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從而後

選自《論語·微子》。子路從而後,遇丈人,以杖荷蓧(1)。子路問曰:“子見夫子乎?”丈人曰:“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殺雞為黍(2)而食(3)之。見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隱者也。”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子路曰:“不仕無義。長幼之節,不可廢也;君臣之義,如之何其廢之?欲潔其身,而亂大倫。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注釋

(1)蓧(diào):古代耘田所用的竹器。

(2)黍(shǔ):黏小米。

(3)食(sì):拿東西給人吃。

⑷見:使……拜見。

⑸大倫:指君臣之間的正常關係。

語法

通假字;

(1)植其杖而芸。芸:通耘,除草。

(2)使子路反見之。反:同“返”。

古今異義;

遇丈人。丈人:老人。

【詞類活用】

(1) 見其二子焉。見:使動用法,使......見。

(2)欲潔其身。潔:使動用法,使...清白。

【譯文】

子路跟隨孔子出行,落在了後面,遇到一個老丈,用拐杖挑著除草的工具。子路問道:“你看到我的老師嗎?”老丈說:“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怎么說是老師 ?”說完,便扶著拐杖去除草。子路拱著手恭敬地站在一旁。

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殺了雞,做了小米飯給他吃,又叫兩個兒子出來與子路見面。

第二天,子路趕上孔子,把這件事向他作了報告。孔子說:“這是個隱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裡,老丈已經走出門了。

子路說:“不做官是不對的。長幼間的關係是不可能廢棄的;君臣間的關係怎么能廢棄呢?想要自身清白,卻破壞了根本的君臣倫理關係。君子做官,只是為了實行君臣之義的。至於道的行不通,我早就知道了。”

【評析】

本章中的隱士,不是不明事理的,起先因為對孔子的不理解才對子路不理睬。子路的恭敬禮讓,使他認可了子路的賢德。留下子路住宿在家,並且用雞肉和黃米飯招待子路,顯示出這位隱士的真誠。讓自己的兩個兒子與子路相見,顯示出他的親密友好和知禮。這樣的人,即使不是君子,也距離君子的標準不遠。然而,當子路奉孔子之命返回來拜見這位隱士的時候,他卻不在。因此,子路把君臣大義說明出來,是要隱士的家人轉告給這位隱士,也是在告訴天下君子。後世君子不可對此無動於衷。

子路的話開章明義:具有士的修養卻不從政救世,也就談不到道義。然後分別加以說明:明白家庭的倫理不可廢,不能不明白君臣的倫理更不可廢;只知保持自身的清潔,卻眼看著國家混亂而旁觀不顧,反而是破壞了更大的倫理原則。接著說出了具有原則性的話:君子從政,是為了踐行道義,而不是為了功名利祿,為了功名利祿而做官,不是君子所當為。最後,子路說明了孔子對時局的認識:大道不能通行於現實的天下,孔子不是不知道,但是,孔子只是在踐行道義。子路的話,應當就是孔子要子路轉告的話,其中最後一句話更能點醒後世君子。張岱《四書遇》中說:“春秋時人皆看仕為功名之會,故一時高士死心避世;聖賢提出大綱常來,喚醒丈人輩。若仕皆行義,便宜多少斗筲之人!必君子之仕,乃為行義,此是聖人為天下正人君子高立地步也。”劉寶楠《論語正義》中說:“明雖知道不行,猶不敢忘仕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