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六陵

宋六陵

南宋六陵,浙江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9年12月12日公布), 位於紹興縣富盛鎮攢宮山,距紹興市區18公里,有宋高宗永思陵、宋孝宗永阜陵、宋光宗永崇陵、宋寧宗永茂陵、宋理宗永穆陵、宋度宗永紹陵等南宋六帝陵寢,故稱宋六陵。此外,還有北宋徽宗陵、宋哲宗後陵、宋徽宗後陵、宋高宗後陵。占地2.25平方公里,為江南最大的皇陵區。每座陵寢均設上下宮,功能齊備,結構完善。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宋六陵宋六陵

以高宗永思陵為例,據宋周必大著《思陵錄》記載,永思陵分為上下宮。下宮由外籬門、欞星門、圍牆、殿門、大窯子、獻殿、龜頭石藏子等。南宋朝廷原打算收復中原後,即歸葬伊洛(今河南鞏縣)祖陵,故以攢宮為名。元至正二十二年(1285),江南釋教總統楊璉真伽,率人盜掘宋六陵,破槨裂棺,竊取隨葬珍寶,不計其數。幸被山陰義士唐珏等人事先獲悉,潛入陵墓以他骨偷換陵中遺骸,作標記於石函,遷葬在紹興蘭渚山天章寺前,唯理宗顱骨巨大,不敢調換。元滅明興,朱元璋下詔將流失在北方的理宗顱骨和其餘諸陵歸葬舊陵,立碑植樹,繞以牆垣,並建義士祠,以紀念唐珏等人。到清代後期,陵已荒蕪。20世紀50年代,六陵中只有孝宗陵、理宗陵,尚存享殿三間,繚以周垣,其餘僅存墓冢、墓碑、祭桌。20世紀60年代,墓冢被剷平,墓碑、祭桌被移作他用。1970年後,墾為茶園,地面建築盡毀,現陵區尚有部分墓冢石及作為六陵標誌的200餘棵古松,陵區環境依然保持當年風貌.

內葬人物

陵名 墓主
宋哲宗後陵 孟太后
宋徽宗後陵 韋太后
永佑陵 宋徽宗趙佶
永獻陵 宋欽宗 趙桓
永思陵 宋高宗 趙構 , 憲聖慈烈皇后 吳氏
永阜陵 宋孝宗 趙眘,成穆皇后郭氏, 成肅皇后 謝氏
永崇陵 宋光宗 趙惇 , 慈懿皇后 李氏
永茂陵 宋寧宗 趙擴 , 恭淑皇后 韓氏, 恭聖仁烈皇后 楊氏
永穆陵 宋理宗趙昀
永紹陵 宋度宗 趙禥

陵墓被盜

元世祖忽必烈滅南宋後,江南釋教總攝西僧楊璉真伽與演福寺僧允澤等人在宰相桑哥的支持下,遍掘諸陵,這是江南六陵遭到最大的一次洗劫。楊璉真伽和僧允澤率領部眾蜂擁到陵前,陵使竭力抗爭,不讓他們開陵。允澤拔刀相逼,陵使無奈大哭而去。盜賊們打開理宗的棺蓋時,一股白氣衝出,只見理宗安臥如睡,珠光寶氣,縈繞其身。棺底墊著織棉,包著金絲網罩。棺中的寶物被搶劫一空後,歹徒又把理宗的屍體倒掛,撬走口內含的夜明珠,瀝取腹內的水銀。理宗原想保護自己的屍體不朽,卻不知落到如此的下場。當時的陵區,屍骨被隨意丟棄,遍布山野,慘不忍睹。

據史料記載,他們得到“馬烏玉筆箱”、“銅涼撥銹管”、“交加白齒

理宗頭顱製成的飲器

梳”、“香骨案”、“伏虎枕”、“穿雲琴”、“金貓睛”、“魚影瓊扇柄”等諸多珍寶。而帝王屍骨卻拋棄在草莽之間。當時有紹興人唐珏,聞之悲痛不已。當下典當家產,私下備酒宴,邀請鄉里少壯輩。酒至半酣,唐珏突然說:“今請諸君協力,前往收埋先帝屍骨,如何?”有一人問道:“山上將官把手,虎視眈眈,事情一旦暴露,如何是好?”唐珏說:“此事我早已運籌,今四郊荒野多露白骨,何不以假亂真,取而代之呢?”大家應諾。唐珏拿出備好的木匣若干只,上面復以黃色絲絹,署上帝名、陵名,分頭趁月色潛入陵山,自永思陵以下,隨號將諸帝遺骸分別收藏起來,埋在寶山之陰天章寺前,種上冬青樹,以為標誌。第二天凌晨,唐珏出百金,酬謝眾人,七日之後,楊璉真伽復取理宗頭顱,截為飲器,有下令裹取諸帝骨骸,部眾只得雜以牛馬枯骨拾來,在臨安故宮中“築一高十三丈的白塔壓之,名曰鎮本”,以示制勝江南人民之意。

