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腦損傷

嬰兒腦損傷(brain injury)是指出生前到1歲各種原因所致的非進行性腦損傷,包括先天性腦發育不全、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及嬰兒期危重疾病或創傷所留下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障礙。可表現有行為神經發育異常、中樞性運動障礙、智力低下、癲癇、視聽障礙等。

致病原因

1、出生低體重

2、宮內窘迫及出生時窒息

3、嬰兒高膽紅素血症、顱內出血、低血糖昏迷、新生兒重症感染等

早期干預

1.視覺刺激:新生兒即可開始用鮮艷的玩具和父母與之說話的笑臉,引導其向各個方向注視,每日數次,每次1分鐘左右。對視覺誘發電位證實有明顯視路損傷或眼底檢查有視神經發育不全或萎縮的,加瞳孔對光反射刺激,每次光照與不照之比為1~5秒:5秒,每組5次,每日30~60組,組間隔大於5分鐘。此法應在有經驗醫師指導下進行,不要造成黃斑部光損傷。可靠坐後用對比度高的黑白圖及字卡,較快速度進行視覺刺激,可提高注視能力。

2.聽覺刺激:父母說話的聲音是最好的聽覺刺激,應每日多次較大聲音與嬰兒說話。聽覺誘發電位異常較明顯的可加其它柔和聲音刺激,如裝有豆子的塑膠盒搖晃聲等,每次數響,每日30~60次。

3.皮膚感覺刺激:約80%腦損傷兒體感誘發電位潛伏期長、波幅低,通過撫觸、毛刷等皮膚刺激可促進腦損傷康復。撫觸、軟毛刷、海綿、輕叩擊等用於肌張力高者,每日數次,每次5~10分鐘。肌張力低者可用硬毛刷、空心掌拍打、冷熱水刺激等。捏脊是通過皮膚刺激進行全面調理的有效方法。

4.爬行訓練:美國醫生Temple F、Doman RJ和Doman G通過研究指出,在人類個體發育過程中,有種系進化過程特點的重演,嬰兒從匍匐爬到跪起來膝手爬,再到站立行走的運動發育過程中,與之相對應中樞神經系統的發育完善是從腦橋到中腦,再到大腦皮層,相應部位的腦損傷可有相應的運動障礙,下一級的腦損傷可影響上幾級的運動功能,因此不會行走或行走姿勢異常的,要從爬行開始訓練。新生兒覺醒時應練習俯臥抬頭、上臂支撐並逐漸引導其向前移動,腦損傷嬰兒要從3個月開始進行斜坡板助爬訓練,較大年齡不會地面爬行的,也可先用斜坡板練習,並逐漸降低斜坡板,過渡到平地爬行。每天有一定數量正確姿勢的匍匐爬及膝手跪爬是腦損傷兒功能訓練的重要內容,從匍匐爬向膝手爬過渡中常加入障礙爬,如爬過家長大腿或其它障礙物。爬還有助於糾正斜視、眼顫等。

5.被動模式運動:是一種由三人操持,模擬匍匐爬的被動運動。每天進行4~6次,每次50~250節四肢及頭頸部有節律的運動及摩擦,活動肌肉關節的同時向腦輸送正確匍匐爬的信息,可促進正確爬行動作的出現、糾正錯誤的運動姿勢、調整肌張力、改善感知覺,是對較重腦損傷進行治療的有效方法。不會爬行及爬行、行走或其它姿勢異常的均應有此項目,新生兒腦損傷宜從3個月開始增加模式運動。

6.坐、站、走訓練:坐、站、走是人類生活工作的主要體位,坐、立平衡是走及其它協調動作的基礎。適時坐、立訓練使踝、膝、髖持重可預防骨質疏鬆、關節鬆弛等發生,應按6個月坐、10個月站、周歲走的運動發育規律及時開始相關訓練。坐的訓練有靠坐、盤坐、長坐、高坐等。站的訓練有靠牆站、靠架固定站、扶物站、跨步站、凳坐位站起、蹲起、單腿站等。走的訓練有扶桿走、扶架走、獨走等。對腰背肌較弱的增加腰背肌訓練。

7.手功能訓練:2~3個月即應開始手抓握、放開練習,逐漸增加抓住近處的玩具,拇指及食指捏起小物品等,可用玩具、遊戲形式進行。

8.咀嚼、吞咽、發音、語言訓練:腦損傷患兒由於神經-肌肉支配障礙,易出現咀嚼、吞咽及發音困難,影響齒槽骨及口腔相關器官發育,可造成營養不良、構音障礙等。適時加輔食並面對面的教小孩咀嚼、吞咽及發音非常重要。學吹小喇叭或氣球、用舌尖舔著吃一些小食品、用吸管吸飲料等有助於口腔肌肉的發育。

9.平衡功能訓練:部分腦損傷患兒行走困難主因平衡障礙。5~6個月腦損傷患兒即可增加平衡功能訓練,較易操作的有於台案上進行的被動左右側滾,每日數次,每次50米左右,側滾還有利於聽力障礙的糾正。

10.藥浴、水療及按摩:腦損傷患兒存在腦及肌肉關節的微循環障礙及二者之間的惡性循環,套用具有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環的藥物進行溫熱藥浴,並輔以浴中、浴後按摩及撫觸,可有效改善肢體及腦功能,對新生兒腦損傷僅採用此方法即可干預成功。藥浴一般每日進行1~4次,每次浸泡10~20分鐘。浴後對肌張力增高較著的肌群、有攣縮傾向的肌腱或關節鬆弛、僵硬等部位進行按摩,由輕緩開始,靈活運用按揉、牽拉、屈伸旋轉等手法,每次10~20分鐘。

11.反射性口罩:研究證實一定量CO2自吸入,可改善腦循環、促進腦發育、有助於腦損傷合併癲癇的控制。一種透明塑膠特製的口鼻罩可達到CO2自吸入目的,口鼻罩大小、每次時間、每日次數均由專業人員測試並指導實施。

12.閱讀興趣培養:從新生兒期即可用圖片培養關注力,2~3個月可天天看,讀幾次嬰兒畫報或適宜圖片,每次時間不長,視小兒關注持續時間。固定人、時間、地點,小兒易於習慣。

13.針灸、火罐、電刺激及輔助用藥:根據情況部分患兒加此治療。

14.良好習慣培養及情緒障礙糾正:腦損傷兒有情緒障礙者比例較高,自新生兒期即應培養良好習慣,有情緒障礙的要採用耐心、引導的方法糾正,良好的情緒及主動配合是訓練收效快的重要因素。

15.物質營養是基礎;腦損傷較重患兒1歲後仍應採用適當項目繼續訓練。

”嬰兒腦損傷“在漢英詞典中的解釋(來源:百度詞典): 1:Infantbrain injury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