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悟空是個好員工

孫悟空是個好員工

本書的箴言都很重要,對於個人要理解的不僅是團隊,更包括自己之外的每一位團隊成員。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與他人在前進中達成一致,才能實現團隊和個人的目標和價值。由此,回顧那段艱辛而不乏味的取經之路,有利於我們迷失的靈魂跟上生命匆匆行進的腳步。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成君憶,資深企業管理諮詢顧問,中國本土財經暢銷書作者。他在品牌塑造、組織設計、人才選拔、職業規劃、團隊建設等諸多領域的研究成果,已經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

內容簡介

孫悟空的好惡與唐僧有太多出入,孫悟空的未來也由此充滿變數。如此情景,一如個人與團隊的種種愛恨情仇、悲歡離合。

妄念與目標、嫉妒與讚美、友善與排擠,究竟哪一個更真實?模糊難斷的是非,伴隨著每一個團隊和它的成員,在通往目標的路上,如唐僧師徒一般搖搖晃晃地前行。

本書的箴言都很重要,對於個人要理解的不僅是團隊,更包括自己之外的每一位團隊成員。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與他人在前進中達成一致,才能實現團隊和個人的目標和價值。

由此,回顧那段艱辛而不乏味的取經之路,有利於我們迷失的靈魂跟上生命匆匆行進的腳步……

目錄

前言 重走那一條取經的路

箴言一 人生手意義在於超越死亡

箴言二 聚精會神是唯一成功之道

箴言三 正確看待職業初期的現實衝擊

箴言四 注意自己的職業道德

箴言五 理解團隊中的性格類型

箴言六 向著人生的目標奮勇前進

箴言七 即使最傑出的人才也應遵守行為規範

箴言八 炫耀招人嫉妒

箴言九 告別豬一樣的俗世生活

箴言一○ 俗世的生活需要生命真義的指引

箴言一一 不要讓妄念困擾團隊的目標

箴言一二 消極情緒是一條恐怖的流沙河

箴言一三 妥善管理團隊夥伴的思想動態

箴言一四 建立與人為善的公共關係

箴言一五 冷靜處理團隊夥伴之間的衝突

箴言一六 當心血口噴人的惡棍

箴言一七 自我中心意識是一隻奇怪的葫蘆

箴言一八 憤怒是一個不負責任的壞孩子

箴言一九 平息心理上的火焰山

箴言二○ 理解愛情的真正含義

箴言二一 別讓家庭矛盾困擾心靈的自由成長

箴言二二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箴言二三 做一個有團隊精神的孫悟空

箴言二四 做一個有團隊精神的豬八戒

箴言二五 做一個有團隊精神的沙和尚

箴言二六 做一個有團隊精神的唐僧

箴言二七 讓自己有一顆包容的心

箴言二八 走向團隊與個人的共同成功

後記 假如孫悟空是團隊的主管

附錄 知道你的性格嗎?

書摘插圖

箴言一 人生手意義在於超越死亡

孫悟空的身世

當我們翻開《西遊記》的第一頁,孫悟空就從一塊仙石中蹦了出來。在他身上與生俱來的那種無拘無束的個性,那種無所不能的力量,乃至那種無法無天的叛逆精神,贏得了多少孩子的崇拜與歡呼啊!即使是成年人,也似乎永遠在莫名其妙地喜歡他。這個“靈根育孕”的“三無”這人,凝結著許多人孩提時的純真情感,簡直成了中國最經典的神話人物形象。

孫悟空的身世,一直是個令人費解的謎。據說他是天地間鍾靈毓秀的產物,不僅無父無母,而且生來就會行走跳躍。他每天食草木,飲澗泉,采山花,覓樹果;與狼蟲為伴,虎豹為群,獐鹿為友,獼猿為親;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有一天,他從瀑布飛泉中發現了水簾洞,被猴子們擁戴為美猴王。

