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義判斷

定義判斷作為一種考試形式,是國家公務員考試判斷推理部分的必考題型,也是邏輯學基本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主要是考查應試者短時間的領悟能力以及運用標準進行判斷的能力。在其他考試中也有涉及。

基本信息

判斷推理

判斷推理 主要測查報考者對各種事物關係的分析推理能力,涉及對圖形、語詞概念、事物關係和文字材料的理解、比較、組合、演繹和歸納等。中政行測中常見的題型有:圖形推理、定義判斷、類比推理、邏輯判斷等。

定義判斷

定義判斷作為一種考試形式,是國家公務員考試判斷推理部分的必考題型,也是邏輯學基本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運用,主要是考查應試者短時間的領悟能力以及運用標準進行判斷的能力。這也是每位公務員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因為面對大量複雜的工作,公務員必須根據抽象的概念來判斷事物的性質和內涵,能夠運用所學的基本抽象概念解釋生活中的具體事例或具體行為。

國家公務員考試中的定義判斷題目 ,一般先給出一個概念的定義,然後分別列出四種情況,要求報考者嚴格依據定義選出一個最符合或最不符合該定義的答案。

國考和省考的定義判斷考查的形式相同,但是考查的重點則有差異。在中政行測線上訓練題庫里與歷年的國考和省考的行測真題收錄,通過真題的訓練能對定義判斷這個部分的理解更為深刻。

例題

【例題】 職業枯竭是指人們在自己長期從事的工作重壓之下,產生身心能量被工作耗盡的感覺。

根據上述定義,下列屬於職業枯竭狀態的是( )。

A。老周不能勝任自己現有的工作,每天都會忙得焦頭爛額

B。剛參加工作的小李覺得這份工作太累,產生了跳槽的念頭

C。劉經理每天工作繁忙,缺乏充足的休息,情緒也越來越糟糕

D。在從事過許多不同的職業之後,老王覺得所有工作都索然無味

解析:根據題乾所給定義,職業枯竭的定義要點是:①在長期從事的工作重壓下;②身心極度疲倦。A、B兩項都不符合①,D項不符合②。正確答案為C。

以上就是定義判斷的基本考查形式,國家公務員考試中所給的定義往往會涉及各個學科的知識,因此我們也會按照學科來進行分析。

■ 定義判斷歷年真題分析

下面對近幾年國考中出現的定義判斷題目進行系統分析,使考生對其有總體性、系統性的把握。

通過對歷年真題的分析,可以發現國家公務員考試定義判斷部分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1.題量及題型基本穩定

從題量上來看,定義判斷一直保持為10道題;部分省市的公務員考試也至少為5道題。從題目類型上看,國家公務員考試中出現的定義判斷題目大部分為單定義判斷。所以非常有必要對這部分試題進行重點訓練。

2. 考查範圍廣泛

從定義所屬學科來看,國家公務員考試定義判斷涉及學科比較廣泛,包含經濟、心理、社會、行政管理等各個方面,凸顯了考試的公平性原則。

3.題目難度加大

通過對歷年真題的分析可以發現,定義判斷題目的題乾表現出越來越長的特點,干擾了考生尋找定義的要點,導致對定義把握不準;另外在選項的設定上也存在迷惑項,因而在分析選項時,一定要反覆對比,從而選出最符合題目要求的答案。

定義判斷備考策略

高分第一步:了解定義判斷解題基礎

要做好定義判斷,不僅要了解定義的要素以及定義的邏輯方法,熟悉解答定義判斷的解題步驟,除此之外,還要特別注意定義判斷的解題原則,避免犯不必要的錯誤。

對於這部分內容,考生只要做到心中有數即可。

高分第二步:掌握定義判斷要點類型

解答定義判斷的關鍵是提取定義的要點。本章總結了七種常見的要點類型,如主體、客體、目的、原因、方式、結果等,同時歸納了每種要點類型的關鍵字或提示詞。考生在複習時要牢牢掌握這幾類常見的要點類型,在確定定義要點時能夠找準、找全。

