19種,一級保護動物2種,即白唇鹿,生活在保護區內的白唇鹿有820餘頭。保護區已根據《總體規劃》劃分了核心區、緩衝區和實驗區,有人員不定時巡山保護,並且建立了四個標示牌,分別用漢藏英三種文字表述了保護區的規劃,對保護區的宣傳工作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