按照書中的交代,孫悟空是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人氏。可是,東勝神洲在哪裡呢?佛教認為,地球是個偏圓的球體,運行於虛空。其中有四個圍繞恆星鏇轉的星球上面有生命存在,稱之為四大部洲:東勝神洲,南贍部洲,西牛賀洲,北俱蘆洲。南贍部洲即是我們居住的地球。在其餘三個有生命的星體中,東勝神州和西牛賀洲所居人類的壽命約我們地球人壽命的兩倍半;北俱蘆州所居人類的壽命是地球人壽命的10倍。佛教認為,四大部洲是一個小世界,而所謂“大千世界”共有100億個小世界,足見宇宙之廣大。雖然地球人至今尚未尋找到其餘三個有人類居住的星體,但據說有高僧大德,如目連等人,一晝夜即可飛行遍歷四大部洲。按照這一說法,孫悟空應該是外星人。

至於傲來國,有人考證說,就是江蘇連雲港的雲台山。早在300年以前,雲台山四周還是汪洋大海。清康熙七年的一次大地震,使雲台山下的海岸線迅速向北推移了14公里,加之黃河改道,逐漸淤塞成陸地。現在雲台山東部仍與大海相連,從地理上講,它倒很像《西遊記》中描寫的那個傲來國。但是,在雲台山的歷史上畢竟沒有一個所謂的傲來國,《西遊記》也不是一部地球故事

“傲來國一是什麼意思呢?傲與敖同,《廣雅•釋言》日:“敖,妄也。”是虛妄的意思。通俗地說,就是“很久很久以前,在浩瀚的太空中,傳說有一個名叫東勝神洲的星球。在這個星球上,有一個子虛烏有的傲來國……”孫悟空的故鄉就是這樣一個虛無縹緲的地方。

因此,在我看來,《西遊記》和《聖經》一樣,其實是一部用神話故事講述的寓言,似乎沒有必要去考證其中的歷史和地理。這部寓言的價值,在於其中演經的人生哲理。

脖子上的“仙石”

心理學大師榮格在研究《西遊記》之後認為,花果山象徵著人的身體,仙石象徵著人的腦袋,瀑布飛泉象徵著意識流,瀑布飛泉中的水簾洞象徵意識源頭。原來,孕育齊天大聖孫悟空的那塊“仙石”,竟然是我們脖子上這顆腦袋。

因為有了這顆腦袋,每一個嬰兒生來就會有意識的流動,就會吃喝,和那隻叫做孫悟空的猴子一樣。儘管我們每個人都是父母所生,我們也會為人父母,但我們仍然無法解釋這種生命現象,我們只能把這種現象稱之為“本能”。我們不清楚“本能”究竟從何而來,就像孫悟空的身世一樣離奇。

當我們的腦袋像那塊仙石一樣迸裂,當孫悟空從我們的大腦中一躍而出,我們的心就一刻也安靜不下來。齊天大聖孫悟空,原來就是中國成語“心猿意馬”中的那隻“心猿”。“花果山福地,水簾洞洞天”,其實就是我們的心窩。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西遊記》講述的是一個人如何通過控制自己的意念,去尋找人生的真理,造就功德圓滿的職業生涯。

是的,我們每個人都具備與生俱來的潛意識,但並非每個人都能利用自己的潛意識去追求成功。許多人在那道飛流直下的瀑布面前膽怯了,他們站在那裡,不敢相信瀑布後面的奇蹟,因此他們找不到屬於自己的心靈家園。

現在,讓我們向孫悟空學習,坦誠地面對自己,去勇敢地探索生命中屬於自己的水簾洞,像孫悟空那樣,做一個盡情釋放個性和能量的美猴王。如果你能對自己的心靈與感情控制自如,你就可以完成任何事情,並最終得到你想要的幸福生活。

當我們開始探索自我,當我們找到自己的水簾洞,也就找到了快樂的心靈家園。就像生活在水簾洞中的猴子一樣,日子過得無憂無慮。直到有一天,我們會發現另外一個嚴峻的問題,也就是“死亡”這個哲學母題。孫悟空的故事也是這樣開始的。他那時還不叫孫悟空,就像學齡前貪玩的兒童一樣,還沒有自己的大名。這只可愛的猴子當時被愛稱為“美猴王”。

可是,美猴王已經長大了,儘管他在水簾洞“享樂天真,何期有三五百載”。 何期有三五百載,不知過了多長時間。三五百載,極言時間之悠長也,就像用一萬三千五百斤來形容金箍棒的重量、用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形容飛行的速度一樣,並非實指。

