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大多數[書籍名稱]

孤獨的大多數[書籍名稱]
孤獨的大多數[書籍名稱]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孤獨的大多數》為著名文化學者朱大可先生關於當下中國文化反思的結集,話題兼及文化、文學、電影、建築、歷史、地理等諸多方面。

基本信息

書名: 孤獨的大多數

作者: 朱大可

出版社: 中國書籍出版社; 第1版 (2012年4月15日)

平裝: 256頁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內容簡介

《孤獨的大多數》內容簡介:孤獨,是為了保持精神的獨立。《孤獨的大多數》為著名文化學者朱大可先生關於當下中國文化反思的結集,話題兼及文化、文學、電影、建築、歷史、地理等諸多方面。朱先生以公共知識分子的社會良心,傾情講述了在時代變動下個體與時代的精神孤獨:信仰與信義淪喪的“世態孤獨”,眾人皆醉我獨醒的“話語孤獨”,浮華盛世下尋找靈魂皈依的“文化孤獨”……他在行文間不時流露出對整個人類文化的關切之情,並由此創造了文化的孤獨意象:孤獨,也是向文明攀登的一道階梯。

編輯推薦

《孤獨的大多數》編輯推薦:在知識分子喪失話語權的當下中國,公共知識分子代表朱大可始終守望著文化的最後領地,保持自己獨立的聲音,為中國文化的修復而吶喊。字裡行間,處處彰顯朱先生的社會關懷本色,他的四十餘篇文字,批判當下文化痼疾,切中時弊要害,讀之暢快淋漓。

媒體推薦

他讓有些人害怕,因為他拒絕媚俗;他讓害怕他的人依然對他心懷敬意,因為他總能在紛繁中抓住事物之本質,並用最精準犀利的語言表達。我喜歡看他的文章並從文字里了解他,我覺得他是孤獨的。孤獨,也許是他的花園。

——暢銷書作家麥家

大可的書大可不必去買,因為他所擁有的不是簡單的文字,而是睿智的思想,思想是無法用金錢購買的。我欣賞大可的思想的閃光。

——資深媒體人楊錦麟

朱大可唇舌的授權,應該來自某種光芒的啟示,否則難以相信其對中國現實和文化的批判,能閃耀著理性、激情和啟示的三重光輝,他的聲音在中國文化批評界顯得異常獨特,除了良心立場,還接續了中國不存在的先知立場。

——作家北村

朱大可是極具個人風格、獨樹一幟的文化批評家。在他犀利、流暢的文筆下,透過對一系列文化和社會現象的批評,表達了他對轉型期中國問題的深切的關心以及對未來中國文化發展的期待。朱大可的文字既有著深刻的思想性和豐富的歷史感,也閃爍著人道、人性的溫暖,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具有編年史的價值。在瀰漫著犬儒主義、無病呻吟和食洋不化氛圍的當下中文寫作圈,尤為珍貴。

——學者高華

這個國家變得太快,乃至於很多包圍著我們的熱鬧事物都還來不及取名,便已消失得了無痕跡,獨餘一片殘響,以及迷失方向、不知何適的我們。然而,朱大可卻始終堅守文化批評的其中一大要務,既命名那還沒有名字的新趨勢,亦更新了已逝者的舊稱號。有了名字,我們才能看見並未真正遠去的歷史線索;有了名字,我們方可辨識當下雜多現象的本質。

——文藝評論家梁文道

作者簡介

朱大可,上海人氏,早年指陳時弊,妙語噴人,開創一代酷評之風,贏得“一劍封喉”之美譽;後留學澳洲八年,歸國後重出江湖,嬉笑怒罵間直指當下文化之精神病灶,尋求自由知識分子之獨立聲音。有《燃燒的迷津》《話語的閃電》《流氓的盛宴》《21世紀中國文化地圖》等作品盛行坊間。

目錄

向不可捉摸的“什年代”致敬(代序)

Part1世態鏡像錄

教養指數和文明的疾病

慈母與蕩婦:女性偶像的黃昏

洗腳、下跪、磕頭和道德演出

無比艱難的道歉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樂

Part2柵欄後的聲音

中國文化的危機與復甦

我們需要另一次新文化運動

黑色意志的勝利

憂鬱的批評:關於文學批評的精神分析

獨立電影批評的歷史性缺席

個人記憶和民族反思

故鄉在哪裡?

葵與日的精神分析

童年記憶,像狗一樣追著我的靈魂

2009年,中國社會的誠信問題

Part3大俗與大雅

轉型中國的三大文化隱喻

文化復甦當從漢字起步

漢字革命和文化斷裂

穢語爆炸和文化英雄

文物鑑定權的京城博弈

文化毒奶和腦結石現象

“洪寶書”及其數字修辭學的終結

漢字和漢詞的變亂

“文化大師”是如何煉成的

Part4文藝進行時

1978-2008年:中國文學蠟像館巡禮

意見空間的文學丑角

文學的終結和蝶化

馬爾克斯同志的噩夢

張愛玲的華袍及其虱子

向索忍尼辛的背影致敬

破壞儀式的詩歌

鄭念,比古瓷更美更硬的靈魂

村史、城史,國史:一部田野調查報告的誕生

民族國家的鏡子和工藝

強光的暴行

沙飛及其影像界的精神分裂

中國書法的哲學對抗

木刻的黑白使命

Part5時代風尚志

篡位者朱棣的六大形象工程

唐人街:鄭和的文化遺產

茅台酒的文化象徵

茶、瓷、絲的三位一體

上海與世博的隱秘情史

世界需要一張輕柔的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