高分第三步:熟練運用定義判斷解題方法

僅僅掌握了定義的要點還不夠,考生還要能夠熟練運用教材中的方法進行解題,體現在以下兩點:所給定義存在明顯要點時可以快速找到關鍵要點,根據要點判斷選項是否符合;在題乾所給定義沒有明顯要點時能夠自己總結歸納出要點,並通過排除法等方法快速得到答案。

第二部分定義判斷基礎知識

定義的邏輯知識

要想快速準確地解答定義判斷題,首先必須掌握一些定義的基本邏輯知識。

給一個概念下定義,就是用精練的語句將這個概念的內涵揭示出來,也就是揭示這個概念所反映的對象的本質屬性。

● 定義的要素

定義是由被定義項、定義項和定義联項三個部分組成:

被定義項是通過定義來揭示其內涵的概念;

定義項是用來揭示被定義項內涵的概念;

聯結被定義項和定義項的概念是定義联項。

例如,2011年國考試卷第93題政策性收益的定義:

政策性收益 是指 由於某些政策、法規的變動而導致的個體收益,這種收益不

(被定義項) (定義联項)

會導致整個社會財富的增長,只會導致整個社會財富的重新分配 。

(定義項)

定義的邏輯方法

定義的方法主要是“屬”加“種差”的方法。

“屬”加“種差”,就是通過揭示概念最鄰近的“屬”概念和“種差”來明確概念內涵的邏輯方法。可用公式表示為:

被定義項=種差+鄰近屬概念

第一,被定義項的鄰近屬概念,即比被定義概念範圍更大、外延更廣的概念,以確定被定義概念所反映的對象屬於哪一類事物。

第二,被定義項的種差,即指被定義項的這個種概念與同屬於其他同級種概念在內涵上的差別,這種差別也就是被定義概念所反映的對象同其他對象的本質區別。

第三,把被定義項同屬加種差構成的定義項用定義联項聯結起來,構成完整的定義。

例如:人是能製造和使用工具進行勞動的動物。

這是給“人”下的定義。其中,“人”的屬概念是“動物”,確定人是動物這類事物中的一種;“能製造和使用工具進行勞動”是種差,是將人與其他動物相比較而得出的本質差別;“是”是定義联項,它把被定義項與定義項(屬+種差)聯結起來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定義。

國家公務員考試中所給出的定義是不容置疑的,這就要求應試者在解題時,要準確理解被定義項的內涵,不要放大或縮小,否則就會對定義產生誤解,犯類似“定義過寬”或“定義過窄”的錯誤。

定義判斷解題原則

為了能迅速準確地解答定義判斷題,考生在考試中應遵循以下原則:

1.嚴格按照所給定義進行判斷

定義判斷題所給的定義已被假設為正確的,因而是不容置疑的。應從題乾給出的定義入手進行分析和判斷,不要憑自己記憶中的定義去衡量,尤其是當題乾的定義與自己掌握的定義之間有差異時,更應當以題乾中的定義為準。有些考生因為生活常識或各方面的原因,經常會對所給的定義是否嚴密提出疑問,從而影響了對答案的選擇。

2.準確把握定義要點

答題時,考生應準確分析定義所包含的多重而複雜的信息,篩選出關鍵字語,以便準確找到答案。題目中對定義概念成立的必要條件都作了相應的界定,要特別注意定義中的關鍵字。

3.合理利用背景知識

通常來說,對於成熟定義,大多是表達方法不同,不應出現實質性的差別。但是,考生由於記憶的偏差,可能會出現差異,對此,應牢記以下兩點:

①當所學知識與題乾定義沒有實質性差異時,可進行聯想與舉例,充分利用自己的背景知識,準確理解“定義項”的關鍵字,並對選項中的案例進行準確的歸納和抽象;