一天,美猴王與群猴在喜宴之間,忽然若有所思,神情黯然,墮下淚來。眾猴慌忙問道:“大王何為煩惱?”猴王道:“我雖在歡喜之時,卻有一點兒遠慮,故此煩惱。”眾猴又笑道:“大王好不知足!我們住在這仙山福地,日日歡會,獸中之王麒麟、鳥中之王鳳凰都管不了我們,也不像人類社會那樣要受到法律的拘束,自由自在,快樂逍遙,您又何必要自尋煩惱呢?”猴王卻說:“我們今天雖然快樂逍遙,可暗中卻有閻王爺管著,算不準什麼時候就嗚呼哀哉了?”猴子們聽了這話,也是一個個黯然神傷,都因為人生之無常、死亡之恐 怖而感到可悲。

和這些猴子一樣,死亡也讓我們感到恐懼,因為死亡讓生命變得有限。在死亡面前,生命總是顯得那樣脆弱。然而,正因為死亡讓生命變得有限,生命才會變得如此可貴。我們甚至可以這樣說,所謂人生其實就是從出生走向死亡的過程。當我們開始思考死亡,我們的人生也開始變得有價值。對死亡的每一次思考,都堪稱是一次小小的西遊。

《西遊記》的故事,便從此開始。

旅人的故事

在講述《西遊記》之前,先講一則《佛譬喻經》中的寓言:

那是一個寂寞的秋天黃昏,在無盡廣闊的荒野中,有一位旅人步履蹣跚地趕著路。突然,旅人發現雜草叢生的古道中,散落著一塊塊白白的東西。仔細一看,原來是人的白骨。

這些白骨究竟從何而來呢?旅人正在疑惑思考之際,忽然聽到前方傳來駭人的咆哮聲。緊接著,一隻兇惡的老虎瘋狂地撲了過來。旅人頓時明白了那些白骨的由來,立刻拔腿就逃。

在驚慌失措之中,旅人迷失了方向,竟跑到一座懸崖的邊上。緊急之中,他發現斷崖上有一棵松樹,而他的背囊里還有一段長長的繩索。於是,旅人毫不猶豫地把繩索系在松樹上,沿著繩索攀緣而下,逃脫了老虎的利爪。

老虎在崖上狂吼著。好險啊!幸虧有了這棵松樹,幸虧帶著繩索,終於死裡逃生,救了寶貴的一命。旅人萬分慶幸地拍打著自己的胸口,驚魂稍定。但是,當他往腳下一看時,不禁再一次驚叫了起來。原來,在他的腳下竟是波濤洶湧、深不可測的大海!旅人被嚇出了一身冷汗。

更恐怖的是,在那根救生的繩索和松樹打結的地方出現了兩隻一白一黑的老鼠,正在交替著噬咬那個結。旅人拚命地搖動繩索,想要趕走老鼠。可是,他絕望了,老鼠一點兒也沒有要逃開的意思。同時,由於他的搖晃,松樹的枝丫甚至發出了斷裂的“喀嚓”之聲。

這時,他發現在他的前方有幾枚紅彤彤的野果。他伸手摘了一枚,放在嘴裡。哇,好甜哪!旅人頓時被甜蜜的滋味陶醉了,甚至忘記了自己所處的危險境地。他再次伸出手,去摘取第二枚野果……

世俗的人生

旅人:旅人的故事其實就是你的故事,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好像是生涯中的旅人。

荒野:荒野是在象徵你寂寞的人生。我們每個人自從出生,就開始了我們的人生之旅。既是旅人,當然應該知道自己的目的地。你若知道自己何去何從,這滿目荒涼的原野將立即變得艷陽高照、繁花似錦。可是,你不知道,你找不到自己的方向,只能在糊裡糊塗或尋尋覓覓中飽嘗無盡的淒涼,就和這個無知的旅人一樣。

秋天的黃昏:秋天的黃昏是比喻人生的孤寂感。雖然你也有自己的親屬、家族和朋友,但他們似乎並不理解你。不如意事七八九,能與人言一二三,你找不到自己的心靈之友,你無法傾吐心中的一切。即使是夫妻,也未必能心心相印。人生的孤寂,就在於這心靈的孤獨。你好像是孤單一人奔波在人生的旅途中。

白骨:路邊的白骨是亡者的遺骸。人生的旅途中,你總會遇到家人、親屬、朋友的亡故。兔子死了,連狐狸也會悲哀,這些白骨也同樣讓你感到心悸。你會意識到,不知道什麼時候,你也會變成一堆白骨。

老虎:飢餓的老虎象徵著死亡的威脅。死亡不可避免,你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會與死亡之虎狹路相逢。現在,這隻兇惡的老虎向你撲過來了,你會怎樣反應呢?你是勇敢地迎上前去,奮力搏鬥,直到筋疲力盡,還是拔腿就逃?

