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待解錄

孟子待解錄

孟子待解錄,是陳大齊先生晚年以西方現代學術觀念解讀中國傳統經典《孟子》的一部著述。本書特點是作者的“問題意識”清晰、獨到。其理解超越了新一代人的觀念。

基本信息

編輯推薦

孟子待解錄孟子待解錄
本書是陳大齊先生晚年以西方現代學術觀念解讀中國傳統經典《孟子》的一部著述。本書特點是作者的“問題意識”清晰、獨到。其理解超越了新一代人的觀念。

內容簡介

《孟子待解錄》系陳大齊先生九十歲時完成的書稿,令人感佩的是,先生雖早有撰述孟子思想的意願,卻自覺未能透徹理解《孟子》一書,不能貫串,雖早已逾知天命年,仍不輕率作解,對於自以為理解透徹者多存戒心。未能透徹理解者,一為文字,二為義理,故存《孟子待解錄》,理雖未得,心能已安。如此慎思明辨之問學態度,今已鮮見。

儘管如此,陳大齊先生並未從經學立場讀《孟子》,其方法一為“理則學”,一為“事實與價值的區分”——均為典型西洋現代哲學觀念,他全然拋棄經學傳統,從“孟子言論的語病”一章開始,不是著眼於發輝孟子思想精義,而是時時不忘糾彈孟子,堪稱以典型的啟蒙後哲人姿態批判古人。

此次重刊以三十五年前陳大齊先生手定刊本為底本,由繁體豎排改為繁體橫排,重新施加標點,並修訂了原稿所存的文字訛誤。

作者簡介

陳大齊(1886—1983)字百年,原籍浙江海鹽。六歲入私塾,十七歲留學東瀛,畢業於東京大學哲學門。辛亥革命年學成歸國,初任教於北平政法專門學校,後任北京大學哲學門敎授。又赴德國柏林大學研修,回國後歷任北京大學哲學系系主任、北大教務長、考試院秘書長、代理校長。他曾是《新青年》雜誌的政論作者之一,“五四”運動的贊助人,與魯迅過從甚密。19世紀20年代後期,他的學術興趣逐漸轉向理則學。尤其至晚年轉治先秦名學諸子,就理則學、心理學範疇研究《荀子》、《墨子》、《孟子》,進而從事孔子學說研究。

圖書目錄

校訂說明

何謂忍性

“我固有之也”與“生之謂性”不同的所在

性不定與生俱來

性善不宜令人誤解為情善

性與心似有小類與大類的關係

欲與性是否絕不相容

性與命如何分別

不可解者三事

仁的施受範圍

仁的由來

惻隱之心的有無

仁與不欲害人

仁與富

仁與不仁的勝敗優劣

君臣間的義

從兄的義與敬長的義

羞惡之心的義與正路的義

義內的義是何種義

居仁由義的義是何種義

義與取與

義與利

事親要順

順的限度

事君的義不要順

責善

父子不責善

子責父善之尚非不孝

事君的義要責善

枉尺直尋

枉尺直尋的可否

枉尺直尋的顯例

枉尺直尋的不可是出處方面的特殊原則

何謂莫之為而為

順天者存逆天者亡

天的功能及其有無限度

怨天的可否

敬人之敬的意義

敬人所敬的範圍

如何應付不敬

敬與恭的同異

恭敬的實與虛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安與樂的當崇與可許

對象不當的安樂所招致的惡果

生於憂患之亦為片面的道理

仁者無敵

仁者無敵可作兩解

孟子所重視的仁者無敵

仁者無敵是勸勉語

二本

趙朱二注之未可從

二本是兩條不相融洽的原則

辭讓之心與恭敬之心

辭讓與恭敬當是禮中並列的二目

例示仁義之亦不以一目為限

與民同之

同與異

民意服從之有無限度

民意服從之可否

互友其德與互不有挾

不友之故在於挾不在於所挾

師弟可否稱友

馮婦何故不當為

搏虎何故非善

應邀搏虎之可悅與可笑

復請賑濟之可否

道字的特殊用法

聞字的深意

表示所以然的為字

表示原因的為字

表示目的的為字

不為的各種意義

有所為的不為

有待溝通的理論

知皆擴而充之與庶民去之

賢父兄與責善

好為人師與敎育英才

汝其於予治與象不得有為於其國

仁者無敵與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疑未切中的答問

答齊王問樂

答公都子問大人與小人

強解的可通與不可通

強解尚可通的例

強解猶難全通的例

恆產與放心

良能良知與良心的意義

恆心的意義及其與恆產的關係

恆產恆心的平行與心欲的反比消長

善與人同捨己從人樂取於人以為善的臆解

巫匠與仁不仁

仁不仁的差異起於職業性質的不同

制棺職業果不仁否

功的重視

志與功非必有輕重之別

帶有價值意義的功尤所重視

試為“仲子惡能廉”作“以意逆志”的解釋

言詞的難解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詰難

禮食色的重輕

兩種重輕

食色禮各自重輕及相互重輕的所據

孟子所敎答辭內容能否解除任人所問的疑難

食色之重者與禮之重者其重輕如何

孟子言論的語病

過甚其詞

語意含混

敘事參差

人與民

人字與民字的合用通用及分用

人字與民字分負其對天的關係

治國為人必不可逆天否

誠德的首創及誠字的意義

誠與動

誠的道德價值以明善為主因

誠身悅親與守身事親

有所蔽的巧辯

命字的三義

命令

感官作用

命運

孟子引前人語及古籍

孟子引用前人語

孟子引用的古籍

義理難解的言論

論斷理由難解的若干例

同名取義疑同疑異的若干例

孟子言論的得失相因

理想與事實的混同 抑真從善

以偏概全 部分說成全體

偏據片面情形的論斷

仁不仁與得失王霸

仁與不仁

仁不仁以外助得與止失的條件

仁與王霸 施仁的三級與處性的三級

附錄:《孟子待解錄》改作一則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