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麗婭·德沃金

安德麗婭·德沃金

安德麗婭·德沃金(AndreaDworkin,1947-2005),被目為“世界上最受非議的女權主義分子”,她所抱持的不妥協的女權主義立場,聲調極為尖銳,這種“戰士的責任重,婦女的冤仇深”的激烈姿態,從她1974年出版的第一本書《女人恨》(Woman Hating)開始,便表露無遺。那一年她只有27歲。她宣稱自己已立下大志,定要“搗毀父權,搗毀作為其根基的家庭,乃至它最隱蔽的形式:國家。”

人物生平

自稱為激進的女權主義戰士、以女權立場詛咒色情文化暴力、生前爭議極大的著名美國女作家安德麗婭・德沃金(AndreaDworkin),2005年4月9日在華盛頓去世,終年58歲。

德沃金被目為“世界上最受非議的女權主義分子”,她所抱持的不妥協的女權主義立場,聲調極為尖銳,這種“戰士的責任重,婦女的冤仇深”的激烈姿態,從她1974年出版的第一本書《女人恨》(WomanHating)開始,便表露無遺。那一年她只有27歲。

她將滿腔怒火傾瀉於男性權力之上,有時頗為驚世駭俗。為了形容男權社會如何對待女性,她甚至創出一個新詞:“gynocide”―――此詞顯然由genocide(種族屠殺)和gynoecy(女性,雌性)兩詞合成,漢語裡無以對應,在這兒,姑且譯作“奸絕”。

由此出發,她猛烈攻擊色情出版物,其立場,與傳統風化的衛道之士絕無相似。1981年,她在《色情文學:男人擺布女人》(Pornography MenPossessingWomen)一書中寫道:“色情文學是強姦的慶典,是對女性的凌辱;這就像一種強姦者的聯盟,一種讓強姦變得合法化,並使我們社會的男性霸權正式化的途徑。”

此書的出版,使德沃金嘯聚起眾多女性同仁,如密西根大學的法學教授凱薩琳·麥金農(CatharineMacKinnon),她們以性別歧視為由,在美國數座城市發動了聲勢迫人的反色情出版物運動,並促成印第安納波利斯市頒布了一項部分限制色情出版物的法令。但是,該法令廣受攻擊,並被訴至公堂。官司最後打到了美國最高法院,終以被裁定違憲而告終。

德沃金對性暴力懷有切身之痛和刻骨之仇。18歲那年,由於參加了反越戰的示威,她被捕入獄,並受到兩名男性獄醫嚴重的性侵犯。1999年,52歲的她,在巴黎一家酒店的房間內,被人在一杯乾白中下了迷藥,之後慘遭蓄意的強姦。

在2000年出版的《替罪羊:猶太人、以色列和婦女解放》(Scapegoat TheJews,IsraelandWomen sLiberation)一書中,她甚至號召女性在受辱之後奮起復仇。

她曾寫道:“我確信女人有權將強姦她的男人處死。”關於浪漫,則是這樣描述的:“作為引誘,強姦犯通常會費點力氣,(給受害者)買瓶酒。”

在柯林頓和萊溫斯基的性醜聞鬧得不可開交之時,德沃金站出來反對柯林頓。她說:“該問一問的是:那隻雪茄是點著的嗎?”

《衛報》的新聞寫道,對那些持色情文化無害論的人來說,德沃金是個徹頭徹尾的悲慘的仇男狂。而在她遍及世界各地的崇拜者眼中,她則是強大的靈感之源和偉大的政治思想家。

人物作品

她生前出書13部,涵蓋小說、評論和詩歌。但英國作家約翰·伯傑(JohnBerger)曾稱,德沃金是“西方世界被誤讀最甚的作家”。她寫於2002年的《心碎:一個好戰的女權主義者的政治回憶錄》(Heartbreak ThePoliticalMemoirofaMilitantFeminist),在英國,竟然至今找不到一家願意出版此書的出版商。

德沃金曾對友人分辯,說自己從未講過“所有的性交都是強姦”一類的話,這純屬那些男作家們斷章取義。她的本意是,雖然並非所有的性交都含有暴力因素,但是所有確實關乎暴力的性交,都必屬強姦。換句話說,強姦是哲學意義上的,而非生物學甚或法律意義上的強姦。

2000年,她在《新政治家》(NewStatesman)雜誌撰文,講述她在巴黎酒店被蓄意強姦的經過,當時質疑此事的大有人在,例如,她為什麼不報警?甚至她憑什麼會被強姦―――她那么胖,那么老,又那么醜?但她進行了回擊,意思是說,那些作此想法的人始終抱有成見,仍然還認為強姦只與性有關,而不是權力。

人物評價

德沃金受到的非議不只來自保守的男性陣營,一些溫和的女權主義者也想方設法與她劃清界限。這些無休止的爭吵、攻擊和反攻擊,漸漸耗盡了她的健康。她當年的戰友凱薩琳·麥金農2000年4月16日在《紐約時報》刊文指出:“這些評論對安德麗婭傷害頗重,就像所有女性所受的重傷一樣。”“如果今天連大屠殺都能被否認,那么,一個遭到強姦的女人還能怎樣讓人相信呢?”德沃金寫道。

德沃金1946年生於新澤西,曾兩度結婚。第一個丈夫是個荷蘭的無政府主義者,屢次毒打她。她離婚之後說過:自己決定離開他,“不是因為我知道他會殺了我,而是因為,我認為我會殺了他。”

安德麗婭·德沃金 安德麗婭·德沃金

她絕對是今天大多數女性想成為的那種女人的反面:非常胖,多毛,從不化妝,亦因喜穿沒有性別性徵的特大號粗布工裝背帶褲和廉價的運動鞋而聞名―――她甚至就這身打扮,到曼哈頓最豪華的館子裡去赴宴。雖然屢遭恥笑,但讚揚者卻說,這正是她對充滿隱性色情文化的當代社會的不妥協態度:不取悅媒體,更不取悅男人。雖然如此,朋友們還是說她從不恨男人。她恨的是男人施加於女人的暴力,無論這種暴力是關乎身體、性,還是僅僅存在於思想和社會文化之中。

她的後任丈夫約翰·斯托爾滕伯格(JohnStoltenberg)和她共同生活了30年。他們於1998年成婚。夫妻倆都是同性戀,德沃金以“人生夥伴”贊之。

一生刀光劍影,死時卻平靜安詳。2005年4月9日凌晨,安德麗婭·德沃金在自己家中的床上,於睡夢中悄然過世。

生後平反

以女權立場詛咒色情文化、爭議極大的美國女作家安德麗婭·德沃金2005年4月9日在華盛頓去世。一周之後,作為其一生前戰友——密西根大學法學教授凱薩琳·麥金農在《紐約時報》上刊發悼辭,題為《誰害怕安德麗婭·德沃金》,為死者生前所遭污名大鳴不平,並稱,德沃金以天才和智慧,洞見並揭示了女性生活中最醜惡的現實。

德沃金和麥金農兩人曾聯手以“性別岐視”為由,於20世紀80年代在美國數座城市掀起反色情出版物的行動,並因在明尼阿波利斯的初戰告捷而一舉成名。

德沃金稱:“色情文藝就是針對女性的法律。”她在《色情文藝:男人擺布女人》(Pornography:MenPossessingWomen)中寫道:“色情文藝是強姦的慶典,是對女性的凌辱;這就像一種強姦者的聯盟,一種讓強姦變得合法化、並使我們社會的男性霸權正式化的途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