懸崖:懸崖象徵著一條不歸的絕路。如果你的方向不正確,那么你所走的每一條路都會通向懸崖。

松樹:懸崖邊上的那棵松樹象徵著金錢、財產、名譽、地位。於是,你努力地抓住它。你想抓住一根粗大的樹枝,作為活命的指望。

繩索:繩索象徵著你的時間。你以為自己能夠活多久,那條繩索就會有多長。因此,無論是20年、30年或40年,那條繩索其實是你想像中的繩索。現在,你把那條繩索繫到了松樹的哪個枝丫上?金錢?財產?名譽?還是地位?你有沒有想過,這根枝丫會在你最無助的時候突然斷裂?你越是無助,你就越是掙扎,那根枝丫就越是容易斷裂。

老鼠:不斷噬咬著繩索的白老鼠和黑老鼠是指白天和晚上。它們在白天和晚上交替著噬咬你的繩索,最後繩索必然會被咬斷。

深海:無論是枝丫或繩索斷裂,你都將墮入怒濤洶湧的深海。墮入深海就是死亡。

野果:紅彤彤的野果是誘惑著你的欲望。為了貪圖享受,滿足自己的欲望,你甚至會忘記自己所處的危險境地。是的,枝丫和繩索都會斷裂—在枝丫或繩索斷裂之前你自以為聰明地選擇了野果—反正總是一死,何不及時行樂?

野果之外的思考:從滿目荒涼的原野到紅彤彤的野果,是我們渾渾噩噩的世俗生活的寫照。只是,你有沒有想過,在這個過程中,在枝丫或繩索斷裂之前,只要你隨時醒悟,你都可以自我救贖,超越死亡?

走向超越死亡之路

非常慶幸,正當水簾洞裡的美猴王因為對死亡的恐懼而掩面痛哭之時,一隻通背猿猴從猴群中跳出來,大聲叫道:“大王若是這般遠慮,真所謂道心開發也!如今五蟲之內,惟有三等名色,不伏閻王老子所管。”所謂五蟲,為鱗蟲、羽蟲、毛蟲、介蟲、裸蟲,泛指身上長著鱗片、羽毛、皮毛、甲殼以及光著皮肉的所有動物。其中,人就是一種裸蟲。

閻王,是死亡之虎的另一種比喻。美猴王感到奇怪,五蟲皆伏閻王所管,是哪三等名色可以超越於閻王爺的管轄呢?通臂猿猴告訴他,這三等名色就是佛教中的佛、道教中的仙、儒教中的聖賢,他們具有超越死亡的神奇力量。

美猴王追問道:“此三者居於何所?”猿猴回答說:“他們住在閻浮世界之中,古洞仙山之內。”美猴王聽了,滿心歡喜地說:“我明日就辭汝等下山,雲遊海角,遠涉天涯,務必訪此三者,學一個不老長生,躲過閻王之難。”

於是,他便采折了一些松枝,編成筏子,漂洋過海,去尋找傳說中長生不老的神跡。

秦始皇的神仙情結

在中國歷史上,秦始皇也曾經派人漂洋過海尋找傳說中的神仙。在他的命令下,方士徐福率領3000童男童女從山東琅琊入海,浩浩蕩蕩地起程東發,從此消失在浩淼煙波之中。有歷史學家考證,徐福漂流到了日本,並帶去了中華的文明。日本裕仁天皇的弟弟三笠宮曾經動情地把徐福稱為日本的國父,日本前首相羽田孜也自稱是秦人後代。羽田二字,在日語中就是秦的意思,是徐福率領的千童百工集團所繁衍的後裔中的姓氏之一。