②當遇到自己所學專業的概念時,不要想得太深,以至於把簡單的問題弄複雜了,而是要緊緊扣住定義本身及其關鍵字。

定義判斷解題步驟

由於定義判斷考查的是考生的領悟能力、嚴格理解和規範理解的能力,因此解答定義判斷也要按照一定的步驟進行:

第一步,對定義進行快速掃讀,過濾掉多餘信息;全面把握定義,注意細節,以達到對定義的初步了解,並且找全、找準定義的屬性;

第二步,結合選項確定最具價值的屬性(可能有的定義屬性很多,但真正有用的卻很少),這一過程必須在儘量短的時間內完成;

第三步,分析各選項中的案例,找到各選項的重心,並與定義屬性對比,從而求解正確答案。

定義判斷題型分類

根據每道題中所給出的定義數量的不同,可以將定義判斷分為單定義判斷和多定義判斷兩種。

單定義判斷

單定義判斷的題乾中只涉及一個定義,即給出一個假設完全正確的定義,然後設計幾個事實選項,要求選出符合或者不符合定義的一項。國家公務員考試主要側重於單定義判斷的考查。

【例題1】(2011·國家) 政策性收益是指由於某些政策、法規的變動而導致的個體收益,這種收益不會導致整個社會財富的增長,只會導致整個社會財富的重新分配。

根據上述定義,下列涉及政策性收益的是()。

A。由於利率調整,小李的存款利息比此前每月增加100元

B。由於國家加大西部開發力度,某縣獲得了5000萬元專項水利建設基金

C。由於市相關部門聯合整治經營環境,小張經營的書店效益明顯好轉,每月營業額增加5000元

D。歹徒意欲行兇,小王挺身而出制服了歹徒,因此獲得市政府見義勇為獎5萬元

解析:此題答案為A。本題題乾中只給出了“政策性收益”一個概念,因此屬於單定義判斷。

政策性收益 是指 由於某些政策、法規的變動而導致的個體收益 ,這種收益不會導致整個

(定義) (要點)

社會財富的增長,只會導致整個社會財富的重新分配。

B項不是個體收益,不符定義;C、D兩項都不是由於政策法規的變動,也不符定義;A項符 合定義要求,故答案選A。

多定義判斷

多定義判斷的出題模式一般為題目給出三個定義,然後又給出三個典型例證,要求選出典型例證與定義存在對應關係的數目,或者選出典型例證和定義關係描述正確的選項。

針對這一題型,考生要抓住關鍵信息:某一典型例證至多只能與某一定義對應。也就是說,某一定義可以與多個例證相對應,但是某一例證只能與一個定義相對應,這是該題型的特點。

【例題1】 定義:

①送別詩:指抒發詩人離別之情的詩歌。

②田園詩:指歌詠田園生活的詩歌。

③詠史詩:指以歷史題材為詠寫對象的詩歌。

典型例證:

(1)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2)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陶淵明《歸園田居之三》

(3)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杜牧《赤壁》

上述典型例證與定義存在對應關係的數目有()。

A.0個 B.1個 C.2個 D.3個

解析:此題答案為D。例證(1)是李白臨行前贈給汪倫的詩,符合送別詩的定義;例證(2)歌詠了田園生活,因此與田園詩存在對應關係;例證(3)與詠史詩存在對應關係。故答案選D。

題型精講

本部分分別介紹單定義判斷和多定義判斷的解題方法,這些解題方法是解答定義判斷的關鍵。

■ 單定義判斷

● 單定義判斷要點類型

解答定義判斷題目,最常用而且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取要點法,但是怎樣才能準確地提取出定義的要點呢?可以從主體、客體、主觀要素、客觀要素四個方面考慮,其中主觀要素是指目的、目標等,客觀要素則是指採取的手段、達到的效果等。實際上很多要點是可以通過提示詞來確定的,常見的要點類型有以下幾種:

