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療法

家庭療法

家庭療法(Feamily Therapy)又稱家庭治療,是以家庭以對象而施行的心理治療方法。協調家庭各成員間的人際關係,通過交流,扮演角色,建立聯盟,達到認同等方式,運用家庭各成員之間的個性、行為模式相互影響互為連鎖的效應,改進家庭心理功能,促進家庭成員的心理健康。夫妻治療(也叫婚姻治療)是家庭治療的一種特殊模式。

家庭療法(Family Therapy)又稱家庭治療,是以家庭以對象而施行的心理治療方法。

概述

家庭療法(Family Therapy)又稱家庭治療,家庭治療由麥爾首創,是以家庭以對象而施行的心理治療方法。協調家庭各成員間的人際關係,通過交流,扮演角色,建立聯盟,達到認同等方式,運用家庭各成員之間的個性、行為模式相互影響互為連鎖的效應,改進家庭心理功能,促進家庭成員的心理健康。夫妻治療(也叫婚姻治療)是家庭治療的一種特殊模式。

家庭療法與以個人為對象而施行的個體心理療法有所不同,其特點是不太注重成員個人的內在心理構造與狀態,而是把焦點放在家庭各成員之間的人際關係上。

由於家庭是社會的一個功能單位,它與每個家庭成員的關係最為密切。家庭中每個成員的個性、價值觀、以及對社會的適應模式等,皆在家庭的薰陶下形成。家庭成員之間密切交往,互相產生正性的和負性的影響。但是,由於家庭功能不良,諸如家庭領導功能不良、家庭界限不清、外人插人、家庭內部互相折磨、家庭關係扭曲、單親家庭、重組家庭、寄養家庭、家庭鬆散、互不關心、中老年人的困難,以及家庭交流模式不同等,都能使所有家庭成員在不同程度上卷人家庭糾紛,在病態的家庭關係中都占有一角,從而導致各種病態情感和行為障礙。

理論背景

家庭療法的主要理論觀點是把家庭看成一個私人性的特殊“群體”,需從組織結構、溝通、扮演角色、聯盟與關係等觀念和看法出發,以了解此小群體,並且依據“系統論”的觀點來分析此家庭系統內所發生的各種現象。即在家庭系統內,任何成員所表現的行為,都會受家庭系統內其他成員的影響;個人的行為影響系統,而系統也影響其成員。這種系統相關的連鎖反應,可導致許多所謂病態的家庭現象;而一個人的病態行為,也常因配合其他成員和心理需要而被維持。基於此種觀念,家庭療法主張,要改變病態的現象或行為,不能單從治療個人成員著手,而應以整個家庭系統為其治療對象。家庭治療通過語言疏通家庭關係,指導生活模式,對家庭成員進行心理治療,以改善病人生活環境,促進病人康復。

有關家庭治療的學派紛陳,理論和術語各異,治療模式也有差別。例如,行為學派的家庭治療家把要解決的問題明確下來,進行行為矯正。精神動力學派的家庭治療家以探討家庭中潛在的心理衝突和投射機制,啟發內省力,促進人格成熟,以和諧家庭關係。然而所有這些學派又都有共同之點,那就是把整個家庭作為治療對象,並採取積極干預的策略,一方面力圖打破原有的僵局;一方面重建健康的交流和行為模式。

適應範圍

家庭治療套用於:家庭危機、家庭成員關係緊張、子女學習困難、子女行為障礙。

對於夫妻治療,則適用於:婚煙危機,夫妻適應困難,性心理障礙、性變態。

治療模式

針對家庭出現的不同心理問題,可採用不同的家庭治療模式。主要的家庭治療模式有以下四種:

1. 結構性家庭治療模式。這一治療模式的重點放在家庭的組織、關係、角色與權力的執行等結構上,使用各式各樣的具體方法來糾正家庭結構上的問題,促進家庭功能的改善。

2. 行為性家庭治療模式。行為性家庭治療的著眼點放在可觀察到的家庭成員間的行為表現上,即建立具體的行為改善目標與進度,充分運用學習的原則,給予適當的嘉獎懲罰,促進家庭行為的改善。

3. 策略性家庭治療模式。這一模式的特點在於對家庭問題的本質有動態性的了解,並建立一套有步驟的治療策略,著手更改認知上的基本問題以求有層次地改變家庭問題。

4. 分析性家庭治療模式。這一模式是以心理分析來了解家庭各成員的深層心理與行為動機及親子關係的發展,主要著眼於了解且改善家庭成員情感上的表達、滿足與欲望的處理,促進家人的心理成長。不管運用何種治療模式,家庭治療的進行,從開始到結束,需按下列步驟進行:

開始階段。在治療之初,施治者宜將家庭治療的性質作一簡要的解釋,說明互相要遵守的原則,以便治療工作順利進行。施治者在治療早期,要用心讓求治者家人接納自己,並共同尋找問題的所在及改善的方向。

進行階段。此階段中,施治者需運用各種具體方法,協助家人練習改善個人及彼此之間的關係。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時時去處理家庭對行為關係改變所產生的阻力,適當地調整家庭“系統”的平衡變化與發展,以避免一些成員變好時,而另一些成員卻變得更壞。猶如站在蹺蹺板上,一邊上來,另一邊卻下去了。