我們知道,秦始皇是一個了不起的英雄,統一了六國,平定了天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近500年諸侯混戰的局面,成了中國的第一個皇帝。按理說,皇帝握有天下財富,想要什麼就有什麼,還去找神仙乾什麼?答案很簡單,因為他不順心,不快樂。

秦始皇雖然貴為皇帝,但沒有人理解他的孤獨和痛苦。因為要管理好這么大的一個國家,他需要建立和保持足夠的權威,所以,所有的孤獨和痛苦都只能自己默默忍受。他沒有朋友,也沒有人敢做他的朋友。這種情形在現在的許多公司也能看到,由於管理的需要,總經理往往會和每一位員工保持一定的距離;也因為公司在經營中有太多的秘密,他只能在守口如瓶中獨自品嘗寂寞的滋味。

秦始皇的身體健康狀況也不是很好。《秦始皇本紀》中記載,尉繚子曾經用“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來形容秦始皇的體貌特徵。所謂“蜂準”,也就是馬鞍鼻,鼻居五官之中,一個人面孔中央突然凹陷下去一塊,那長相是多么醜陋。所謂“摯鳥膺”,其實是脊椎骨嚴重彎曲造成的雞胸。所謂“豺聲”,也就是聲音嘶啞。郭沫若經過考證,認為秦始皇小時候得過軟骨症,造成骨骼的發育異常,致使胸部、鼻樑都嚴重變形。軟骨症又叫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很容易引發肺炎、氣管炎之類的併發症,郭沫若懷疑秦始皇一直患有嚴重的氣管炎,久咳不愈而致使嗓音沙啞難聽。因此,秦始皇就像許多殘疾人一樣,不得不經常面對和思考生死問題。

還有一個常常被忽略的問題,那就是秦皇朝從來沒有出現過一個穩定的政治局面。秦皇朝名義上統一了天下,可天下依然風雨飄搖。秦始皇只好強忍著病痛的折磨,一面求仙訪道,一面用鐵腕手段鎮壓各地的反秦活動。他不相信別人能把秦皇朝從動盪中穩定下來,更不情願把一個危機四伏的秦皇朝交給後人。他多么希望有一個神仙能夠給他一個健康的身體和更多的時間,讓他最終能夠造就秦皇朝的太平盛世。

考古學家在秦始皇兵馬俑附近發現了13隻2200年前的青銅鶴類,其中兩隻已證明為仙鶴。鶴是中國人傳統的吉祥鳥,象徵著長壽,中國古代有駕鶴乘雲升天的神仙文化,而出土的仙鶴腳下正是雲狀的青銅踏板。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的專家認為,這些鶴類的青銅雕塑反映了秦始皇心中到死也解不開的神仙情結。

神仙的鄰居

美猴王比秦始皇的運氣好,歷盡千辛萬苦之後,他遇到了一個樵夫。美猴王把遇到的這個樵夫當成了神仙。當時樵夫在一邊砍柴一邊唱歌,歌曰:“觀棋柯爛,伐木丁丁,雲邊谷口徐行,賣薪沽酒,狂笑自陶情。蒼逕秋高,對月枕松根,一覺天明。認舊林,登崖過嶺,持斧斷枯藤。收來成一擔,行歌市上,易米三升。更無些子爭競,時價平平,不會機謀巧算,沒榮辱,恬淡延生。相逢處,非仙即道,靜坐講《黃庭》。”

“觀棋柯爛”出自梁任的《述異記》。說是有個名叫王質的青年樵夫,入山砍柴,在山中遇見兩童子下棋,就在旁邊觀看。一局棋下完了,童子笑著問王質:“你怎么還沒走呀?”王質吃了一驚,回頭去找斧頭,誰知斧頭的木柄早已朽爛了。童子告訴他說,指間一盤棋局,世上百年光陰,斧柄焉有不爛之理?王質將信將疑地回到家,母親與鄰居的好友都已經去世了。王質感嘆不已,從中悟出了許多做人處世的道理,成了人間的活神仙。

然而,美猴王遇到的這個樵夫卻沒能夠像王質那樣成為神仙,而是神仙的鄰居。神仙的鄰居竟然是個凡人,真是耐人尋味。樵夫解釋說:“我一生命苦,每天為了茶飯忙碌,還要供養年邁的母親,沒有辦法去修行做神仙。我剛才唱的歌兒,是神仙教我唱著散心解悶的。”

想想看,你是不是那個樵夫呢?儘管你也是神仙的鄰居,儘管你也知道許多做人處世的 道理,可神仙依然是神仙,你依然是你。別人能夠依據這些道理修身養性做神仙,而你卻只能用這些道理散心解悶?

