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官窯瓷器

宋代官窯瓷器

宋代官窯瓷器(Porcelain of the Guan Yao of the Song Dynasty ),“官窯”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由官府直接建設。有北宋官窯、南宋官窯之分。官窯瓷器雖然在宋代瓷器中只占極少數,但是由於其所處地位和具備的優越條件,使它在當時燒造了一批宮庭所需的高檔瓷器,成為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

宋代官窯瓷器

正文

“官窯” 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 由官府直接建設。有北宋官窯、南宋官窯之分。宋顧文薦《負喧雜錄》記“宣政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據此可知,北宋後期在汴京(今河南開封)設官窯,現稱“汴京官窯”,亦稱“北宋官窯”。具體窯址至今尚未發現。宋高宗南渡後,在臨安(今杭州)另立新窯,為南宋官窯。宋葉寘《坦齋筆衡》載“中興渡江,有邵成章提舉後宛,號邵局,襲故宮遺制,置窯於修內司,造青器名內窯,澄泥為范,極其精緻,油色瑩澈,為古所珍。後效壇下別立新窯,比舊窯大不侔矣。”此文表明,南宋初建設的“官窯”有二:一是“修內司官窯”,亦稱“內窯”,明高濂《遵生八箋》說,修內司官窯的地點在杭州鳳凰山下,但確切的窯址尚未發現;二是“郊壇官窯”,位於杭州市南郊烏龜山一帶,亦稱“烏龜山官窯”。1930年發現窯址,1956、1985年冬至1986年春先後進行兩次考古發掘,發掘出龍窯與作坊遺蹟,並獲得大量標本。
官窯產品專供宮廷。以宮廷生活用瓷與陳設瓷為主。流傳至今的官窯瓷器有碗、盤、碟、盞托、洗、瓶、爐、尊等,樣式多種。以瓶為例,有弦紋瓶、直頸瓶、瓜棱瓶、貫耳瓶、膽式瓶、八方瓶、盤口瓶等,造型各有特點。官窯傳世品今多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台灣故宮博物院,有少數的精美作品,已於早年流失國外。官窯青瓷聞名於世,北宋汴京官窯青瓷繼汝窯燒造,其形制、釉色、工藝與汝窯有共同之處。《格古要論》說汴京官窯器“色好者與汝窯相類”。器多仿古,釉色有淡青、粉青、灰青等多種色調,釉質勻潤瑩亮,大紋片,胎骨深灰或紫色,滿釉裹足支燒,器底有支釘痕。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官窯圓洗中,有洗身近直微外撇,平底,里外滿釉裹足支燒, 底有支釘痕,造型、釉色與汝窯器相近,裝燒工藝亦與汝窯支燒法相同者,應是北宋汴京官窯製品。南宋官窯是北宋汴京官窯的繼續,郊壇官窯考古發掘的資料表明,南宋早期的青瓷產品,為薄胎薄釉青瓷,胎薄質細,色黑褐或深灰,釉色以粉青為主,兼有青灰、青黃和炒米黃等色調,釉層薄而潤澤,有紋片,滿釉支釘裝燒, 器底有圓形支釘痕,工精質高。青瓷的形制、胎、釉和支燒工藝都與北宋汝、官窯青瓷特點相類,確為“襲故宮遺制”。南宋後期官窯青瓷的燒造追求玉石質感,改變制瓷工藝,創用素燒胎多次上釉二次燒成的厚釉工藝,制出薄胎厚釉青瓷,釉質如玉石般的光亮瑩潤,釉面上顯露橫豎交織的蟹爪紋片或層層疊錯的冰裂紋片,有說不盡的奧妙。厚釉工藝的具體做法是先低溫素燒坯,後施三至四道釉,釉厚如堆脂,再經高溫成器,一般釉層厚在 2毫米以上。厚釉易粘接支燒工具,造成廢品,厚釉工藝的使用導致裝燒工藝的改良,變滿釉支釘裝燒為刮釉墊餅裝燒,即將碗、盤、洗、瓶等圈足器的底端釉刮掉露胎,以墊餅墊燒。由於青瓷胎料中含鐵量高達3.5~5%,致使製品的口緣釉薄處露灰或灰紫色與圈足底端刮釉露胎處呈黑褐或深灰色,形成“紫口鐵足”的特徵。故宮博物院藏品中的一件官窯圓洗,口沿部位青釉微泛紫色,通體粉青釉純正瑩澈,滿布冰裂紋片,寬圈足墊燒,是南宋郊壇官窯的晚期“紫口鐵足”作品。此洗備受清代皇室賞識,器底刻有乾隆御題詩。郊壇官窯燒制的青瓷器物除碗、盤、洗外,又多仿周、漢時期青銅器式樣,如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官窯弦紋瓶,洗口,長頸,碩圓腹,圈足,頸至腹部凸起弦紋數周,圈足兩側有對稱的橫孔,古樸端莊,為仿漢銅壺的式樣。明清兩代,仿製宋官窯青瓷成風,以清代雍正景德鎮御窯仿官品為最。