相關疑團

諸陵次序

由於宋六陵在元代遭到毀滅性的盜掘,所以到了明清時期,人們已不大清楚6座皇陵的分布位置。目前所能見到的關於南宋諸陵位次的最早圖像資料是清代康熙《會稽縣誌》中所附的《宋六陵圖》。圖中顯示南宋諸陵分為南北兩區,南區新婦尖之正北為孝宗陵,其西南為高宗陵,其東南為光宗陵、東北為寧宗陵;北區霧連山下正南為理宗陵,其西為度宗陵。這和萬曆《會稽縣誌》的記載是一致的,反映的也是明代認定的南宋諸陵位次。但該圖所示諸陵位次與宋皇室埋葬習俗明顯有悖,也與宋代一些文獻記載不相吻合,因此,肯定不是南宋諸陵的本來位次。

南開大學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系劉毅教授在對《宋會要輯稿》進行系統研究後,認為宋六陵分為南北兩個區域,南陵區即新婦尖陵區,葬徽、高、孝、光四帝和孟、鄭、韋、邢、吳、謝六後;北陵區即霧連山陵區,葬寧、理、度三帝和楊後。他還繪製了《南宋攢宮位次示意圖》。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二室副主任鄭嘉勵研究員和紹興縣文化發展中心副研究員葛國慶等人也都提出了自己的研究結果,分別繪製了不同於劉毅《南宋攢宮位次示意圖》。

對此,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王海明研究員說,這還需要深入研究,尤其需要加強對宋六陵的考古研究,以真正揭開攢宮位次之謎。

被盜時間

關於宋六陵被盜的時間,歷史上就很有爭論,共有丙子年(1276年)、戊寅年(1278年)、癸未年(1283年)、甲申年(1284年)和乙酉年(1285年)等多種說法。

1279年,南宋滅亡。沒過多久,宋六陵就被盜掘。丙子年、癸未年和甲申年的說法是從一些詩作描述中推測的,元代陶宗儀和清代全祖望等學者認為在丙子年。對此,浙江大學歷史系教授、杭州市社會科學院南宋史研究中心主任何忠禮指出,陶宗儀、全祖望等人的說法也不能成立。對此次被盜記述最早、最為具體的是宋末元初人周密,他在《癸辛雜識》中有多處記述,而這些記述的又是一致的。

眾所周知,周密乃南宋遺老,對故國皇陵應當比一般人為關心,他雖非身歷其境,卻是當代人記當代事,在時間上的記述不太會發生較大的誤差。何況周密長期住在杭州,有機會目睹了盜陵人的“互告狀一紙”,而其中對盜陵的日子記得非常確切,應該說這是最可信的。此外還有一些旁證材料可以佐證。所以,何忠禮教授認為楊璉真伽盜掘宋六陵發生在乙酉年,即1285年,當是確鑿無疑的。

歸葬何處

宋六陵被盜掘後,南宋帝後遺骸的處理結果,也是一個眾說紛紜的事情,有守陵使羅銑即原地掩埋、紹興義士唐珏盜骨葬於蘭亭天章寺前、宋太學生林德暘盜骨葬於東嘉等不同說法,到元末陶宗儀著《南村輟耕錄》時已難辨是非。

這些傳說中,流傳較廣的是唐義士和林義士的事跡。在楊璉真伽盜掘宋六陵時,紹興義士唐珏偷偷用其他的骨頭調換了除宋理宗以外的骸骨,把他們葬在蘭亭附近的天章寺前,六陵各為一函,每一陵種上冬青作為標識,並作《冬青行》二首。另一個故事說的是宋太學生林德暘,扮作乞丐,身背竹筐,手持竹夾,碰到有用的東西就以夾投入筐中。他又以銀子賄賂西域僧人,終於收得高、孝兩朝骨,分為兩函,歸葬於東嘉(今溫州)。他也種上以冬青作為標識,也作內容與前相似的《冬青詩》二首來記這些事情。