經樵夫指引,美猴王找到了靈台方寸山。靈台者,心也。方寸,亦心也。美猴王找遍千山萬水,原來神仙就在心中。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許多人也是這樣,一生總是巴望貴人襄助,誰知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貴人。

讓我們跟隨美猴王,一起進入熟悉而又陌生的心靈世界,去學習如何超越死亡的神秘法術。

箴言二 聚精會神是惟一的成功之道

性命雙修

在樵夫的指點下,孫悟空終於見到了須菩提祖師。須菩提是佛教故事中的一個長老,翻譯成中文,即“人生的境界”。孫悟空向須菩提祖師請教的問題,其實就是如今相當熱門的成功學。但是,中國古代的成功學講究“性命雙修”,內涵比之如今的成功學,要博大精深得多,是一種生命科學。

所謂“性命”,就是我們常說的身心健康。古人的經驗,惟有“性命雙修”才能達成身心健康、平衡發展、幸福祥和的人生境界。否則,“修性不修命,萬劫陰靈難入聖;修命不修性,猶有家財無主柄”。意思是說,即使你有很高的學問,如果不注重身體健康,整天病懨懨的,就不可能成就什麼大事;與之相反,如果你身體很壯實,卻不學無術,也只能像行屍走肉一樣渾渾噩噩地在人世間走一遭。

性命為體,文武為用,因此又有文武雙修之道。中國古代的教育,也基本上分成文學和武學兩大類。不僅要學,而且要達到一定的境界,所以文學、武學又被稱為文藝、武藝。這種境界,就是金庸在他的武俠小說中所說的“化境”。無論你學文還是學武,只要到了這種境界,就會用恬淡平和的心態來笑看人生,就會自自然然地活著,然後自自然然地死去。從另一個層面上講,你已經超越了死亡,成了神仙。

古代中國人對於生涯的規劃與管理,有一個成功的模式,即《大學》中說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個人的心靈到組織的興衰,無一不是管理的對象。作為一部管理心理學的文藝作品,《西遊記》首先便借著對生命的追問切入對修身之道的探討。

神仙是人做

什麼是神仙呢?“神”者,“申”也。注意,這個“申”是田字上下出頭。在農業社會,田地就像我們現在的房地產,是財富的象徵。所以,神仙是超越財富的,是不會為了追名逐利而傷害自己的身心健康的。“神”是一個“示”字旁,意味著神仙也會通過現身說法,讓別人也能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神仙的另一種解釋就是自度度人。在中國民間傳說的漢鍾離、張果老、呂洞賓、鐵拐李、何仙姑、藍采和、韓湘子和曹國舅這八個人,在歷史上都實有其人,他們之所以能夠得道成仙,走的就是自度度人這條路線。神仙是人做,把人做好了,自然就成了神仙。

鳥窠和尚的名言

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就是,我們中間有許多人並非不懂這些做人的道理,可往往懂是一回事,做又是另外一回事。

唐朝詩人白居易曾經向鳥窠和尚請教,問一天之中要怎樣修行才能符合神仙之道?鳥窠和尚說,很簡單,只要你堅持做那些有益身心健康的好事,不要去做那些害人害己的壞事。白居易不以為然地說,這些道理連三歲小孩都知道啊!鳥窠和尚說,雖然三歲小孩都知道,可沒有幾個大人做得到。白居易恍然大悟。後來白居易之所以能夠成為偉大詩人,一半是因為他的文采,另一半則是因為他一生積德行善。