終結階段。求治者家人要養成自行審察、改進家庭病理行為的能力與習慣,並維持已糾正的行為。施治者宜逐漸把領導權歸還給求治者家人,恢復家庭的自然秩序,以便在治療結束後,家庭仍能維持良好的功能,並繼續發展與成熟。

方法與技術

在施行家庭診斷與治療之前,施治者要了解所謂“個人”與“家庭”之間的各種病理關係,即個人的症狀與家庭成員的心理問題的相互關係。

1.“家庭問題”的產生是單一成員“個人心理障礙”的反應

即指全家人的心境困難是因家裡某一成員個人的心理問題而引起的。比如,一個人心情煩悶,或脾氣暴躁,往往害得一家人無法安寧、情緒不穩。可以說,全家人的心理問題,源於個人的心理障礙,從而影響了整個家庭的心理生活。出現這種情況,輔導的方向在於幫助此人得到適當的治療,解除其問題;同時協助配偶或家人應付和護理這樣的家庭成員,努力減少家人的煩惱和心理負擔。

2.“個人心理問題”的形成源於過去的“家庭問題”

雖然目前的家庭生活已穩定下來,但家庭成員仍繼續受其影響,導致心理或行為問題。如幼小時父母關係不和諧,常鬧矛盾,以致情緒極不穩定的孩童,長大後情緒仍不穩定,時常表現得戰戰兢兢,唯恐父母又鬧離婚。又如,一個婚後常對自己的配偶缺乏信任,懷疑配偶會有不貞的行為,這可能與小時候父母曾相互背叛,讓孩子們感到連夫妻都不能信任有關。

3.“個人心理問題”是目前“家庭問題”的表現

這種情況表明,儘管是因個人的心理或行為問題而來就診的,可是仔細一觀察,我們就會發現個人的問題只是露出海面的冰山這一角而已,主要問題還是背後存在著家庭關係問題。比如說,妻子抱怨身體不適,可能是最近在家裡為了子女的管教問題而與丈夫吵過架所致。或者,妻子鬱鬱不樂,心情很憂鬱,與其會談時,卻發現她最近發覺丈夫有婚外情,面臨婚姻的危機。這些情況顯示,治療不能就事論事,只注意如何避免個體的憂鬱與沮喪,而須與婚姻關係或家庭關係相聯繫,否則就只是治標不治本了。

4.“個人心理問題”與“家庭問題”是同時共存的

有時,個人的問題與家庭問題,是同進並退的,而不是因果關係。例如,父親下崗,家人都因經濟困難而擔擾時,兒子偏偏又沒考上大學而情緒低落。遇此情況,治療時應雙管齊下,兼顧雙方,不可厚此薄彼。總之,我們應以動態的目光,仔細分析“個人的心理””與“家庭心理問題”到底有何種關係,待正確認識並診斷之後,才能進一步決定如何處理個人與家庭的心理問題。在上述各種情況下,心理醫生最應注意的是:所謂個人心理所表現的症狀,實際是源於家庭里的人際關係問題,即是家庭的問題,要依靠家庭治療,才能解除個人的心理問題。

在進行家庭治療時必須堅持三個基本原則:

針對整個家庭成員,進行集體治療,糾正共有的心理病態;
“確診的病人”所存在的問題只不過是症狀而已,其家庭本身才是真正的患者;
家庭治療醫生的任務在於使每個家庭成員了解家庭病態情感結構,改善和整合家庭功能。

家庭療法一般分三個階段進行:
發現問題——治療者與當事人(兒子交談,其他家庭成員(如父母)在旁邊靜聽,不插嘴。這樣的談話能使家人感到震動,為什麼當事人能與第三者進行正常的交談,反思自己在家庭談話中的態度和方式,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
分析問題——治療者與其他家庭人員交談,使當事人了解到其家人的作法也不是按自己所想像的那樣沒有道理,反思自己所採取的對策也是沒有道理的。
協商討論——在治療者的主持下開始家人間彼此對話,不追究過去責任或弄清誰是誰非,而是向前看,用一個新的話題、談論如何在家中建立正常的對話氣氛、父母、子女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才能使自己家庭變成一個可愛的、親切的、充滿歡樂的家。

注意事項

家庭治療的特點,在於將著眼點放在全家人身上,注重家人的相互往來、人際關係及家庭機能的執行情況。治療的目的是使一個家庭成為心理機能健全的家庭,並不在於深入了解個人的心理狀況,而是想辦法矯正家庭關係,以改善家庭成員的心理與行為問題。因此家庭治療應堅持:

一切以“家庭”整體為重點;採用系統的觀點與看法;以“人際關係”分析成員間的相互行為;以群體的觀念了解全體家庭成員的行為。

由於家庭是由一群有特殊關係的成員所組成,有特別的感情,而且長久生活在一起,其心理治療與一般心理治療有所不同,需要注意一些基本的治療原則:淡化“理由與道理”,注重“感情與行為”;拋棄過去,關心現在;
忽視缺點,強調優點;只提供協助、輔導,不代替作重大決定。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