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外陰炎

幼女所患陰道炎多與外陰炎並存,因幼女外陰發育差,缺乏雌激素,陰道上皮抵抗力低,易受感染

基本信息

【概述】

嬰幼兒外陰炎是指嬰幼兒時期外陰受到細菌感染而發生的一種炎症。由於嬰幼兒的生理特點與成年婦女不同,因此,嬰幼兒外陰炎在發生原因、疾病表現、後果和治療等方面與成年婦女都不相同。

【診斷】

外陰疼痛、癢感、分泌物增多。外陰、陰蒂、尿道口及陰道口黏膜充血、水腫、並有膿性分泌物。內褲上經常有膿性乾痂形成,或有稀水樣的痕跡,外陰發紅、水腫,甚至皮膚剝脫。局部致局部有抓痕、出血等現象。小陰唇粘連,尿流變細。檢查可發現小陰唇粘連的地方較薄,比較透亮。

女嬰在出生時,陰道沒有細菌,約12小時後,陰道內就可以查到革蘭氏陽性球菌,約3天以後,細菌群全部由陰道桿菌組成,約在15天左右,陰道桿菌被分解,細菌群內可混有各種細菌。

女嬰出生後15天內,由於體記憶體在雌激素(在胎兒時由母體輸送的),它使子宮腺體及陰道上皮有明顯的雌激素影響,陰道里會有少量的白色粘稠的分泌物流出來,有時還可以看到少量的血性分泌物流出來,這些都是正常現象,這些分泌物呈酸性,酸鹼度約為5.5(這個時期陰道有自淨作用)。由於體內雌激素逐漸被排泄乾淨(這時期卵巢還不能分泌雌激素),陰道上皮失去雌激素的影響,陰道黏膜變薄,陰道分泌物明顯減少,它的酸鹼變為中性或鹼性(在這種情況下,陰道內自淨作用明顯減弱)。這些就是新生兒期生理特點。

【治療措施】

應首先排除特殊感染,先將分泌物送檢有無滴蟲、黴菌。必要時可作培養,明確致病菌,給以恰當的抗菌素。局部以1:5000高錳酸鉀坐浴。外陰塗紫草油、黃連素軟膏、抗菌素可的鬆軟膏等。保持外陰清潔、乾燥。比較頑固的病倒,可在紫草油中或上列軟膏中加乙菧酚局部塗抹。已形成粘連者,可於消毒後用手指向下向外分離,一般都能分開。粘連較牢固者可用彎蚊式血管鉗從小孔處伸入,隨即垂直向後,將透亮區分開。分開後必須塗紫草油或消毒凡乾林軟膏,以防再粘連,每日以高錳酸鉀液坐浴1~2次後塗紫草油,直至上皮正常時為止。

【病因學】

新生兒出生15天內,陰道粘液呈顯著酸性反應,其酸鹼度約為5.5 ,此後pH值上升而呈中性或鹼性。女嬰出生時陰道保持無菌狀態,新生兒在娩出前後數天內,由於受母體的高雌激素影響,陰道上皮類似成人水平,糖元豐富,陰道pH為4.2~4.5。3天后其中細胞群即全部由陰道桿菌組成。在15天左右,陰道桿菌。陰道上皮維持低激素水平至青春期。
嬰幼兒穿開檔褲,如不注意衛生易於污染。嬰兒尿布如不及時更換,則大小便刺激,可引起皮膚感染,急性傳染病量,全身抵抗力降低,局部不潔,易於感染。少數幼兒外陰炎系因陰道異物存在所致。大便揩擦肛門不當,以致大便污染外陰,外陰用肥皂水或其他清潔劑擦洗過度,內褲太緊或穿尼龍、人造纖維內褲,均可引起發病。致病菌多為化膿菌,如葡萄球菌、鏈球菌、大腸桿菌。

【臨床表現】

大孩可述說外陰疼痛、癢感、分泌物增多。嬰幼兒則常因局部痛苦而啼哭不安。外陰、陰蒂、尿道口及陰道口黏膜充血、水腫、並有膿性分泌物。父母注意時可發現嬰幼兒內褲上經常有膿性乾痂形成,或有稀水樣的痕跡,外陰發紅、水腫,甚至皮膚剝脫。有的患兒因痛癢而抓局部致局部有抓痕、出血等現象有的出現尿痛、尿頻、燒灼感。但亦有在此急性期被父母疏忽,或因症狀很輕而至急性期後造成小陰唇粘連,尿流變細,才被發現,誤為生殖器官畸形而來就診。檢查時發現兩側小陰唇粘連,在上方或下方留一小孔尿液從此處排出,尿道口及陰道口均被遮蓋,仔細檢查可發現小陰唇粘連的地方較薄,而且比較透亮。

【預防】

父母及保育人員應注意嬰幼兒外陰清潔,並進行有關宣傳,嬰幼兒罩褲套用密襠,並教會幼兒每次大便後由前向後擦肛門,以避免糞便污染外陰,內褲套用棉織品,較寬鬆為宜。家屬中或幼稚園中有患生殖系統感染者,應注意套用器皿的隔離。嬰幼兒患急性傳染病時,應注意外陰衛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