在中國的教育史上有一道精彩的辯題:“知難行易還是知易行難?”多少年來,始終無法定論。1995年中央電視台主辦的國際大專辯論會又把它作為總決賽的辯題,選手們各呈口舌之快,倒也妙語連珠,只是爭來爭去也沒有一個結果。其實呢,我們的老祖宗早就深知箇中奧妙,知易則行難,知難則行易。所以祖師傳法,總是布置那么多的迷宮、疑陣、比喻和象徵,因為真理平白如水,只有得之維艱,人們才會珍惜,才會“窮理盡性,以至於命”,達到教育的目的。

孫悟空的悟性

“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的這個理,就是佛學中“四大皆空”的空,也是孫悟空的空。一旦悟出這個空的意義,也就明白了“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的這個理。須菩提祖師為美猴王取的這個名字,實在是大有深意存焉。

至於為什麼讓他姓孫,有兩個原因:一則他本來就是一個猴子,而猢猻就是猴子的別稱,“孫”與“猻”諧音;二則把“孫”做拆字論,也有返璞歸真的意思。鳥窠和尚不是說過嗎?真理其實就是小孩子都知道的那些道理。

閱讀宗教典籍,最讓人頭痛的就是其中的宗教術語。這本《西遊記》也是如此,翻開書本,映入我們眼帘的便是靈根、心性、大道、菩提、金丹、八卦爐、元神 、心猿、意馬、六賊、本性以及功成行滿見真如之類的辭彙。這些東西對於一般人來講太玄奧了,簡直是匪夷所思。所以,天師講道,高僧說法,雖然說得天花亂墜,我等凡夫俗子卻往往一頭霧水,不知所云。你如果聽懂了,說明你有悟性。

說到悟性,有一則非常優美的佛經故事。有一天,大伙兒在靈鷲山等著如來佛登壇說法。佛祖不緊不慢地上得台來,卻拿著一朵花在那裡欣賞起來。大伙兒都感到奇怪,只有迦葉尊者靜靜地看著,忽然破顏而笑。你看,佛祖拈花,迦葉微笑,說明迦葉領悟了佛祖拈花的意圖。

菩提祖師登壇講法也是這樣,直說得“天花亂墜,地涌金蓮”。孫悟空在旁聞聽,喜得抓耳撓腮,眉開眼笑。同時,又忍不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祖師看見了,問道:“你坐在那裡怎么顛狂躍舞,不聽我講?”孫悟空說:“我是在專心聽講啊!可是,當我聽到老師父講的那些道理,就頗有些喜不自勝了!”

和佛祖拈花迦葉微笑的故事一樣,菩提祖師認為孫悟空很有悟性,決定把“性命雙修”的心法傳授給他,便跳下講台,用戒尺在他的頭上打了三下。孫悟空立即明白了祖師的暗示,半夜三更來到祖師的寢室,跪在榻前等候教導。

從猢猻到鬥戰勝佛,孫悟空的故事,可以說是一個由個人奮鬥失敗後轉向團隊成功,最終實現個人價值的經典案例。

在追求個人成功的過程中,我們離不開團隊合作。因為,沒有一個人是萬能的,即使神通廣大如孫悟空,也無法獨自完成取經大任。然而,我們卻能夠通過建立人際互賴關係,通過別人的幫助,來彌補自身的不足。對於團隊而言,夥伴之間的友好相處和相互協作至關重要。無論是力量型的人,完美型的人,活潑型的人還是和平型的人,都可以憑藉自己的性格魅力,來贏得團隊夥伴的支持。這樣一來,我們就能夠最終實現個人與團隊的共同成功。

孫悟空成長的故事,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當我們學會了做人,自然就會懂得如何與人為善,懂得如何建立一種互相幫助的人際關係。所謂“心生則種種魔生,心滅則種種魔滅”,反觀諸已,所有的困難都源於我們的性格和觀念。戰勝困難的過程,就是戰勝自我的過程,就是融入團隊的過程,也就是生命成長的過程。

就讓我們隨著悟空的心路歷程,重走一遍西天取經的路。

成君憶:一位具有10多年從業資歷的企業管理顧問,也是多個人力資源專業社團的領軍人物。他的服務內容涉及市場行銷與人力資源兩個方面,在塑造品牌特徵,整合行銷傳播,組織設計,人才選拔,職業生涯規劃,團隊建設等諸多領域都有突出表現。他的著作《水煮三國》在管理領域寫作中首開先河,成為2003-2004年最暢銷本土財經書。現居湖北武漢。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