1.表主體

我們看到一個新的定義時,首先要確定一下該定義是否有明確的主體。

主體,就是行為或事件的發動者、當事方。主體一般位於定義項的前面,除了要重點關注主體本身外,還要特別注意主體的修飾詞如主體的數量、主體的性質等。一般來說,有明顯主體的定義多為法律類、行政類定義。

主體一般可作為定義的要點,有的題目僅僅依靠區分主體就可以得到正確答案。

【例題1】(2011·國家) 行政指令是指行政主體依靠行政組織的權威,運用行政手段,包括行政命令、指示、規定、條例及規章制度等措施,按照行政組織的系統和層次進行行政管理活動的方法。

根據上述定義,下列描述不屬於行政指令的是()。

A。市消防大隊對未經消防設計備案擅自施工的違法工程下發《責令改正通知書》

B。體育局局長簽發嘉獎令,表彰在全運會上取得優異成績的運動員和教練員

C。消費者協會同中國家用電器協會正式發布《太陽能熱水器選購指南》

D。市教育局緊急電話通知,要求全市中國小、幼稚園加強校園安全管理

解析:此題答案為C。注意題乾要求選擇不屬於行政指令的。首先分析行政指令的定義:

行政指令 是指 行政主體 依靠行政組織的權威,運用行政手段,包括行政命令、指示、規(定義) (主體)

定、條例及規章制度等措施,按照行政組織的系統和層次進行行政管理活動的方法。

分析各選項,C項中消費者協會和中國家用電器協會不屬於行政主體,因此不符合定義。A、B、D三項都符合定義,屬於行政指令。

2.表客體

客體,是指行為或事件的承受者、被指向者,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對象。單獨以客體為要點的定義比較少,很多定義中的客體都是省略的,即使出現一般也需和其他要素結合在一起才能判斷。

【例題2】 行政確認指行政機關和法定授權的組織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式對有關法律事實進行甄別,通過確定、證明等方式決定管理相對人某種法律地位的行政行為。

下列不屬於行政確認的是()。

A。某法院依據《招標投標法》,認定某招標代理機構在一次招標活動中違反相關法律規定,與招標人私下串通,謀取不當利益,並確認此次招標無效

B。某高速公路發生一起交通事故,並引起責任糾紛,交警到達現場後,經過勘察了解,認定甲司機應負主要責任

C。某市地稅局幹部小丁和小楊因工作中產生的一些矛盾吵得不可開交,一直鬧到李局長那裡,李局長了解情況後認為小楊應負主要責任,並批評教育了小楊

D。趙某是養魚專業戶,去年冬天因搶救落水者而不幸死亡,政府相關部門依據法律,確認其為烈士

解析:此題答案為C。首先分析行政確認的定義:

行政確認 指行政機關和法定授權的組織依照法定許可權和程式對有關法律事實進行甄別,

(定義)

通過確定、證明等方式決定 管理相對人 某種法律地位的行政行為。

C項楊局長和小楊是上下級關係,不符合定義中的客體,不屬於行政確認。

3.表目的

有些定義中會明確指出其目的,即主觀要素,也就是行為者主觀上具有什麼樣的動機、意圖,追求一種什麼樣的目的,一般會用“達到什麼目的”、“為了……”、“確保……”等表示。

例如,投機是指為了以後再銷售(或暫時售出)商品而購買,以期從其價格變化中獲利。在這個定義中,“為了以後再銷售商品而購買”和“以期從其價格變化中獲利”就表示目的,揭示了投機這個定義的要點。

【例題3】(2010·國家) 偶然防衛是指在客觀上被害人正在或即將對被告人或他人的人身進行不法侵害,但被告人主觀上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出於非法侵害的目的而對被害人使用了武力,客觀上起到了人身防衛的效果。

