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提比斯的園丁之屋

安提比斯的園丁之屋

這幅畫是莫奈色彩革新、轉型時期的代表作。自從19世紀70年代,莫奈有意識地將黑色從調色板上清除之後,畫面開始變得更加明亮。

世界名畫

【畫作名稱】《安提比斯的園丁之屋》
【創作者】克勞德·莫奈 (Claude Monet) (法國)
【創作年代】1888年
【類別】畫布油畫
【風格】印象主義
【題材】風景
【規格】66.30 x 93.00 厘米
【材質】布 油彩
【存藏處】 美國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

作品賞析

這幅畫是莫奈色彩革新、轉型時期的代表作。自從19世紀70年代,莫奈有意識地將黑色從調色板上清除之後,畫面開始變得更加明亮。這幅畫展示了印象派在表現明亮光線和空氣質感方面的獨特能力,用響亮的冷暖對比創造出新的風景,亮部的明亮感超過了白色,暗部則充滿了強烈的反光。
也是在這一時期,莫奈開始不斷旅行,從布列塔尼到地中海,以尋找不同的主題。旅行為莫奈的創作圖像持續提供新的養料,也為其生涯中最偉大的篇章提供了新的主題。在這些作品中,他將創作出有史以來面貌全新的流光溢彩的風景畫。雖然在這張有關安提比斯的風景畫中,空間處理的傳統慣例仍然徘徊不去,但已讓位於強烈的色彩。

畫家簡介

克勞德·莫奈(Claude Monet, 1840-1926)1840年生於巴黎,童年在阿弗爾渡過。他沒有按照畫家的常路走,而是以畫漫畫起家,在畫漫畫方面有了一些名聲,並受到歐·布丹(Eugène Boudin, 1824-1898)的注意。布丹曾對莫奈說“當場畫下的任何東西,總是有一種以後在畫室里所不可能取得的力量、真實感和筆法的生動性。”莫奈在他今後的繪畫生涯中也是按布丹說的話去做的,因為在他的內心裡充滿了對大自然的熱愛。
不久,莫奈又被荷蘭的畫家約翰·巴托爾·德·瓊康的創作所吸引。這位畫家以動盪、興奮、活潑而且比他同時代的法國人更為活躍的筆觸畫小橋、村景、河岸和破舊的茅草屋。莫奈就是從布丹和瓊康那裡接受到了基本藝術修養的。
在布丹的建議下,莫奈於1859年5月到了巴黎。在巴黎,他看到了特羅容、杜比尼、柯羅等人的作品之後,極為讚賞。經布丹介紹,莫奈與巴比松畫派的畫家有了接觸,認識了該派代表人物之一的特羅容。特羅容提醒他“道德要進一個專門畫人體的畫室,要學習素描”,要“常常到鄉村去畫速寫”。1860年,莫奈進了斯維賽學院,練習人體寫生。這個所謂的“學院”,不過是一間畫室,斯維賽是它的主人的名字,這裡既不講課,也沒有考試,只要交上一點錢,就可以畫人體模特兒。在這裡,他接觸到了後來成為印象派的一些畫家,比如畢沙羅等。還創作了一些風景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