宋代官窯瓷特點

官窯是在宋大觀及政和年間於汴涼所造,青瓷釉色晶瑩剔透,有開裂或呈冰片狀,粉青紫口鐵定是其特色。
北宋官窯也稱汴京官窯。相傳北宋大觀、政和年間,在汴京附近設立窯場,由官府直接經營,專燒宮廷用瓷器,即北宋官窯。當時的京師即汴京(今河南開封),因宋代汴京遺址已沉入地下,至今日為止,尚未發掘出北宋官窯遺址。對於北宋官窯遺址缺乏考古發掘的資料和充足的文獻資料的支撐,因此,時至今日,關於北宋官窯遺址在何處,一般有三種說法:一說北宋官窯即為汝窯;二說否認北宋官窯的存在;三說為北宋官窯即為汴京官窯,它與南宋時的修內司官窯先後存在。目前支持第三種說法的人較多。北宋官窯傳世品很少,形質與工藝與汝窯有共同處。器多仿古,主要有碗、瓶、洗等。胎體顯厚,胎骨深灰、紫色或黑色,釉色有淡青、粉青、月白等,釉質瑩潤溫雅,尤以釉面開大裂紋片著稱,不同於南宋官窯和汝窯及龍泉窯瓷器。
南宋時先後設立了“修內司窯”和“郊壇下窯”。南宋官窯器,胎為黑、深灰、淺灰、米黃色等,有厚薄之分,胎質細膩。釉面乳濁,多開片,釉色有粉青、淡青、灰青、月白、米黃等。因器口中施釉稀薄,微露紫色;而採用刮釉墊燒時,足上露胎而呈偏赤鐵色,故有“紫口鐵足”之稱。至今杭州鳳凰山麓尚留有:南宋官窯老虎洞窯址、南宋官窯郊壇下窯址等歷史遺蹟,現均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官窯仿品辨析

官窯瓷器自問世後即很名貴,歷代多有仿製,仿品可分為4種情況:一是宋代龍泉窯仿;二是明清官窯仿;三是清末民國仿;四是現代新仿。宋代龍泉窯所仿官窯瓷器採用墊餅或支圈燒,沒有支釘痕。另外,龍泉窯仿品沒有一件是滿釉支燒的。明代仿官窯均是景德鎮御窯廠所仿。這些仿品釉層較厚,釉面開大小紋片,多為粉青和灰青色。清雍正時仿官窯產品釉色多為豆青、灰藍和月白,少數無紋片,多為大開片,釉有透明和失透兩種。失透的容易與宋代官窯混淆,其精緻產品中,支釘痕為黑色,類似汝窯細小的芝麻釘。

官窯鑑定方法

一是釉質的差異。宋代官窯器釉質肥厚,酥光寶暈,有玉質感。釉下氣泡顆粒大而明亮,並累疊密集,如史料“聚沫攢珠”之述。釉色以粉青、天青、炒米黃等色為多。雍正仿宋官窯器釉層較薄,釉下氣泡小而疏,釉表多數均透明光亮而欠潤澤。釉色以豆青、灰藍、月白為多,有的甚至接近亮白。
二是紋片的差異。宋代官窯器的紋片有大小開片兩種,大開片紋痕長而粗壯,有的紋痕在瓷器上自上而下呈經線走向一直到底,如一根牛毛一樣垂披於臀,因此有“牛毛紋”之稱。即使是小開片的瓷器,也不乏有幾條較長較粗的紋痕。紋痕的顏色以鱔血、魚籽黃、墨色、油灰居多,鱔血者為上品。雍正仿宋官窯器以小開片居多,紋痕粗細大體相差不大,迄今未見有牛毛紋者。紋痕顏色比較單調,基本為黑色或淺黑色。
三是胎色的差異。宋代官窯器的胎色呈灰黑色或深灰色(紫灰),均色深,故稱“黑胎”,其著名的“紫口鐵足”特徵的形成,完全是由於胎色所致。而雍正的仿宋官窯器,胎色為白色、灰白色和淺灰色,這樣的胎色在器口釉薄處和足根露胎處不可能形成紫口鐵足。
四是底足的差異。宋代官窯器有滿釉裹足支燒和足根露胎墊燒兩種,前者器底有支釘痕,後者足根露胎為鐵足,足部修胎比較粗糙,底部無款識。雍正仿宋官窯器除了足根施以醬釉以外,其足部修胎十分精細規整。