何忠禮認為,所謂“冬青義士”之說,不僅事跡雷同,詩文相似,而且內容破綻百出。如宋理宗從殯葬至陵墓被盜,相隔僅20載,說他的屍體如生是很可能的,否則就不會有盜賊“倒懸其屍”、“瀝取水銀”之事發生。既然如此,不知唐珏、林德暘怎么獲取他的遺骨?宋六陵遺骸部分為楊璉真伽所盜,被他埋於杭州鎮南塔下,有一部分由南宋守陵官羅銑收集起來火化,這是合乎情理的。元末一些漢族士大夫,為寄託亡國的哀思,故意安排時間,設計情節,創作了“冬青義士”的故事。到了清朝初年,由於當時的政治形勢與元代相似,於是“冬青義士”的“義舉”更是不脛而走。

隨葬疑點

南宋皇陵建於紹興,最初只是權宜之計,孟太后暫厝寶山有“憤激三軍之心,不絕中原之望”的功用,而且孟太后、宋高宗等有遺詔要求葬事不要奢華。那么,南宋帝後到底是薄葬還是厚葬?

有人認為,南宋王朝除孝宗外,沒有一個皇帝真心想收復失地,重返汴京的。因此,“攢宮”很可能是一種政治上的“煙霧彈”,掩人耳目而矣。如果這樣,薄葬也未嘗不是一種“煙霧彈”。

據史料記載,楊璉真伽等人盜掘宋六陵的一個主要目的是為了獲得金玉財寶。第一次盜掘,他們“割破棺槨,盡取寶貨,不計其數”,第二次盜掘,他們“劫取寶貨,毀棄骸骨”。《元史·釋老傳》對楊璉真伽所獲的贓物作過一個不完全統計,在對以宋六陵為主的盜掘中,楊璉真伽“攘奪盜取財物,計金一千七百兩,玉帶九,玉器大小一百有一,雜寶貝百五十有二,大珠五十兩,鈔一十一萬六千二百錠”。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宋六陵中的隨葬品還是十分驚人的。

另外,有記載說,南宋嘉定三年八月會稽大風,毀壞攢宮陵殿宮牆60餘所,陵木3000餘章。當時,陵墓還只有三個,一場風災,就使宋六陵的損失如此慘重,可見宋六陵的地面建築也是相當繁蕪奢華的。

紹興文史研究專家婁國忠指出:“南宋一朝共153年,宋六陵埋葬的6位皇帝,生前在位時間達148年,幾乎是南宋歷史的全部。而宋六陵長達100多年的建設史,從某種角度看,就是一部南宋的興衰史。”從中不難看出宋六陵的重要性。

後世保護與破壞

明朝

明朝建立後,明太祖朱元璋下詔重修宋六陵,並且命人將流落在西域的理宗頭顱贖回,以天子禮節重修埋入永穆陵中。此外,每一座陵都被重修立碑,並種上許多松樹。朱元璋還派出專門的守陵人員,劃出宋六陵一帶,禁止砍伐。

宋六陵的古松

清朝和民國

清朝雍正七年,朝廷又敕令紹興地方政府維護宋六陵,春秋祭祀,後逐漸荒蕪。抗戰期間,紹興淪陷,日軍屯兵於攢宮山上,陵周古木,被砍伐殆盡。而後,汪偽政權的士兵又對六陵進行了一次集體盜掘,更大程度地毀壞了宋六陵。

解放後

建國以後,宋六陵所在地攢宮茶場在進行機械化改造時,在距地表僅40—50厘米處發現了屋基平面、局部排水溝和鋪設整齊的石板小道,並有成堆的條石出土,紹興縣文保部門在現場勘查後,確認這是著名的宋六陵所在地。“至1970年後,墾為茶園,諸陵地面建築盡圯,僅存蒼松8叢” 。文革時,唯一存在的孝宗帝享殿也被夷為平地。如今,歷經滄桑、屢遭兵火的南宋六陵,由於年代久遠,地面建築已蕩然無存,不過地面尚存百餘棵作為封樹的古松,使整個陵區雖已無地上建築,但仍松柏森森,氣氛肅穆,環境幽靜,保留著皇家陵園的氣派。

今日宋六陵

陵區風水

陵區占地2.24平方公里,遠處東傍青龍山,南接紫雲山,西依五虎嶺,北靠霧連山,構了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的風水景觀,好像四大方,保衛著眼前的皇陵。同時地勢東南略低,西北稍高,清澈的溪發源於東南的大仁龍山,沿皇陵向西蜿蜒而過。整個陵區 山水交融,風景如畫。南宋王朝的這種獨特的陵園選址方法,是我國古代風水理論的繼承和發展。

宋理宗永穆陵陵址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