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羨和感恩:梅蘭妮.克萊因後期著作選

內容介紹在精神分析史上,梅蘭妮·克萊因被譽為繼弗洛伊德之後,對精神分析理論發展最有貢獻的領軍人物之一。 當今,大部分的精神分析師都非常熟悉克萊因所述的早期客體關係,許多分析師甚至使用她的發現與概念而不明就裡。 對於喜歡精神分析的讀者來說,克萊因的這本著作絕對值得學習與收藏。

內容介紹

在精神分析史上,梅蘭妮·克萊因被譽為繼弗洛伊德之後,對精神分析理論發展最有貢獻的領軍人物之一。本書收錄了從1946年以後到1960年梅蘭妮。克萊因過世之前的著作,其中.還包括了在1963年她辭世以後才出版的未完成作品。這些幾乎囊括了克萊因畢生最重要的文獻,也成為其著述的高峰。 ‘
在《嫉羨和感恩》中,克萊因引入了新的觀念:嫉妒在兒童生命初期即已表現出來,也是死之本能的最初表現;嫉羨與感恩是相衝突的,在偏執一類分裂心理位置運作的嫉羨,是精神病理的強力因素。在精神分析著作中一向都強調嫉妒的重要性,例如弗洛伊德發現的陰莖嫉妒;然而,克萊恩對於嫉羨的概念完全是革命陛的。
當今,大部分的精神分析師都非常熟悉克萊因所述的早期客體關係,許多分析師甚至使用她的發現與概念而不明就裡。她的許多思想已經被納入主流精神分析的思維當中,且仍在世界各地流傳和發展;其著作的啟發性與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對於喜歡精神分析的讀者來說,克萊因的這本著作絕對值得學習與收藏。

作品目錄

譯者序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梅蘭妮·克萊因及其生平
第一章 關於某些分裂機制的評論(1946)
第二章 關於焦慮與罪惡感的理論(1948)
第三章 關於精神分析結束的標準(1950)
第四章 移情的起源(1952):
第五章 自我與本我在發展上的相互影響(1952)
第六章 關於嬰兒情緒生活的一些理論性結論(1952)
第七章 論嬰兒行為觀察(1952)
第八章 精神分析的遊戲技術:其歷史與重要性(1955)
第九章 論認同(1955)
第十章 嫉羨與感恩(1957)
第十一章 論心智功能的發展(1958)
第十二章 我們的成人世界及其在嬰兒期的根源(1959)
第十三章 關於精神分裂症的抑鬱的評論(1960)
第十四章 論心理健康(1960)
第十五章 關於《奧瑞斯忒亞》的某些省思(1963)
第十六章 論孤獨感(1963)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