根據上述定義,下列行為不屬於偶然防衛的一項是()。

A。甲正準備槍殺乙時,丙在後面對甲先開了一槍,將其打死。而丙在開槍時並不知道甲正準備殺乙,純粹是出於報復泄憤的目的殺甲,結果保護了乙的生命

B。甲與乙積怨很深,某日發生衝突後,甲回家拿了手槍打算去殺乙,兩人在路上正好碰上,甲先開槍殺死了乙,但開槍時不知乙的右手已抓住口袋中的手槍正準備對其射擊

C。甲身穿警服帶著電警棍,冒充警察去“抓賭”,甲抓住乙搜身時,乙將甲打傷後逃離,甲未能得手

D。甲與乙醉酒後發生激烈衝突,兩人相互廝打至馬路上,正當甲要撿起路邊磚頭擊打乙時,圍觀人群中有人喊“警察來啦”,甲受驚嚇不慎跌落路邊河溝溺水身亡,乙安全無事

解析:此題答案為D。首先分析偶然防衛的定義:

偶然防衛 是指在客觀上被害人正在或即將對被告人或他人的人身進行不法侵害,但被告

人主觀上沒有認識到這一點, 出於非法侵害的目的 而對被害人使用了武力,客觀上起到了人

身防衛的效果。

D項中乙並沒有對甲使用武力,甲是自己溺水身亡,因此不屬於偶然防衛。

4.表原因

有些定義中規定了某些行為的原因,這類信息一般也是定義的要點,常常會跟在“由於”、“出於”等詞語的後面。

例如,時間綜合症指由於對時間的緊迫感而造成心理上的煩惱、緊張,以及生理上的活動改變等導致的病症。在這個定義中,“對時間的緊迫感”就是時間綜合症這個定義的要點之一。

【例題4】 法律責任是指由特定法律事實所引起的對損害予以補償、強制履行或接受懲罰的特殊義務,亦即由於違反第一性義務而引起的第二性義務。

根據上述定義,下列屬於導致法律責任的是()。

A。陳某向某電視台舉報揭露某公司造假,電視台沒報導

B。李某被公共汽車售票員提醒後,仍不給殘疾人王某讓座,結果王某被擠傷

C。孫某和肖某談戀愛,後因感情不和分手,肖某極度痛苦,患上抑鬱症

D。某公司要求工人每天至少工作16小時,加班費每小時5元

解析:此題答案為D。首先分析法律責任的定義:

法律責任 是指由特定法律事實所引起的對損害予以補償、強制履行或接受懲罰的特殊義

務,亦即由於違反第一性義務而引起的第二性義務 。

A、B、C三項都不符合這一定義要點,D項違反了勞動法所規定的義務,符合定義。

多定義判斷

多定義判斷是江蘇省等地方公務員考試偶爾涉及的題型,國家公務員考試中還未曾出現過。其實,多定義判斷只是在單定義判斷的基礎上增多了定義和典型例證。在解答過程中,除了套用單定義的方法外,根據不同的題目還可以選擇對應法或排除法。

● 對應法

對應法即定義與典型例證的對應關係。尋找對應關係是應對多定義題最常用的方法。

【例題1】 定義:

①人才團:指在一個較小空間和時間段內人才以相同或相似的風格、方法、表達方式及共同的追求方向和目標為紐帶結成的人才群體。

②人才鏈:指有血緣關係或師徒關係的兩代或兩代以上的人才以技藝、知識為紐帶而前後相承的現象。

③潛人才:指已具備從事某種創造性勞動的能力,有可能為社會作出較大貢獻,但由於缺乏某種外部條件和機會,還未被發現、還未得到社會承認的人才。

典型例證:

(1)長征途中,紅二師四團為搶渡烏江而架設的浮橋數次被激流沖走,是戰士和民眾發明了“河底墜石穩固橋面”的方法,確保了架橋成功。

(2)三國時代,為了完成統一大業,魏、蜀、吳都十分注意網羅人才,就蜀國而言,名相諸葛亮自不消說,就是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也各有千秋。

