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樓鎮[河南省鄧州市孟樓鎮]

孟樓鎮[河南省鄧州市孟樓鎮]
孟樓鎮[河南省鄧州市孟樓鎮]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鄧州市孟樓鎮位於河南省西南邊緣,與湖北省老河口市孟樓鎮街相通、地相連,素有“一腳踏兩省”之稱,是河南省重點“口子鎮”、河南省“百強”鄉鎮、南陽市“三星級”小城鎮。全鎮轄14個行政村,123個村民小組,2.5萬人,耕地面積5.1萬畝,轄區面積54.5平方公里,鎮區面積2.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000人,S231線穿境而過,省際大通道縱貫全境,歷來是豫、鄂、川、陝農副產品集散地和物資交流中心,素有“中州賢關”之稱,是展示河南風貌一扇重要視窗。交通十分便利,自然條件適宜,地理位置優越,歷史人文資源豐富,有晉公廟、玉皇閣等遺址。

概況

孟樓鎮中心廣場 孟樓鎮中心廣場

孟樓鎮位於鄧州市西南部,距市區30千米,與湖北省老河口市孟樓鎮一街相隔。面積54.4平方千米,人口2.4萬人;其中鎮區面積4.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7000人。轄孟樓、蘭沖、晉公3個社區,大劉崗、玉皇閣、大孔、胡莊、小孔、西竹、軍九、白樓、長樂、耿營、南孔11個行政村。207國道過境,為豫、鄂、川、陝交通咽喉。古蹟有玉皇閣、晉公廟、長樂林等遺址。
[代碼]411381105:~001孟樓社區 ~002蘭沖社區 ~003晉公社區 ~202大劉崗村 ~203玉皇閣村 ~204大孔村 ~205胡莊村 ~206小孔村 ~207西竹村 ~208軍九村 ~209白樓村 ~210長樂村 ~211耿營村 ~212南孔村

沿革

相傳同治年間,有一位姓孟的鐵匠在鐵匠鋪旁搭了一個包子店,他賣的包子料全味美只三文錢一個,當買包子的人掰開一看,裡面夾著兩個一文的銅板,所以過往的客人都喜歡到孟家吃包子,隨即他的鐵生意越做越好,發了財,蓋起了一座小樓,人們就稱孟樓。這就是河南孟樓。到了孟鐵匠的第四代子孫,為擴大鐵生意規模,在老孟樓街的南邊興家立業,以同樣的辦法發了家,蓋了樓。後來那個地方劃歸湖北,在它的周圍漸漸地興起了一座集鎮,即湖北孟樓。
宋時稱“辛興街”,後被金兵燒毀,改稱“兩興集”,清鹹豐十六年稱“渾家樓”,同治年間改稱孟樓至今。1975年建孟樓公社,1983年改鄉,1985年建鎮。1997年,面積54.5平方千米,人口2.4萬,轄孟樓、玉皇、大孔、小孔、胡莊、大劉崗、蘭沖、西竹、軍九、白樓、長樂、耿營、南孔、晉公14個行政村(123個村民小組)。

經濟基礎

區域經濟基本成型,崛起棉花、畜牧、小辣椒、林果四大支柱產業。棉花發展到2.5萬畝,人均1畝;小辣椒發展到2.5萬畝,人均1畝;黃牛飼養量達到9800頭,戶均1.5頭,出現10個養牛專業村和154個養牛大戶;並建成500畜位的黃牛育肥場。發展金絲大棗500畝。如今的孟樓,已初步形成市場牽龍頭,龍頭帶支柱,支柱帶基地,基地連萬家的格局。同時建起朱灣提灌站,使有效灌溉面積達到203畝,旱保田達到一萬畝,打下了農業產業化的堅實基礎。

