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授業研究

“教化”與“授業”1?“教化”的先見2?“教”、“誨”之別3?“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辨4?“束脩”辨5?今古勢易話“授業”三 因材施教1?因“由”施教2?因“賜”施教3?因“求”施教4?諸例同理5?今古勢易話“因材施教”十一 孟子“五教”說1?“有如時雨化之”之教2?“成德”之教與“達材”之教3?“答問”之教4?“私淑”之教5?“五教”說的認識價值四

作品目錄

序 孔子授業研究旨趣
內 篇
一 孔門弟子知多少
1?出典
2《論語》傳遞的弟子數信息
3《論語》傳遞的弟子能耐信息
二 “教化”與“授業”
1?“教化”的先見
2?“教”、“誨”之別
3?“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辨
4?“束脩”辨
5?今古勢易話“授業”
三 “君子”之教[上]
1?“君子”之問
2?“君子”之辨
3?“君子”之規
4?致“君子”之道
5?“君子”真偽之辨
6?“成人”之見
7?“君子”學說的性質
8?今古勢易話“倫理之教”(一)
四 “君子”之教[下]
——子以四教
1?“忠”、“信”之教
2?“行”之教
3?“文”之教
4?從倫理價值架構角度審視
5?“文”、“行”先後別解
6?今古勢易話“倫理之教”(二)
五 以禮、樂為核心價值觀念的“君子儒”之教
1?《論語》傳遞的信息
2?書之教
3?禮之教
4?以禮樂為核心價值觀念的倫理之教
5?詩之教
6?所謂“六藝”
7?所謂“六藝”[續]
8?今古勢易話“倫理之教”(三)
六 學而不厭
——“學而不思則岡,思而不學則殆”別解
1?“學”之辨
2?“思”之辨
3?“學”、“思”內在關聯
4?今古勢易話“學”、“思”
七 師—弟子問對[上]
——孔門所授之“業”
1?弟子為學而發問
2?人師為教而提問
3?因學而教
八 師弟子問對[下]
——問對過程
1?發問主體
2?孔子審題、辨惑與專對
3?弟子認同、重問、追問與反問
4?孔子告白與提問
5?評答
九 啟發
1?“憤”、“悱”辨析
2?因“憤”而“啟”、因“悱”而“發”示例
3?“啟”、“發”即善喻
4?因學而教,教無常法
5?今古勢易話“啟發”
十 因材施教
1?因“由”施教
2?因“賜”施教
3?因“求”施教
4?諸例同理
5?今古勢易話“因材施教”
十一 “為學”與“出仕”
1?對政事的關注
2?薦才
3?見證與反證
4?根植於君子之教
5?今古勢易話“出仕”與“焉用稼”
十二 學無常師
1?師古
2?法時賢
3?相師之道
4?當仁不讓於師
十三 師表
1?以授業為天職
2?身教
3?今古勢易話“人師”
外篇
一先秦儒家“先教”說
1?教而後刑,教而後兵,教而後用
2?“先教”理由
3?因時因勢而行
4?“先教”說要義
二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說
1?所謂“王天下不與存焉”
2?君子三樂與天下之樂的區別
3?為何以教育為樂事
4?“易子而教”別解
三 孟子“五教”說
1?“有如時雨化之”之教
2?“成德”之教與“達材”之教
3?“答問”之教
4?“私淑”之教
5?“五教”說的認識價值
四 孔孟授業價值取向比較
1?孔子“俯就之教”
2?孟子“高致之教”
3?孔、孟授業行為之別
4?拔高孔子傾向辟議
五 孔孟師—弟子問對比較
1?孟門弟子知多少
2?孟門師—弟子問對例證
3?師—弟子問對藝術的進展
六 荀子“教化”說
1?教化“要義”
2?教化“職責”
3?教誨
4?修身之教
七 荀子“學之終始”說
1?為學之“數”:始乎誦經,終乎讀禮
2?為學之“義”:始乎為士,終乎為聖人
3?一教一學
八荀子師說
1?“師”字指稱的對象
2?“師法”說
3?“人師”說
4?“師術”說
5?“隆師”說
九 荀子“主外說”與孟子“主內說”
1?“性善論”的“主內說”與“性惡論”的“主外說”
2?孟、荀“教”與“學”見解的異同
十 《大學》綱要
1?題解
2?梗概
3?主題詞解釋
十一 《學記》綱要
1?“學”理
2?“學”規
3?“教”型(法)
4?“師”道
5?“學”道
6?戰國至秦漢間授業觀念的化石
十二 《學記》辨析
1?“教學相長”辨
2?“學不躐等”辨
3?“君子之教,喻也”辨
4?“師嚴然後道尊”辨
十三 孔子師—弟子問對與蘇格拉底“產婆術”比較
1?“產婆術”要義
2?孔門師—弟子問對要義
3?“產婆術”與孔門問對異同
4?“啟發式”與“產婆術”
十四 中西“主內說”、“主外說”比較
1?近代西方“主內”、“主外”之說與中國古代“主內”、“主外”之說異同
2?超越“主內”、“主外”爭議的現代視野
“孔子授業研究”獨白
孔子授業研究的心路歷程
孔子授業研究的價值取向
孔子授業要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