(3)中國戲曲中的生、旦、淨、醜各行當均有自己的流派,如老生行中的馬、譚、奚、楊、麒派等;旦行中的四大名旦、四小名旦等。

對上述典型例證與定義的關係判斷正確的是()。

A。例證(2)(3)分別與定義①②相符

B。例證(1)(3)(2)分別與定義①②③相符

C。例證(1)(2)分別與定義②③相符

D。例證(3)(1)(2)分別與定義①③②相符

解析:此題答案為A。本題給出了三個定義和三個典型例證,屬於典型的多定義判斷。

首先判斷各個例證與定義的對應關係:例證(1)說的是“戰士和民眾的發明”是一種勞動創造,為社會做出了較大貢獻,但是還沒有被發現,屬於潛人才,對應定義③;例證(2)中蜀國的大將組成了“人才團”,對應定義①;例證(3)戲曲中的流派是以技藝為紐帶前後相承的,對應定義②。

然後根據上面的判斷可依次確定各選項正確與否,故答案選A。

【例題2】 定義:

①社會組織:指人們為實現特定目標而建立的共同活動的群體。

②社會設定:指用來滿足社會基本需要的社會結構中相對穩定的一組要素。

③社會分層:指按照一定的標準將人們區分為高低不同的等級序列。

典型例證:

(1)在古羅馬,人們的社會身份有貴族、騎士、平民和奴隸。

(2)一個社會生養後代、教育年輕人的功能一般由家庭來完成。

(3)公務員之間的友好關係大多是在共同的工作中建立起來的。

上述典型例證與定義存在對應關係的數目有()。

A.0個 B.1個 C.2個 D.3個

解析:此題答案為D。例證(1)古羅馬人們的社會身份有貴族、騎士、平民和奴隸之分,符合社會分層的定義;例證(2)家庭符合社會設定的定義,滿足社會基本需要即生養後代、教育年輕人,在社會結構中相對穩定;例證(3)在工作中建立起來的公務員之間的關係是為了特定的目標而建立的,符合社會組織的定義。故答案選D。

尋找例證和定義的對應關係是解多定義判斷的關鍵和核心,同時要注意定義間的比較,可幫助理解。

● 排除法

排除法,即將典型例證與定義逐一對應,排除不符合定義範疇的例證。

【例題】 定義:

①自戀型人格:指過於重視自我價值而缺乏對自身和他人進行理性和客觀認識的一種人格。

②迴避型人格:指行為退縮、心理自卑,面對挑戰多採取迴避態度或無能應付的一種人格。

③強迫型人格:指過於要求嚴格和完善,具有強烈的自製心理和自控行為的一種人格。

典型例證:

(1)小肖敏感羞澀,害怕參加社交活動,擔心自己的言行不當而被人譏笑諷刺,也從來不去做那些冒險的事情。

(2)小吳經常無根據地誇大自己的成就和才幹,認為自己應當被視作“特殊人才”,幻想自己擁有比他人更多的智慧、聰明。

(3)小欒過分注意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舉止是否適當,往往用十全十美的高標準要求自己,追求完美,同時又墨守成規。

對上述典型例證與定義的關係判斷正確的是()。

A。例證(2)(1)(3)分別與定義③②①相符

B。例證(2)(3)分別與定義③①相符

C。例證(1)(3)分別與定義①②相符

D。例證(1)(2)(3)分別與定義②①③相符

解析:此題答案為D。例證(1)小肖“害怕參加社交活動”體現了行為的退縮,“從不去做那些冒險的事情”體現了“迴避態度”,顯然屬於迴避型人格,對應定義②,可排除C項;例證(2)小吳“毫無根據誇大自己的成就和才幹”,屬於自戀型人格,對應定義①,可排除A項和B項;例證(3)小欒過於追求完美,又墨守成規,屬於強迫型人格,對應定義③。因此正確的選項只有D項。

在做這類題目時,由於選項中數字信息很多而且很相似,僅僅找到例證和定義的對應關係還不夠,一定要仔細辨別選項中的例證和定義的數字,否則很容易產生錯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