企業發展

孟樓鎮區一角 孟樓鎮區一角

鄉鎮企業迅速崛起,工業小區已具雛形。全鎮出現各類企業近千家。工業企業從無到有由小到大,目前擁有106家,其中集體企業30家,產值超千萬元的骨幹企業6家,初步形成農副產品加工、畜產品加工、塑膠製品、農藥化工四個工業體系。在鎮區東部規劃興建占地700畝的工業小區,已吸納各類工業企業18家,年產值達8000萬元。全鎮已有1700多名農村富餘勞力進鎮務工。建成豫孟漢正街(擁有190家門店)、豫孟辣椒城兩個專業市場,是豫西南最大的小辣椒、糧油、棉花、農機、竹木交易市場。1999年市場交易額達到2.5億元。幾年來,累計投入6000多萬元,對鎮區基礎設施和社會公益設施進行了建設、配套和完善。鎮區面積由0.4平方公里擴大到1.29平方公里,規劃建成了8條主要街道,劃分了工業區、商貿區、生活區等小區。相繼建成了4公里高等級公路、15公里鄉村公路、豫孟汽車站,開通了2570門程控電話和行動電話數字基站,建成了日供水18 0 0噸的自來水工程,月供電50萬千瓦時的電力專線等,有效改善了投資環境。

207國道縱貫全境,北靠豫宛連中原大地,南通荊楚接魚米之鄉。自古就是豫、鄂、川、陝毗鄰地區的交通要塞和豫鄂邊緣物資集散流通中心。是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河南省改革發展建設綜合試點鎮、南陽市改革開放特別實驗區、河南省財政體制改革試點鎮、南陽市財源建設試點鎮和河南省重點鎮、南陽市二星級小城鎮。並享有以上命名的各項優惠政策。

日供水1800噸的自來水廠和月供電5 0萬千瓦時的電力專線,完全可以滿足鎮區工業、生活需要。程控電話和行動電話數字基站可使您的通訊通往全球每個角落。南距老河口機場25公里,北距南陽機場90公里。

歷史文化

河南孟樓歷史悠久,自古就有“途通川陝達江漢,商賈雲集貨堆山”的美稱。宋時稱“辛興街”,後被金兵燒毀,改稱“兩興集”,清鹹豐十六年稱“渾家樓”,清同治年間改稱孟樓至今。相傳清朝同治年間,有一位姓孟的鐵匠在鐵匠鋪旁搭了一個包子店,他賣的包子料全味美只三文錢一個,當買包子的人掰開一看,裡面夾著兩個一文的銅板,所以過往的客人都喜歡到孟家吃包子,隨即他的鐵生意越做越好,發了財,蓋起了一座小樓,人們就稱孟樓。這就是河南孟樓。到了孟鐵匠的第四代子孫,為擴大鐵生意規模,在老孟樓街的南邊興家立業,以同樣的辦法發了家,蓋了樓。後來那個地方劃歸湖北,在它的周圍漸漸地興起了一座集鎮,即湖北孟樓。唇齒相依的兩個孟樓雖分屬河南、湖北兩省,但世世代代友好相處,互通有無,競相發展。現在,兩個孟樓孟鐵匠的後代,因區域隔離,口音和生活習慣也發生了一定的差異。

古代遺址

河南孟樓境內有西竹、下港兩個東漢古墓群,鎮政府東北處有為紀念後代憲宗時期率相裴度而建的晉公廟。裴度曾因戰亂寓居孟樓,興水利,墾農田。孟樓人為感其恩德而建此廟,現存古柏一株。胸徑一米有餘。明朝宰相李賢出生於孟樓小李村,李賢幼年在孟樓長樂泰山廟學館讀書。經歷英宗、代宗、憲宗諸朝,同其父李升、祖父李威並稱李氏”三閣老”,其墓瑩均按一品規格建造。李賢昆弟48人,葬一墓塋,墓木連綿十餘里,號稱“長樂林”。李賢在其著《長樂林表》中曰:“我祖之墓去鄧60里號長樂林者,我隨我兄往拜掃焉。”現鄧州博物館收藏有“明宰相李賢故里碑”一通和其祖父李威墓前的蹲猴縛馬柱一對。孟樓西北三公里處有明朝末年李自成義軍南下安扎前鋒部隊的”小營”,即現在“小營”自然村村名的來歷。孟樓街北面有法門寺,號稱天下獨一無二,東邊有十賢公園,西邊有玉皇閣等遺址。在與湖北孟樓交界處有“中州賢關”和“唯才是楚”雙面界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