宋代古瓷器價值與市場行情分析

宋代官窯瓷分北宋官窯和南宋官窯兩個部分。北宋官窯瓷出現在北宋徽宗後期,南宋人顧文薦《負暄雜錄》記載,“宣、政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宣、政間”是指宋徽宗政和至宣和15年間,當時,宋徽宗不但在汝州征燒青瓷,而且在京城又置窯燒瓷。說明宋徽宗對青瓷的強烈愛好。北宋官窯的窯址在當時的都城汴京(今開封),然而由於歷史上黃河幾經改道和水災,宋汴京已淹沒於6米深處的泥沙之下,地面沒有任何遺蹟可找,考古發掘很難進行,因此,北宋官窯的窯址始終沒有找到。北宋官窯當時專供宮廷使用,產量少、燒造時間又短,故而傳世品也少,至今考古界也有人否定它的存在。但從現存的傳世官窯器來看,它有自身的特點。器物有碗、瓶、洗等,採用支釘撐燒,青釉色澤較淡,器身開有縱橫交錯的大塊紋片,胎骨由含鐵量較高的瓷土製作,所以胎呈紫黑色,足部不上釉,鐵骨外露,不同於同時期的其他青釉瓷器。公元1127年,宋室南遷建都臨安(今杭州)後,為了滿足宮廷的用瓷需要,先後在杭州建立了修內司官窯和郊壇下官窯。據宋葉寘《坦齋筆衡》記載:“中興渡江……襲故京遺制,置窯於修內司,造青器,名內窯。澄泥為范,極其精緻,釉色瑩沏,為世所珍,後郊壇下別立新窯,亦名官窯。”清代陳瀏在《陶雅》中讚美道:“宋官窯者絕不經見。世人罕能識之者。”
花觚撇口,長方頸,鼓腹,高脛,近底處外撇,通體施青釉此瓶釉面肥厚潤澤,閃現一種酥油般光澤,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在造型上也頗具特色,器身於穩重端莊中以凹凸變化的弦紋線條突出其精巧。
方尊方形,口,肩上對角各飾一獸耳,銜環,腹下部飾弦紋,此尊仿漢代銅器式樣,線條簡潔雅致,凸起的弦紋改變了造型的單調感,增強了器物的裝飾性。釉色給人以凝厚深沉的玉質美感,是宋代官窯瓷器的代表作品。
宋代官窯瓷器主要為素麵,既無華美的雕飾,又無艷彩塗繪,最多使用凹凸直棱和弦紋為飾。釉面紋片粼粼,愈顯高潔古雅。釉色以粉青為主。釉面開片本因釉與胎的收縮率不一致,冷卻時形成一種釉裂胎不裂的現象,古代工匠巧妙地利用錯落有致的開片,順其自然,形成一種妙趣天成的裝飾釉。這種裝飾主要出現在宋代官窯、哥窯、汝窯青瓷表面。或稱“開片”、“龜裂”。
此方尊和花觚雖然器型不同,但是我們在鑑定中仍然界定為一對,原因有四:1,兩個器物的口徑相同2,兩個器物的底徑相同3,兩個器物器身都有弦紋的特徵4,兩個器物發出的光澤完全一致,都是發出那種溫潤的酥油光。所以,我們認為應該出自一位制瓷大師之手,並且此對官窯瓷器站在一起,像是一對恩愛的伴侶,在深情的凝視對方,攜手並進,從歷史的煙雲中走入我們的視野,向我們訴說著時代的變遷,但它們一直未變,同心亦同行。
宋官窯瓷器存世量極少,當時燒造時間極短,收藏愛好者一生能得見一件亦是幸事,所以此對宋官窯瓷器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和投資空間。
南宋官窯的產品造型端巧,線條挺健,釉色有粉青、月白、油灰和米黃等多種,以粉青為上,渾厚滋潤,如玉似冰。釉面布滿紋片,紋片形態有冰裂紋、流水紋、魚子紋、百圾碎等,以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瓷器底部為鐵褐色,上部隱呈紫色,稱為“紫口鐵足”。典型的官窯珍品,坯體的厚度僅為釉層的三分之一左右。釉層中還攢聚著無數微小如珠的氣泡,行家稱之為“聚沫攢珠”。這一特徵也是今天我們用來鑑定宋官瓷真偽的方法之一。當時的器形以生活實用器為多,如碗、盤、杯、碟、洗、壺等,還有部分陳設瓷,如仿青銅器的香爐、尊、觚、琮式瓶等,器物造型優美,具有典雅秀美的風範。
宋代瓷器的價值和市場行情
宋代官窯瓷器帶給人以含蓄、沉靜、溫和、清逸、高雅的美感,這種獨特的意蘊是我國中古時期特定的思想文化的產物,一件小小的瓷器與宋代的一首詞、一幅山水相比,是同等地位的東方藝術的最傑出的代表,而它是通過色彩和質感來表現的,因此更抽象。宋代官窯瓷器的價值主要在此。
宋代五大名窯“官、哥、汝、定、鈞”之一的官窯古瓷,在近幾年的拍賣市場中表現不俗,價位一直在往高處走。2004年6月28日,一件直徑8.4厘米的宋官窯圓形洗以264000元成交;2005年8月13日。一件高9.8厘米的宋官窯貫耳瓶以638000元成交;2005年12月12日北京翰海一件宋官窯花口盤以5280000元成交。2008年4月,香港蘇富比中國瓷器及工藝品春季拍賣中,一件“南宋官窯粉青釉紙槌瓶”以6753萬港元成交,創下當時的宋瓷世界拍賣紀錄。

配圖

宋代官窯瓷器宋代官窯瓷器

相關連線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